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時代背景下,群眾對美術教育提出了多元化需求,這一背景對我國的基層文化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層文化館是連接專業藝術資源與基層群眾的橋梁,它發揮著美術教育普及、文化傳承與社會治理的功能作用。然而,當前部分基層文化館在資源整合效率、服務創新能力、人才儲備結構等方面存在短板,難以充分滿足不同群體對美術教育的差異化需求。當前,學界對文化館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公共文化服務理論框架,對美術教育實踐中具體問題的剖析尚顯不足。本文立足于基層視角,闡明了文化館在群眾美術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并深入分析了文化館在資源配置、服務模式、人才結構、數字賦能等維度的不足,之后提出了相應的創新實踐策略,以期為基層文化館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提升美術教育效能提供實踐方案。
一、基層文化館在群眾美術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一)公共文化服務的基層樞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相關內容,基層文化館是我國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因此在區域群眾美術教育資源配置工作中,基層文化館扮演著統籌的核心角色。基層文化館聯動其所在區域內的美術館、藝術工作室等社會美術教育力量,能很好地助力優質美術教育資源的下沉與共享。可以說,基層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基層樞紐,它通過高效的資源整合,在充分發揮專業藝術機構的引領作用的同時,很好地滿足了基層群眾對美術教育的多元需求。
基層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樞紐,為區域群眾美術教育整體效能的提升提供了強大支持。
(二)全民美術教育的實踐平臺
與專業院校提供的專業美術教育相比,基層文化館致力于為群眾打造更具開放性的美術教育空間,其面向的對象沒有門檻和年齡限制,因此可以說其是全民美術教育的實踐平臺,是推動全民藝術素養提升的重要實踐陣地。在普惠共享的美術教育生態建設過程中,基層文化館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實踐中,一些文化館通過創新服務模式,為群眾提供了多樣化的參與方式,比如某文化館構建了藝術活動積分制度,鼓勵不同年齡、不同職業背景的居民持續參與美術工作坊、展覽導覽等體驗項目。這種服務模式打破了傳統美術教育在受眾群體上的局限,適用對象涵蓋從青少年到老年群體。基層文化館讓美術教育不再局限于專業課堂、專業院校,而是更緊密地融入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促進了美術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
(三)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領域,基層文化館發揮著關鍵作用。基層文化館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針對傳統技藝的保護需求,建立了特色傳承機制,通過邀請非遺傳承人駐館開展教學實踐等方式,將傳統工藝轉化為群眾可體驗、可參與的美術課程。在傳承保護非遺的同時,其也做到了創新性再生產。基層文化館強調結合當代審美需求對非遺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使傳統非遺文化在保持特有文化基因的同時,進一步煥發出新的時代活力。基層文化館在傳承人與學習者
【美術教育】
之間搭建了良好的互動平臺,既為非遺文化傳承培養了一批民間人才,又進一步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有機統一。
二、基層文化館在群眾美術教育實踐中的不足
(一)資源配置不協調
當前,部分基層文化館在美術教育資源配置方面存在分配不協調、不均衡的問題。整體上看,不同地區在經費投入、專業人才儲備、設施設備配置等方面存在顯著差距,這也直接導致部分區域的美術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其中,經濟較發達地區憑借相對充足的資源,所提供的美術教育資源內容更加多元化,往往更能吸引青少年群體的關注。欠發達地區由于自身資源短缺,現有美術教育往往停留在傳統的基礎課程層面,在數字藝術等一些新興領域存在明顯的滯后性。資源配置不協調,導致群眾的審美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他們普遍對現代藝術形式有更強烈的探索欲望,但現有的資源供給十分有限,不能滿足這一群體的特殊需求。資源配置失衡的問題,給群眾美術教育整體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二)服務模式同質化問題突出
不少基層文化館的美術教育服務模式基本一致,其提供的美術教育服務存在明顯的同質化傾向。基層文化館采用的普遍是大講堂和展覽的方式,以單向傳播為主。這種單向傳播的教育模式未能深入分析受眾群體不同層次的需求,并不能為不同年齡、不同職業背景的人提供差異化服務。現有的服務當中,體驗式、互動式、沉浸式的項目整體占比偏低,過于僵硬、灌輸式的傳播方式很難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基層文化館單一化的服務設計,導致群眾參與度下滑,其無法有效回應新時代人們對美術教育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美術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美術教育專業人才稀缺
限制基層文化館群眾美術教育功能發揮的關鍵因素之一,即當前部分文化館無法提供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美術教育師資隊伍。一方面,文化館中的編制內人員隊伍平均年齡較大,且在知識儲備、專業技能方面,這些人員并未做到持續更新,因此其無法勝任新時代群眾美術教育的工作任務。文化館人員隊伍中新鮮血液不足,青年人才補充機制不夠完善,團隊創新活力不足,整體美術教育理念也需更新。另一方面,文化館中還有部分外聘教師和志愿者,但這類人員穩定性較差,流動頻繁,并不能轉化為持續、穩定的美術教育力量。基層文化館存在的人才斷層問題,直接影響其美術教育服務的專業性。此外,由于館內人員普遍并未掌握系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在進行群眾美術教育工作時,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四)數字化服務效能不高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基層文化館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許多基層文化館搭建了數字服務平臺。但就其實際應用效能來看,尚未達到預期目標。當前,一些基層文化館的數字化服務大多停留在基礎平臺建設層面,內容建設和用戶需求的對接并不緊密。比如,部分文化館開發的線上課程僅僅是線下活動的簡單數字化移植,所開發的數字化資源往往缺乏互動性設計,導致用戶總是提不起興趣,很難主動參與和持續關注。此外,基層館際之間的數字資源未能實現高效的共建、共享,一些優質的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資源重復建設和閑置浪費的情況。總的來說,當前部分基層文化館并未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功能,基層文化館的數字化服務效能還需提升。
三、基層文化館群眾美術教育實踐創新策略
(一)構建動態資源配置機制
對于當前美術教育資源配置不協調的問題,基層文化館需要盡快突破傳統行政區域界限,以群眾的美術教育需求為驅動,優化資源整合模式。首先,應強化區域協同機制,通過跨地域文化館聯盟建設,推動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合作。區域間可建立常態化資源對接有效平臺,以此實現優質課程、師資等資源的雙向流動與共享。基層文化館還可嘗試開展線上工作坊,同時在線下設置駐點,資源條件豐富的文化館可以定期選派數字藝術領域專業人才定期到館開展實訓教學,部分地域位置偏僻但有文化特色的文化館可以開發非遺美術特色課程,并將其進行數字化包裝,分享給其他區域,通過此種方式實現優勢資源互補。其次,應充分發揮樞紐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企業冠名贊助、公益基金合作等方式,廣泛吸納社會資本,獲取更豐富的資源,投入美術教育項目。還可以和科技企業合作,共建數字藝術實驗室,引入VR繪畫設備、智能創作軟件等新興設施。也可以與高校藝術院系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將學生的畢業設計展轉化為面向公眾的互動體驗項目。最后,必須把握好群眾的美術教育需求,定期在轄區居民間開展調研,通過大數據分析不同年齡、職業群體的審美偏好,以此為基礎更有針對性地配置資源。對于青少年群體,基層文化館可以迎合他們對數字藝術的濃厚興趣,開設新媒體藝術工作坊;針對中老年群體,基層文化館要抓住他們對傳統藝術的情感聯結,重點開發書法養生、民間美術鑒賞等項目。
(二)設置分層分類服務體系
基層文化館必須摒棄傳統的“大水漫灌式”的服務模式,盡快建立分層定位、分類供給的立體化教育體系。第一,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群體,打造階梯式課程矩陣。面向少兒群體,文化館可以開發游戲化美術啟蒙等項目,通過繪本創作、陶藝體驗等活動,培養少兒的形象思維;針對青少年,可以開設當代藝術探索營等系列活動,活動中可以引入裝置藝術、實驗影像等前沿領域內容,以此來滿足這一群體求新求變的需求;對于中老年人,文化館可以開發藝術療愈工作坊,圍繞國畫臨摹、手工編織等項目,為他們提供生活美學體驗服務。第二,必須轉變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為群眾搭建多元互動的美術教育場景。文化館可以借鑒項自式學習理念,開發設計社區公共藝術創作計劃,組織居民共同參與壁畫繪制、裝置藝術搭建等實踐項目,讓群眾在活動中提高審美能力,同時提高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文化館還可以結合地域文化特色,開展非遺技藝再造活動,邀請廣大居民利用傳統刺繡技法來創作現代家居裝飾品,并通過社區展覽、公益拍賣等形式,賦予作品社會價值,進一步激發公眾的主體參與意識。
(三)完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基層文化館必須優化人才發展體系,堅持內培外引并重,以此來破解師資隊伍素養參差不齊的矛盾。在內部培養方面,基層文化館可以為內部成員搭建階梯式能力提升計劃。針對在編人員,可以定期組織他們參加國家級、省級美術館策展培訓,或組織他們到數字藝術研修班進行專業學習,還可以鼓勵編內人員參與學術論文撰寫與教學案例開發。可以在館內開展師徒結對活動,邀請高校教授、非遺大師擔任導師,通過項目實踐,提升現有人員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能力。在外引機制方面,基層文化館應建立靈活多元的人才合作模式。一方面,文化館可以與藝術院校、行業協會共建人才庫,邀請青年藝術家、設計專業教師擔任兼職導師,定期到館內開展專題講座;另一方面,可以招募有藝術特長的社區居民作為志愿者,并由專人為志愿者隊伍進行規范化培訓,使其成長為輔助教學力量,以此形成專業人才引領、社會力量補充的立體化師資結構。
(四)深化數字化轉型實踐
基層文化館需要盡快突破數字平臺建設的誤區,堅持內容至上、體驗至上,構建良好的數字美術教育生態。首先,基層文化館需要加強優質原創數字內容開發,盡快改變簡單移植線下活動的做法,針對線上傳播特點,設計互動性課程。比如,可以開發虛擬美術館漫游項目,運用3D建模技術還原經典展覽現場,設置線上策展、作品互評等功能模塊,以此來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再如,可以制作系列微視頻,如《美術里的生活美學》,課程內容聚焦于日常物品的藝術改造,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廣泛傳播,滿足廣大群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學習需求。其次,館際之間需要強化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可以建立區域性數字美術教育資源庫,通過統一標準的元數據管理,實現課程視頻、教學案例、素材庫等資源的跨館流通與協同開發。最后,文化館應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美術教育模式。在線下,文化館可以開展沉浸式工作坊、展覽活動,在線上,可以搭建學習社群和成果展示平臺,從而讓群眾在體驗學習的基礎上,有機會進行分享和再創作。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可以提升文化館數字美術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四、結語
本文立足于基層文化館在群眾美術教育工作中的實踐現狀,對當前其在美術教育工作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進行了逐一分析。在此基礎之上,本文進一步為基層文化館群眾美術教育工作提供了創新實踐策略,希望能夠為業內同仁改進優化工作提供些許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潔.鄉村振興視域下基層文化館創新服務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5(3):74-76.
[2]欒玉玉.淺析文化館開展社區美育的意義[J].藝術市場,2024(9).108-109.
[3]羅陵.基層文化館站如何在全民藝術普及中轉型升級:以西雙版納景洪市為例[J].民族音樂,2024(2):111-113.
[4]郭碧貞.文化館高質量發展的基層實踐與模式探索[J].時代報告(奔流),2025(2):93-95.
作者簡介:
伍開勇,萬源市文化館(萬源市美術館)美術干部。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