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5)17-0057-04
STSE理念是以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四維協同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科知識與現實世界發展的深度融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學生要養成科學態度,具有責任擔當,初步認識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能積極參加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和綠色發展觀[]。因此,教師在化學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社會問題,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情操,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一、課程內容及教學思想
滬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為回應課程標準的要求,特意設計了“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跨學科實踐活動。該活動屬于化學與環境領域的行動改進類實踐活動,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為此,筆者特意設計了“化說‘碳中和'”一課。這節課的知識內容主要包括: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環,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與轉化,生物學、地理和物理等學科相關知識的融合[2]。在教學設計上,引導學生從科學維度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從技術維度分析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從社會維度解讀我國“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政策背景,從環境維度探討溫室效應的影響,旨在打破傳統復習課的知識壁壘,將零散的二氧化碳知識融成一個有機整體。教學內容緊扣“雙碳”目標,從三個層面落實思政教育。即在認知層面,通過碳循環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碳中和”的科學內涵;在情感層面,借助侯德榜制堿法的介紹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實踐層面,通過“碳足跡”計算引導學生踐行“低碳生活”理念。
本節課融合課程思政,挖掘“碳中和”技術與環境保護理念,充分體現了新課標“重視學科育人價值”的要求,將價值塑造有機融入知識體系,實現了化學教學、STSE教育、思政教育三者的同頻共振[3]。
二、教學目標
通過新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二氧化碳的相關知識,并具備簡單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然而,新課學習與復習課學習間隔時間較長,且二氧化碳知識較為零散,學生尚未建立起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認知模型,未能將“碳中和”與自身的學習、生活建立聯系。不過,學生已具備分類思想,初步形成了元素觀,這為后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二氧化碳是中學化學的核心知識之一,其內容涉及的知識點多、知識面廣。現有的三版九年級化學教材均設置了“二氧化碳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相關知識內容,但這些知識是分散的、零碎的。因此,在復習階段,絕不能僅僅停留在“雙基\"層面的強化,還應重視二氧化碳相關知識的認知建構。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不僅了解什么是碳中和,還要學會用碳中和的思想指導自己的學習與生活,以此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據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了解碳中和的內涵和自然界中的碳循環過程,知道碳循環帶來的溫室效應的利和弊,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與用途。
2.通過梳理二氧化碳的轉化途徑,學會從化學視角認識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途徑,運用碳中和思想踐行低碳行動,培養歸納整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建構二氧化碳轉化的認知模型,發展元素觀、轉化觀,培養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
三、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在于從元素、類別、轉化的視角認識二氧化碳,并將價值觀引導寓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為此,課堂教學采用問題驅動式教學法。首先,提出核心問題“什么是碳中和”,逐步將“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聯系起來,并通過“能做什么\"驅動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梳理二氧化碳為核心的轉化途徑,發展學生的元素觀和變化觀。同時,通過“產生一轉化一吸收”的完整認知路徑,幫助學生建立起系統化的二氧化碳知識體系。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實現了知識體系的整合重構,更讓學生領略到元素守恒之美和物質循環利用之妙,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具體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四、教學過程
環節1:情境導入— 探秘“碳中和”
【教師】播放“碳達峰\"和\"碳中和\"科普動畫視頻(視頻內容包含什么是“碳達峰\"和\"碳中和”我國“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政策解讀、二氧化碳與溫室氣體以及碳的凈零排放等內容)。
【學生】思考如下問題:(1)視頻中提到的“碳”具體指什么物質?(2)為什么我國要提出“碳中和”目標?(3)什么是碳的凈零排放?從而獲得對“碳中和”的初步認識。
【教師】呈現海灘生態圖(包含海水、沙灘、綠樹、巖石、人等元素)。請學生找出環境中常見的物質,并思考哪些過程能夠實現二氧化碳的轉化。
【學生】空氣中存在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鈉,巖石中含有碳酸鈣等。人的呼吸作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水與二氧化碳的反應等都能實現二氧化碳的循環。
【教師】播放“溫室效應\"模擬動畫(主要包括大氣層“毯子效應”的動態演示、極地冰川消融的對比數據)。
【學生】了解空氣中適量二氧化碳存在的意義以及過量的危害,認識到“碳中和”對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自然界中存在多種碳循環路徑,如何從碳循環入手實現“碳中和\"呢?
【學生】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吸收量相當即可實現\"碳中和”。在電子白板上協作完成碳循環示意圖的繪制。
設計意圖:通過多模態情境創設(視頻、圖片、動畫)激發學生的前認知,在捕捉關鍵信息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引導學生分析碳循環過程,借助電子白板協作繪圖,發展學生的“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核心素養。在STSE理念滲透方面,整合科學( CO2 的性質與轉化)技術(碳足跡計算工具)社會(國家“雙碳\"政策)環境(溫室效應的影響)四維內容,構建“生活—學科—社會”的認知鏈條,體現化學學科的社會價值。以國家戰略為切入點增強制度自信,通過生態危機演示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借助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實現知識學習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環節2:建構模型——分析“碳中和\"達成路徑
【教師】從碳元素出發,如何能夠快速且較為完整地梳理出二氧化碳的產生路徑?
【學生】書寫能生成二氧化碳的有關方程式,并在交流討論中發現可從單質、氧化物、酸、鹽、有機物等物質分類的角度進行有序梳理。
【教師】呈現我國近年“碳排放量結構圖”(火電43% 、石油 15% 、水泥 7% 、天然氣 5% 、鋼鐵 9% 、其他21% 及“能源結構占比圖”(煤炭 62% 、石油 19% 天然氣 8% 清潔能源 11% )。請觀察這兩張圖,思考: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情況下,結合二氧化碳的產生途徑,可從哪些方面進行節能減排?如果我們把煤炭使用量減少 10% ,相當于減少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計算式:1噸標準煤 ≈2.77 噸 CO2 )
【學生】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使用清潔能源,如推廣新能源汽車等低碳技術。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踐行低碳行動,如步行上學、隨手關燈等。
【教師】呈現部分碳足跡相關數據,并指出生產生活中會有各種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學生】動植物呼吸作用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是不可避免的。
【教師】對于生產生活中這些不可避免的碳排放,我們該如何應對?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量呢?我們可以先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盡量減少碳排放。對于已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以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吸收利用。關于二氧化碳的用途與性質,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二氧化碳可以做碳酸飲料、氣體肥料,還能與石灰水等物質反應。
【教師】試著從物質的類別、用途的視角尋找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的物質,設計二氧化碳的吸收路徑。
【學生】書寫二氧化碳與碳、水、氫氧化鈉、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對排放路徑與吸收路徑進行整理(如圖2)。
【教師】如果你是環保工程師,會設計哪些“吸碳\"方案?下面為大家講解森林固碳、碳捕集技術、藻類培養等相關知識。
【學生】建構如圖3所示的碳循環物質轉化圖,分析“碳中和\"的達成路徑。
圖3 碳循環物質轉化圖

設計意圖:通過對二氧化碳產生路徑與吸收路徑的梳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二氧化碳與含碳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發展學生的元素觀和轉化觀,以科學、結構化的方式呈現碳中和實現的有效途徑,建立“產生一吸收”動態平衡的認知模型。在STSE理念滲透方面,通過“吸碳”方案的設計,促使學生理解燃燒反應的化學本質(科學),探討碳捕集技術(技術),思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社會),認識碳循環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環境)。通過能源結構分析,使學生理解“雙碳”戰略;通過計算個人碳足跡,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通過鼓勵設計原創性減碳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環節3:應用模型 探究二氧化碳的轉化
【教師】實驗室中該如何選擇合適的物質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呢?請設計實驗,比較水、飽和石灰水、濃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情況。
【學生】設計實驗:用礦泉水瓶收集滿3瓶二氧化碳,打開蓋子分別加入等體積的三種物質,如圖4A所示。快速蓋上瓶蓋,振蕩,觀察現象。
【教師】如何改進實驗裝置以減少二氧化碳的逸出?(提示可以使用硅膠塞與針筒)
【學生思考、討論后設計出“硅膠塞 + 針筒\"的密閉裝置(如圖4B)。
圖2二氧化碳排放與吸收路徑
圖4實驗裝置

【教師】實驗室常用哪種物質吸收二氧化碳?以上哪種設計更符合低碳理念?
【學生】實驗室常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圖4B所示裝置更符合低碳理念。
【教師播放國華電力CCUS項目實景視頻,這個項目每年可封存10萬噸 CO2 ,相當于種植900萬棵樹。播放“人造樹葉\"視頻,展示化學方程式
【學生】認識到二氧化碳的化學轉化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變廢為寶。
【教師】以上三種變化都是用水捕集二氧化碳,對比分析這三種方式,你有什么新發現?
【學生】反應物相同,但反應條件不同,生成物也不同。
設計意圖:通過二氧化碳轉化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控制變量思維,建立“性質一用途”關聯認知,發展綠色實驗理念。通過對比水捕捉二氧化碳的三種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可控的,變化也是可控的,從而建構變化觀念。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認識人工光合作用的前沿發展,體會“實驗室$$ 工業化”的放大思維。通過介紹國產技術案例增強科技自信。通過“微型實驗—工業應用—前沿科技”三級進階,將課本知識延伸至真實問題解決,促進學生“做中學”“思中悟”。
環節4:拓展應用—了解侯氏制堿法
【教師】展示1943年發行的侯德榜紀念郵票,播放微視頻《純堿工業的崛起》(內容主要包括:20世紀初中國純堿完全依賴進口的困境,侯德榜突破技術封鎖的歷程,“侯氏制堿法\"的全球影響力)。
【教師】什么是聯合制堿法?它與索爾維法有何不同?觀察方程式: NH3+CO2+H2O+NaClNaHCO3+ NH4Cl ,思考:為了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在精制飽和食鹽水中應先通入氨氣還是二氧化碳?在實驗中如何體現“原子經濟性\"?如果要在校園建微型碳中和系統,這種制堿原理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學生】從環保的角度分析“侯氏制堿法”反應原理的優點。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微視頻,引導學生理解復分解反應原理(科學),認識工藝優化的工程思維(技術),思考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性(社會),評估不同制堿法的生態影響(環境)。通過講解“技術卡脖子”的歷史,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培養家國情懷;認識到中國對世界化工的貢獻,增強文化自信;了解侯德榜的制堿技術,培養創新精神;理解“變廢為寶”的綠色化學理念,培養生態文明意識。
五、教學效果與反思
本節課突破了傳統復習課知識本位的局限,將二氧化碳的核心知識點置于“碳中和\"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進行設計與教學。以STSE理念為明線,貫穿科學探究、技術應用、社會影響和環境效應四個維度;以課程思政為暗線,通過國家政策、科學家故事、環保行動等載體滲透價值觀教育。
從教學成效來看,本節課實現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通過問卷調查和課堂觀察發現, 90% 以上的學生能夠完整描述二氧化碳的轉化路徑, 85% 的學生能夠設計簡單的碳中和方案,超過 60% 的學生主動制訂個人低碳行動計劃。這些數據表明,學生在知識掌握、能力發展和價值觀形成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在家庭和社區推廣低碳生活方式,體現了教學的社會輻射效應。
教學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首先,對于部分學困生而言,對“碳循環\"等抽象概念的掌握仍存在困難,需要開發更多直觀教具和數字化資源來降低理解難度。其次,課堂討論環節的時間把控不夠精準,有時會出現前松后緊的情況,需要進一步調整教學節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丁亞如.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初中化學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4.
[3」姜淼,姜曉明.基于“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初中化學跨學科教學實踐:碳中和理念下的低碳行動方案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23(35):71-74.
(責任編輯 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