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輩心理輔導是指選拔、培訓、指導一批年紀相仿的非專業心理工作者,為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或朋友提供心理支持和建議的助人活動。高校朋輩心理輔導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群體間的榜樣作用,實現科普心理健康知識、傳遞心理自助技能、開展積極心理干預的目標,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力量。與專業心理輔導相比,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具有友誼性、親近性、簡便性和有效性。
近年來,(以下簡稱我院)實施基于學生朋輩心理互助體系的“五育融合”心理育人模式,培養助人熱心、提升用心、陪伴暖心、傾聽耐心、觀察細心的“五心”學生朋輩互助隊伍,堅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的“五育融合”心理育人模式。本文系統闡述了基于朋輩心理互助的“五育融合”心理育人模式的建構路徑、實施成效、主要問題、解決措施,以期通過朋輩心理互助促進高校“五育融合”育人工作的可操作性。
一、構建路徑
(一)構建培育體系,提升隊伍能力
實施“五育融合”心理育人實踐活動的關鍵在于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朋輩心理輔導員隊伍。專業隊伍應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扎實的心理學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深人理解并踐行“五育融合”的理念。為此,我院建構了“選拔 + 培訓 + 考核 + 指導”的四位一體培養體系。
一是選拔朋輩心理輔導員。每年新生入學季,明確選拔標準。朋輩心理輔導員作為專業心理輔導隊伍的重要補充,必須具備積極心理品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掌握新媒體技術。在心理品質上,朋輩心理輔導員應具備健康的心理,有親和力,情緒穩定,善于溝通,相信自己和他人有能力解決問題;在職業道德上,朋輩心理輔導員應遵紀守法,具有保密意識。為此,我院建立以積極心理品質、職業道德素質等為核心的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選拔標準,建立一支助人熱心、提升用心、陪伴暖心、傾聽耐心、觀察細心的“五心”學生朋輩互助隊伍。
二是建立培訓體系。培訓體系的構建以心理輔導技能、職場技能、新媒體運營技能為核心。我院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體系由心理輔導技能、職場辦公技能、新媒體專業技能三個模塊構成。心理輔導技能培訓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重視心理輔導基本功技術和團體心理活動方案策劃能力的培育,重點培養“五育”與心育融合的技能;職場技能培訓側重于辦公軟件的使用和大型活動策劃與布置;新媒體技術培訓強調心理科普推文和心理科普視頻創作能力的培養。在完成培訓后,朋輩心理輔導員需參加三項技能綜合水平測試,并根據學校的安排有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三是確立考核標準與晉升機制。考核標準與晉升機制以積極性、主動性、責任性為考核重點。我院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的工作考核標準包含量化指標和質性評價。考核標準的制定有利于新生了解朋輩心理輔導的工作內容,也有益于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和工作愿景發展工作能力,實現普升。
四是提供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個人支持與工作指導。朋輩心理輔導員會因長時間從事助人工作而出現疲勞、心理資源衰竭和迷茫心理。為預防心理疲勞和工作倦怠,我院提供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個人支持和工作指導,為學生減壓提效。第一,為朋輩心理輔導員提供個人支持。通過定期開展成長團輔活動和談心談話營造友愛、互助、高效的工作氛圍,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幫助學生及時減壓。第二,為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提供工作指導。工作指導包括中心教師定期提供心理督導,以及邀請新媒體相關協會和社團對學生進行新媒體技術培訓。專業、及時的個人支持和工作指導提升了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控制感。
(二)堅持“五育融合”,打造育人品牌
我院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人高校“大思政”格局,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呼朋喚你·輩感暖心”“五育融合”心理育人實踐系列活動,堅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以“五育并舉”賦能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活動方案個性化、教育活動生活化、活動流程規范化,并運用微信,結合社群運營策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黏性。
“呼朋喚你·輩感暖心”“五育融合”心理育人實踐系列活動通過兩種方式開展:一是由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組織開展的“五育融合”心理育人活動,每周固定時間舉行;二是招募有特長有技能的學生作為“呼朋喚你·輩感暖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合伙人。在學期初,心理咨詢中心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合伙人招募令,組織合伙人見面會,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分成德、智、體、美、勞五組,每組配一個朋輩心理輔導員,由朋輩心理輔導員完成活動策劃方案的對接和初審。通過招募合伙人的方式,讓普通學生從活動參與者轉變為活動帶領人,學生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提高了參與心理健康活動的積極性,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健康素養也隨之提升。
(三)利用新媒體平臺增進學生互動和黏性,提高活動參與率
我院通過在公眾號發布宣傳海報、建立心理健康活動預告群、創設與心理健康活動相關的互動話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與投票,根據學生反饋不斷改進活動方案。同時,我院引導學生在微信群分享,與他人建立積極情感連接,增進自我效能感與幸福感。新媒體平臺的巧妙運營,能夠有效增強學生黏性,提升學生參與率。
二、育人成效
第一,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心理發展需求。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根據學生需求和特點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參與,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心理需求,例如,喜愛體育的學生可以選擇參加地壺、貓鼠大作戰等體育活動,而喜愛藝術的學生可以選擇肌理畫、化妝等美育活動。
第二,“五育”元素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提供切入點。通過生活化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和學習心理健康知識。例如,勞育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勞動技能,并且通過與花草的親密接觸增加對生命的認識,引導學生形成熱愛生活、敬畏生命的意識,使學生在勞動中成長。
第三,“五育融合”系列活動的策劃與組織實現了規范化。不管是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還是合伙人策劃的活動,都嚴格遵循活動標準化流程。通過標準化流程,可以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減少活動失誤,提高朋輩輔導工作隊伍的工作效率和學生對活動的好評率。
第四,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具體表現為報名學生數量實現倍數增加,實際參與活動學生的數量與預報名學生數量相當。此外,“呼朋喚你·輩感暖心”合伙人計劃深受學生喜愛與推崇,學生從被動的參與者轉變為主動的帶領人,增強了對心理健康活動的情感認同,培養了健康的行為習慣,為“五育”活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第五,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為進一步擴大基于朋輩心理互助的“五育融合”心理育人模式的影響力,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在寒暑假期間深入鄉村學校,為鄉村學子帶來形式新穎、特色鮮明的“五育融合”高質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2023年開始,我院與鄉鎮團委及鄉鎮小學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中心教師定期帶領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前往指定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目前,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已在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質橋鎮柑村小學、茂名市茂南區金塘鎮第一小學、茂名市茂南區金塘鎮白土小學開展“五育并舉”護航心育活動。活動提升了鄉村學子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助力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壓力。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也通過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活動,切實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心理素質。
三、主要問題
關于我院基于朋輩心理互助的“五育融合心理育人模式的實踐成效,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中部分學生的活動策劃和組織能力仍有待提升,具體表現為對學生心理需求的洞察力不足、活動創新意識不強、控場與臨場反應能力較弱。第二,目前學生對心理工作的知曉度還可進一步提高。第三,德育活動數量較少,活動內容缺乏吸引力。首先是朋輩隊伍不了解德育的內涵,較難把握德育的尺度和內容,難以實現心德融合,其次從學生的報名情況和活動反饋來看,大多數學生首選融人體育元素的心理活動,融人德育元素的心理活動的吸引力略遜一籌。
四、解決措施
第一,開設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團體活動公共選修課,幫助朋輩隊伍和感興趣的學生了解目標群體的心理需求,培養創新思維,提高控場能力,鍛煉臨場反應能力。第二,拓展平臺載體,增加宣傳形式,提高知曉度,在學生喜聞樂見的平臺上,如小紅書、抖音、微博等開設官方賬號,增加圖片和短視頻的宣傳方式,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和感覺,增加學生報名參與活動的可能性。第三,豐富心德雙育活動,建設德育特色項目,如可以開發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大富翁游戲,組織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進行游戲內測,改善游戲體驗
五、結語
基于朋輩心理互助的“五育融合”心理育人模式確立了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了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心理健康領航員定位,發揮朋輩隊伍在提高心理健康素養中的榜樣作用,創新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模式,解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不深入、不持續的問題,滿足了學生不斷增長的心理健康需求,為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視角和新路徑。結合本研究開展的探索與實踐,建議高校繼續全方位、多角度動員學生力量,樹立學生典型,完善“五育”與心育融合的工作體系,不斷探索和開展高校朋輩心理互助特色活動,營造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朋輩互助的校園氛圍,進一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卜夢瑾.“一站式”學生社區朋輩心理輔導體系建設的實踐路徑及意義[J].現代職業教育,2024(15).
[2]譚春芳.高校朋輩心理輔導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3]李積鵬.基于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的“五心·五育”心理育人模式的建構與實踐[J].教育觀察,2024(26).
[4]俞國良,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與“五育”關系探析[J].教育研究,2022(1).
基金項目:2024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高校心理健康專項課題項目“‘五育融合’促進新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4XLZX57。
(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