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通過科學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對提升群眾文化素養、滿足群眾對文化的多元需求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現階段部分文化館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中還存在工作理念陳舊、輔導方式單一、機制不完善以及文化宣傳效果不理想等問題,未能充分發揮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立足當前文化館的發展現狀,對如何加強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創新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促進文化館的持續發展、提升群眾的文化參與度提供參考。
一、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工作理念陳舊
科學的工作理念是保障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高質量開展的關鍵。目前,部分文化館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中仍然存在工作理念陳舊的問題。一方面,部分文化館對于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缺乏正確的思想認知,未能充分認識該項工作的重要性,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未能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該項工作中,影響了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開展效果;另一方面,部分文化館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中未能形成以群眾為主體的工作理念,缺乏與群眾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未能全面準確地了解群眾的多元文化需求,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這也是當前影響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輔導方式單一
豐富多樣的群眾文化輔導方式是提升群眾文化輔導成效的關鍵。文化館在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過程中,要注重對輔導方式的創新與優化。然而,部分文化館在群眾文化輔導方式上相對單一、缺乏創新,未能圍繞群眾的實際需求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輔導活動,影響了群眾的參與積極性。一方面,部分文化館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中采用的主要是線下輔導方式,而此種方式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導致大部分群眾無法參與;另一方面,部分文化館在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過程中,專業性的群眾文化輔導課程設置有限,類型不夠豐富,無法滿足群眾的多元化需求。
(三)缺乏健全制度
科學健全的制度是文化館高質量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基礎保障,通過制度建設明確文化館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職責與具體的工作內容,提升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標準。然而,部分文化館在制度建設方面不夠完善,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工作責任制度,未能對群眾文化輔導工作責任進行細化落實,導致工作進展緩慢,工作人員責任意識不強;另一方面,缺乏健全的風險與安全管理制度,未能實現對群眾文化輔導工作全過程的監督和風險管控,影響了群眾文化輔導工作質量。此外,文化館在參與者管理制度、資源調配與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建設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四)缺乏有效宣傳
文化館應不斷擴大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做好群眾文化輔導活動的宣傳和推廣,讓更多群眾了解文化館的資源與活動內容,從而吸引更多群眾積極參與群眾文化輔導活動,改善群眾文化輔導活動的開展效果。但部分文化館缺乏宣傳意識,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群眾文化輔導活動的宣傳和推廣,宣傳推廣路徑單一,部分文化館僅通過派發宣傳單的方式進行宣傳,未能通過多種媒體途徑擴大宣傳范圍,導致大部分群眾對文化館的資源、活動了解較少,無法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影響了文化館文化傳播、文化輔導職能的充分發揮。
二、文化館加強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實踐策略
(一)更新工作理念,堅持以群眾為主體
其一,提升思想認知,加強對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重視。文化館應將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作為館內重要工作項目開展,成立專門的群眾文化輔導部門,對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進行全面規劃、組織與實施,提升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專業性、有效性。文化館要為群眾文化輔導部門配備專業的文化輔導工作隊伍,加強對高質量人才的引進,重視對工作人員的培訓,通過科學的人員管理調動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工作潛能,使其在工作中不斷創新,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文化輔導服務。同時,文化館要加大對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資源投入與資源管理,具體包括場地的建設、設施設備的引進以及資金的投入等,通過與相關部門、機構的合作,獲取豐富資源,為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其二,以群眾為主體,開展針對性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文化館要轉變傳統的工作理念,重視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群眾的實際情況與文化需求,制訂更加個性化、合理化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方案。文化館在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之前,要對群眾進行充分調研,了解群眾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水平等基礎信息,收集整理群眾的興趣、文化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按照相關分類標準對群眾進行分類,根據不同類型群眾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文化輔導工作。例如,按照年齡對群眾進行分類,針對不同年齡群眾的情況與需求,選擇合適的文化輔導內容和方法,以此滿足群眾的多元文化需求,提升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實施效果。
(二)創新輔導方式,滿足群眾多元需求
其一,成立公益輔導班。文化館應根據群眾需求,成立公益輔導班,開設豐富多樣的文化輔導課程。例如,可以開設音樂、書法、美術、舞蹈等多種文化輔導課程,滿足群眾的多元文化需求。群眾通過加人公益輔導班,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學習專業的文化知識,在教師的悉心輔導下感受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的熏陶,最終提升自身文化素養。
其二,組織文化惠民活動。文化館應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與當地文化部門合作,定期組織開展文化惠民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文化惠民活動,擴大文化館文化傳播與文化輔導的影響范圍,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產品,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使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例如,某地區的文化館在元宵節期間與當地相關部門進行合作,組織開展了文化惠民活動,深人挖掘與整合了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創造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廣場舞、戲曲節目等優秀文化產品,吸引了群眾的積極參與。群眾在觀看節目、參與互動的過程中了解豐富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文化素養。
其三,開展線上輔導工作。文化館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開通線上輔導渠道,開設網絡文化課堂,使群眾便捷地學習豐富的文化知識、參與豐富多樣的線上文化輔導活動。例如,某地區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打造名家云課堂,將傳統線下群眾文化輔導工作轉移到線上開展,通過云課堂、云直播、云展廳構建科學完善的線上群眾文化輔導新格局,讓更多群眾可以參與到文化輔導活動中。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利用多種媒體融合的方式拓展線上群眾文化輔導途徑。例如,通過文化館官方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抖音平臺等進行多平臺課程同步播放,滿足不同群眾的需求。
(三)健全制度體系,保障文化輔導質量
其一,健全工作責任制度。文化館應制定科學健全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責任制度,將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責任細化,使各部門工作人員能夠明確自身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中應承擔的責任以及具體工作內容,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與配合。同時,要完善追責機制,以此提升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強化責任感,有效保障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開展質量。
其二,健全參與者管理制度。文化館在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過程中,群眾是參與主體,為保障工作質量,文化館要建立健全的參與者管理制度,對參與群眾進行科學的管理。參與者管理機制中應具體包括參與者報名、審核、分組等多個環節,文化館可以根據文化輔導活動的具體要求、性質等,對參與者進行科學分組,并確定每組人數,以保障群眾文化輔導活動順利開展。
其三,健全資源調配與保障制度。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開展需要科學的資源調配與保障,因此,文化館需要制定科學健全的資源調配與保障制度,既要明確資源調配的具體標準、原則,為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中資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供可靠依據,又要做好對資源的保管工作,確保資源充足,有效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具體而言,工作人員需要列出資源清單,并將各類資源的保管責任分配到各個部門,根據資源清單的情況,以及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中的現實需求,制定科學的資源調配方案。
其四,健全安全與風險控制制度。文化館在制定與完善安全風險控制制度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建設與完善活動場所的安全評估制度以及安全指導和應急預案等。在活動開展前,相關工作人員應到活動場地進行全面的安全排查,特別是針對部分存在安全隱患的場地,應做好安全防護措施,確保參與群眾的人身安全。做好活動前的群眾安全教育工作,使群眾明確活動參與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自覺遵守安全規范,在文化館的安全風險管控以及群眾積極配合下,保障群眾文化輔導活動安全開展。
其五,健全群眾文化輔導活動反饋評估機制。為確保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開展質量,文化館應重視對活動的反饋與評估,可以建立科學健全的群眾文化輔導活動反饋評估機制,廣泛收集群眾對于活動的建議,采納合理建議并對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進行改進和創新。文化館應嚴格按照評估機制中的標準對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過程進行科學評估,及時發現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優化。除群眾反饋與文化館內部自主評估外,還可以通過專家評估、第三方機構評估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評估群眾文化輔導活動的過程與成果。
(四)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路徑
其一,借助多種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文化館要加大對群眾文化輔導活動的宣傳力度,并改變傳統單一的宣傳途徑,借助多種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擴大宣傳范圍,提升文化館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群眾參與群眾文化輔導活動。例如,文化館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進行宣傳,也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進行宣傳。將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活動的關鍵信息、展陳內容以及具體的活動參與形式等發布到多種媒體平臺,吸引群眾參與其中
其二,打造并推出特色化的文化館欄目。文化館可以與當地電臺合作,以群眾文化輔導為核心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館欄目,如“文化館新聞”“文化活動報道”等,以特色節目提升文化館的影響力。
其三,文化館可以通過張貼海報、派發宣傳手冊等傳統形式進行宣傳,如可以在社區廣場、大型商場、學校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張貼宣傳海報,既可以起到宣傳效果,又能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其四,鼓勵群眾參與宣傳。文化館要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宣傳推廣活動。例如,鼓勵群眾轉發文化館的活動宣傳信息,讓更多群眾接收到宣傳信息。群眾的參與可以擴大文化館活動宣傳的范圍,讓更多群眾了解文化輔導活動的信息并積極參與其中,進而充分發揮文化館的群眾文化輔導職能。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館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過程中應注重更新工作理念,重視群眾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群眾文化輔導方式,拓寬輔導途徑。同時,文化館要加強對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機制的建設和完善,為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此外,文化館還應創新宣傳模式,拓寬宣傳路徑,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文化館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海娣.基層文化館加強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實踐路徑分析[J].參花(下),2023(10):113-115.
[2]張忠良.淺談文化館加強基層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有效路徑[J].文化產業,2022(17):160-162.
[3]曾瑤.新形勢下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探究[J].參花,2024(21):119-121.
[4]孟然.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深入實踐策略探究[J].文化產業,2021(02):96-97.
[5]上官秀峰.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策略[J].現代企業文化,2022(20):13-15.
[6]王學娟.基于群眾文化輔導工作創新的有效性探究[J].大眾文藝,2020(13):10-11.
(作者簡介:李熒,女,本科,費縣文物保護中心,初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