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居民購買行為,反映的是經濟活躍程度和發展狀況,促消費歷來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當前,內需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今年4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我們要在理論上深化認識、實踐上把握方向、工作中抓住重點,充分發揮好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箱”的多種職能作用,持續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不斷降低消費成本,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全面實現提振消費穩經濟的目標。
一、深刻認識宏觀經濟政策對消費的影響
宏觀經濟政策指國家或政府為了增進整個社會經濟福利,改進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有意識和有計劃地運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而制定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指導原則和措施。提振消費,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發力點。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堅持消費與投資并重,更加重視提振消費,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愿和層級”。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必須加大宏觀經濟調控力度,將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置于更加優先的地位。
宏觀經濟政策有效統籌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實現促消費穩經濟的目標。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相互關系是宏觀經濟的基本問題。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主要取決于供給和需求兩端是否動力強勁、總體匹配,動態平衡、良性互動。這就需要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協調配合,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消費作為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近年來,我國消費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需要著重抓好的十個方面工作之首,強調多措并舉提振老百姓消費。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將“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愿”,作為針對性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的著力點。這充分表明政府正以更有力的宏觀經濟調控來促居民消費、補消費短板。“提升消費能力為主”是聚焦消除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突出短板,圍繞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優化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健全收入分配機制等,從根本上減輕居民的剛性支出壓力,目的是降低“預防性儲蓄”,增加可支配收入,進而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相比增量消費政策的短期性,以消費能力提升為主的政策,能夠持續增強居民消費意愿,形成促進內需可持續增長的有利條件和良好環境,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的內生動力。
積極有為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消費預期、提高消費水平,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求。高水平消費可以有效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多元化的需求。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對于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消費品質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意義。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當前,各級政府出臺政策鼓勵消費、提倡高水平消費。在物質消費方面,努力促進更高品質的食品、服裝、住房等產品的生產建設;在服務消費方面,努力促進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服務加快向高水平邁進。例如,發展為患者提供更精準診斷和個性化治療方案的高端醫療服務,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優質文化旅游服務等。提高消費品供給水平離不開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因此,要高度重視高質量、高效益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通過高質量生產投資活動的全面活躍,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加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進而全面促進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提升。當前,居民消費仍然存在不少后顧之憂,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消費欲望不高。因此,政策取向應加大政府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建設投資力度,全面提升我國水網、路網、能源網、城市地下管網、保障性住房體系等基礎設施的質量和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水平,使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保障水平、覆蓋水平大幅提高,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產品服務供給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加快補齊人民群眾在出行、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突出短板,推動新型城鎮化步伐顯著加快,推動共同富裕。
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消費者信心,釋放長期消費潛力。消費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更是經濟發展的目的,積極有為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穩定消費者信心、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保障。我國長期而穩定的促消費政策將消費置于生產與分配的辯證統一中,注重通過深化改革實現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著眼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優化供給結構、完善消費環境等。這些舉措既回應了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對提振消費的現實需要,也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價值追求。我國的促消費相關經濟政策不僅強調增加居民的收入,還注重通過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減少居民生活后顧之憂,進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注重以高質量發展的持續較快推進為居民就業和收入增長創造條件,以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持續提高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宏觀經濟政策應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聚焦社會再生產的全過程,以系統化思維綜合施策提振消費。今年上半年,我國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經濟政策,密集推出一攬子政策舉措,有力促進了需求擴大、消費增長、預期改善、活力釋放。“三駕馬車”(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中,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2%,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16.8%,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31.2%。其中,二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2.3%,較一季度略有提升。從這幾個數據可以看到,消費已成為促進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主動力,正是由于我國宏觀政策落地顯效等因素,國內市場釋放了大量消費潛力,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回升向好。
二、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帶動經濟回升向好
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工具,對促消費穩經濟、推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年4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強調,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比,“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政策力度、節奏和主動性等方面明顯加大加強。在當前國內消費不旺、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進一步牽引帶動經濟回升向好,形成經濟發展和財政增長的良性循環。
財政政策應以提高居民收入為切入點,刺激消費潛力釋放。為了促消費,財政應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以及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切實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就業能保證穩定的工資收入,財政政策應向高質量充分就業傾斜,這是促消費的基礎;通過優化基本公共服務,減少居民的養老醫療等支出,相應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減少居民支出和物流成本,提高消費傾向擴大消費面;支持消費場景豐富擴大,提升服務消費品質,讓新型消費更好落地。財政政策應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更多社會投資。著力支持科技創新,在支持基礎研究的同時,支持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深入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獎補政策,讓科技成果得到更好應用。財政政策在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鄉融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等工作方面都要有所作為。今年以來,我國財政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地方新增專項債發行提速,一季度累計發行量近1萬億元,有效拉動了投資增長,提振了消費信心。5月7日,央行宣布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等服務消費重點領域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此項政策從消費供給端發力,能夠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的需求。指導金融機構加強消費金融服務,強化對重點服務消費領域的高質量供給,加大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和商貿流通體系建設金融支持力度。財政政策應向有消費效應的領域傾斜。針對上半年經濟走勢,未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進一步加力提效,更多向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投資傾斜。鑒于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投資對項目經濟效益不敏感的特點,顯著提高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進而有效有力增加企業訂單,帶動企業生產和投資,帶動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起到促進消費的作用。要推動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全面提質升級,加強保障水平,擴大覆蓋范圍。同時,加大對農村老年人口、低保人員等重點人群保障力度。
提高財政赤字率,為促消費穩經濟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財政赤字率是反映財政政策力度和財政風險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國財政赤字率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仍然較低,一直堅持合理、審慎的原則確定赤字率水平。赤字率的選擇關鍵要看其對于財政運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來判斷。通過安排合適的赤字率,給予政府更加可行的資金空間,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財政正常運行,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延展性與靈活性。2025年,我國財政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比2024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達到5.66萬億元,比2024年增加1.6萬億元。總體來看,我國赤字率仍在安全范圍內,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擴大政府債務規模,為促消費、穩增長、調結構提供更多支持。我國的債務率還有提升空間。要根據實際需要,在財政可持續性得到有效保證的前提下,用好這一有利條件,擴大債務規模,提高財政保障能力。我國地方政府債務主要用于資本性支出,支持建設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項目,很多資產正在產生持續性收益。這些有效資產和優質資產能夠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2025年中央財政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其中8000億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5000億元用于加力實施“兩新”政策。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7萬億元,比2024年增長4.4%。政府債務應以公共服務和廣義基礎設施建設為消費和投資著力點,在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的基礎上,著力推動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例如,通過增加公共服務保障性住房和廣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解決好住房、養老、育兒、醫療等制約消費需求的主要因素,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債務投向要聚焦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社保覆蓋面,逐步提升保障水平,增強居民的消費意愿和能力。針對當前經濟形勢變化,應在顯著擴大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等方面預做準備。依托“十五五”規劃和中長期展望,編制并多儲備重大項目,為應對可能的需求收縮做好充分準備。
適度減稅降費,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減稅降費在近些年穩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減稅降費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現實需要,是宏觀經濟政策支持穩增長、保就業、調結構、促消費關鍵性舉措。實踐證明,減稅降費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減稅降費突出支持制造業升級,支持量大面廣、吸納就業多的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實現了宏觀政策和微觀主體緊密聯接。在改革完善增值稅制度、實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制度性減稅的同時,還應實行階段性減免社保費等措施,既幫助經營主體減負,又促進企業創新和產業升級。引導金融機構、部分自然壟斷行業向經營主體合理讓利,建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支持地方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實現良性循環。近年來,我國分批延續、優化和完善了70余項稅費優惠政策。今年前5個月,現行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達6361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一般企業稅率為25%)征收企業所得稅等,支持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新興產業的政策減稅1407億元;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等,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4158億元。今后,還應進一步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提高政策精準性和針對性,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著力推動政策紅利精準快速直達經營主體。
三、用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強化逆周期調節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綜合施策,以達到更大力度提振消費的綜合效果,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度。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取向由“穩健”首次調整為“寬松”,釋放了進一步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的積極信號。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持續提升消費金融政策質效,加大消費重點領域需求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金融支持力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協調一致。
用好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提升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適時有效降低存、貸款利率,能有效促進消費、助力經濟保持回升向好態勢,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融資成本下降有助于減輕企業和居民利息負擔、激發企業投資意愿、增強居民購買力以及提振經濟增長動能。央行通過調整政策利率,影響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并影響存貸款利率,進而促進消費和投資,增加社會總需求。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后4次實施了比較重大的貨幣政策調整,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引導貸款利率持續下行。去年,兩次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共1個百分點,兩次下調央行政策利率共0.3個百分點,力度都是近年來最大的。利率的降低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今年3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3.3%,同比下降約0.5個百分點,持續處于歷史低位。在普惠金融方面,將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從2%降到了1.75%。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質效。通過強化執行利率政策,暢通利率傳導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今后,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利率聯動調整機制,給市場傳遞更加清晰的利率調控目標信號,更好地發揮利率自律機制作用,維護市場競爭秩序,暢通利率傳導渠道。
增加貨幣信貸投放、保持流動性充裕,加大對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從金融支持消費經驗來看,需要通過構建與消費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擴大消費領域高質量金融供給,最終形成消費與金融相互賦能、深度融合、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持續釋放消費市場增長動能。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強化逆周期調節,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強化各項政策協同發力,督促銀行持續優化信貸結構,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從貨幣總量看,中國人民銀行精準投放流動性,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央行數據顯示: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30萬億元,同比增長8.3%;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430萬億元,同比增長8.9%;人民幣貸款余額265萬億元,同比增長7%。2024年,貨幣政策持續加大對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在普惠金融方面,將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增加了1000億元,組織實施金融支持鄉村全面振興五大專項行動;在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方面也持續發力,不斷加強制度和市場建設。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首貸戶,加大對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出了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取消房貸利率政策下限,推動再度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每年減少借款人房貸利息支出約1500億元。貨幣政策從供需兩端同步發力,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針對當前顯著加強政府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投資力度的需要,中長期信貸資金要在支持地方政府化債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保障地方政府在加大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項目投資建設方面有錢可用。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