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要實施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這些重要論述為高校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服務強國建設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準確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內在邏輯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黨中央基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舉措。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趨勢,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內在邏輯,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推動關鍵技術變革,使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更加緊密貫通,不斷促進多學科專業交叉、多領域技術融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生產力,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當前,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等領域的深刻變革。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尖端科技持續拓展產業創新的邊界,加速培育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依托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通過顛覆性技術與前沿技術孵化新業態和新動能,引領產業更新生產設備、優化工藝流程、提高技術水平、調整組織方式、改進管理模式等,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為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提供源頭科技供給,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增強產業創新的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創新順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能夠檢驗科技創新成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精準匹配產業需求,進而提升科技創新的整體活力。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產業創新需求牽引和激發著科技創新,產業結構性變革、產業發展技術瓶頸、產業潛在市場需求,不斷催生著新的創新需求,引導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進而推動科技創新不斷拓展和深入,在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實現科技創新的價值。產業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實際應用場景和廣闊舞臺,能夠反哺科技創新,推動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向基礎研究集聚,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補齊創新鏈前端的短板。我國充分依托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潛力與產業體系完整的供給能力,將科技領域的創新突破深度融入產業的縱深轉型進程,提供科技創新向產業價值轉化的實踐載體,推動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跨越式發展,實現新質生產力躍升。
二、充分認識高校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職責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科技創新生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充分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聚焦和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扛起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大使命。
賦能科技創新,打造科技供給“新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力爭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高質量科技供給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礎。高校是產學研用的結合點,能夠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要求,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重大技術領域基礎性前沿性關鍵科學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系統性部署基礎研究方向,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增強高質量科技供給能力。高校通過發揮科教資源疊加的乘數效應,形成長期穩定、學科交叉、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依托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推動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背后的基礎理論和底層原理,為破解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提供源頭科技供給,創造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實現“從0到1”的突破和“從1到100”的跨越。
匯聚創新人才,構筑人才集聚“強磁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和主體,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協同發展的關鍵在于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支撐。高校擁有突出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能力,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搖籃和“高精尖”人才的供給高地,在解決重大關鍵問題、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落地轉化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校通過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有針對性培育和引進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助力產業升級,夯實轉型發展“硬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高校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中堅力量,其轉化能力直接影響生產力發展質效。高校通過定向集聚科研力量,破解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在高新技術的加持下助力產業變革發展和經濟高質量增長;通過構建完善的科技成果供給體系,在校企間搭建聯合研發平臺,持續提升成果轉化效能,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同時,產業體系的復雜性和聯動性要求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要體現交叉性和融合性,通過優化調整不斷契合產業發展需要。加強基礎學科建設,以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促進傳統產業、優勢產業的鞏固和優化;推進新興學科建設,瞄準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服務產業風口和市場潮流;超前布局未來學科,對接未來產業實際需求,凝練科研課題,促進技術迭代升級,不斷適應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三、積極探索高校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高校應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貫徹落實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工作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人才聚集和科研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有組織科研,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支撐。
發揮科教優勢,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的起始端,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高校要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協同互促,在關鍵技術領域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的基礎研究,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開展前沿導向的探索研究和市場導向的應用研究。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融合,不斷優化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建設布局,構建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基礎學科體系,全方位增強基礎研究能力。同時,加快建設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科技體系,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項目,持續推動原始創新,為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提供科技供給。面向產業需求開展協同科技攻關,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技術群體突破,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搶灘占先、未來產業破冰布局。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制造設備和生產工藝、數智化和網絡化改造、綠色科技等創新技術的應用,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轉型。通過在產業化環節繼續加大各類科研力量的投入,不斷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推動新興產業盡早邁入主導產業生命期,培育未來產業競爭新優勢。
完善全鏈條機制,推動科技成果高效產業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科研和生產的紐帶。科技創新成果必須歷經科研探索、試驗開發、應用轉化的完整鏈條,方能有效推動產業升級與創新。高校作為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給側,促進成果轉化運用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高校應加強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以及創新型企業孵化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建立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技術轉移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逐步形成技術轉化網絡;推動大學科技園、科技產業園等科技創業孵化載體建設,拓展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建立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管理運營機構,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高校建設,為產品創新搭建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的橋梁。高校要用機制創新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和藩籬。積極推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制度、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落地,激發科技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持續推進“揭榜掛帥”、“賽馬制”,支持鼓勵科學家大膽探索,健全科學、合理、可持續的轉化機制,激發高校創新活力。
深化共引共用機制,筑牢雙創融合的人才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高校必須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持續發力,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的關口。通過完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機制,積極探索科技、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學科壁壘,形成適應產業需求的學科專業集群,強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通過柔性引才、項目引才等方式吸引全球高水平領軍人才,推廣“校招共用”模式,打造富有競爭力的人才池,對接實際產業發展需求,申請人才定向、定點培養項目。打通科技體系與產業體系的人才交流通道。高校科技人員以靈活方式入企任職,能夠有效破解企業高端人才短缺困境;企業人才入駐高校擔當產業導師,有助于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完善科學合理的選派機制,確保高校優秀科技人員與企業相關崗位的匹配度,實現人才供需的有效對接。同時,加快推進高校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從培育體系、激勵機制、管理評價、資源整合等多維度協同發力,暢通技術經理人職業發展路徑,全方位提高技術經理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注重市場銜接,實現科技資源與產業資源互動互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各方面作用,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資源共享,能夠減少重復投入的內耗,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之間的關鍵鏈路。高校能夠彌補企業基礎研究的不足、緩解科研設備短缺的困境,有助于開拓新產業新賽道;企業能為高校提供應用場景與資金支持,促使科技創新聚焦產業痛點,提升科研成果質效。高校應深化校企信息溝通機制,搭建資源共享平臺,發布儀器設備、資源需求、產業發展等信息,實現高校與企業的資源和需求高效匹配。加大數據開放,建立創新成果項目庫、需求庫,加強細分領域的成果梳理和精準對接。創新科技成果路演、應用場景和賽事活動的推廣模式。著眼重點產業鏈各環節科技攻關目標,統籌校企各類科創平臺,優化科技資源布局,打造一批創新聯合體。積極探索資源共享的新模式,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高校科技創新決策機制,邀請產業鏈終端企業提出科研選題或參與科研課題。加強科技與經濟、成果與產業、項目與生產、研發與收益的對接,靶向部署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大力推廣“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科學家給技術、企業家出產品”等聯動模式,實現創新資源的互動互通、科技與產業的良性循環。
(作者:黑龍江大學校長)
責任編輯:馬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