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人物塑造是魯迅文學創作的重要方面,承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與人文關懷?!短僖跋壬肥囚斞竸撟鞯慕浀渖⑽闹?,該作品不僅表達了深厚的師生情誼,而且展現了魯迅人物塑造的語言藝術。魯迅以精準、生動的語言,塑造出藤野先生這一立體而鮮活的人物形象,使讀者能夠真切感受到人物的精神風貌與人格魅力。本文以《藤野先生》為例,探討魯迅在文學創作中人物塑造的語言藝術,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藤野先生》的創作背景與內容概述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創作的一篇散文。魯迅在這篇文章中追述自己早年在日本仙臺的求學生涯,通過藤野先生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人物形象,表達了自身對學術道德的尊重與對國家命運的深刻思考。
文章在敘述結構方面層層推進,以“我”赴日留學為起點,從東京“清國留學生”的荒唐舉止切入,引出“我”選擇前往仙臺求學的動機。然后,通過連貫的敘事片段,如初見藤野先生時“我”對其外貌與舉止的驚愕、講義被紅筆細致批改的震撼、師生間微妙且真誠的情感交流,以及匿名信事件中藤野先生的沉默姿態,逐步塑造出一個具有人格力量的教師形象。最后,魯迅借“惜別照相”這一情節完成敘事的情感高潮,并最終以“東墻照影”這一象征意象收束全文。自此,藤野先生不再只是仙臺醫專的一位教師,而是成為知識分子良知、公正、理性與友善的代表。
三、 《藤野先生》的主題內涵與思想價值
(一)師道精神與人文關懷
藤野先生作為一位醫學教師,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敬業態度與嚴謹精神展現出獨特的人格力量。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其對“我”的講義進行逐字批改,對文法錯誤與醫學術語逐項糾正,甚至指出繪圖中血管位置的偏差,這些行為并未因“我”是外籍學生而有所寬容或輕慢。藤野先生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教學,以公正的立場對待學生,不因學生的身份差異而區別對待,這體現出知識分子應有的良知和人文關懷。魯迅對這一形象的書寫充滿敬意,他在文末明確指出藤野先生對“我”的悉心教誨既是“為中國”,亦是“為學術”。藤野先生的行為象征著一種理想的師道典范,也為魯迅構建了知識分子精神自律與價值信仰的參照坐標。
(二)人格自覺與思想覺醒
文章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展開敘述,通過對自身經歷的回顧,表現了一位身處異國的青年在文化身份沖突中的思想成長過程。在最初的留學生活中,“我”身處東京,面對“清國留學生”的浮華表現,內心產生了逃離之意。這種不安促使“我”到仙臺求學,試圖在更加純粹的學習環境中尋找自身價值。然而,即便在仙臺,“我”依舊無法擺脫來自社會的偏見與誤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并未退縮,而是逐步建立人格信念,自身的思想從“科學救國”向“文藝啟蒙”轉變,最終毅然放棄醫學,選擇用文學喚醒國民精神。這一轉變建立在深刻的文化思考與理性思辨的基礎上。魯迅通過對“我”精神成長軌跡的細致描繪,表現出一位青年在異域文化中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
(三)象征手法映射文化寓意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結構樸素自然,內容卻充滿了象征意味與文化寓意。魯迅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構建出一個深層次的象征系統,使藤野先生這一人物形象在現實維度之上承載了更廣泛的精神內涵。文中反復出現的“紅筆講義”象征著學術理性與精神傳承,藤野先生用紅筆從頭到尾批改講義的舉動,不僅是對知識內容的糾正,更是對“我”人格成長的引導。這支紅筆在視覺上極具沖擊力,在意義上更具啟蒙性,既是藤野先生對“我”悉心教誨的具體體現,也有跨文化理性溝通的寓意。
文章末尾的“惜別照相”則進一步強化了象征維度,這張照片不僅記錄了師生分別時的深切情感,而且承載了精神記憶與文化認同的雙重價值。藤野先生在照片背后寫下的“惜別”二字,簡潔而深沉,既表達了個人情感,又寄托了其對中國青年的希望與信任。這一物象在文章結尾處成為“東墻照影”的精神符號,使作品在思想深度與藝術表達方面達到統一。
四、魯迅人物塑造的語言藝術
(一)層次推進與心理描寫
《藤野先生》通篇采用第一人稱視角,使讀者得以直接進入“我”的感知世界,體驗其所見、所聞、所感。在敘事時間方面,魯迅并未嚴格遵循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而是根據情感與記憶安排敘事順序,使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呈現為遞進結構。從“我”初到仙臺時的疏離與觀察開始,藤野先生以“寒顫顫的舊外套”“穿衣模糊忘記帶領結”的形象出現,在“我”的初印象中,藤野先生帶有輕微的滑稽色彩,表現出當時“我”在心理上與他的距離感。
隨著“講義批改”“血管圖糾正”“匿名信事件”等情節的推進,藤野先生這一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外在形貌,其內在的精神內涵日益突出,“我”對藤野先生的情感態度也隨之發生變化。當藤野先生贈予“我”照片、寫下“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后的狀況”并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時,敘事情感到達高潮,“我”卻因“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而“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給他,折射出人物內心的復雜情感。魯迅通過層層推進的敘事,使藤野先生這一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且具有內涵。通過對“我”心理情感態度的細致描寫,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行為動機,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白描手法與情感蘊含
魯迅在文學創作中經常運用白描手法,這一特征在《藤野先生》中表現得較為明顯。他運用簡練的語言描寫人物的外貌與行為動作,鮮明地刻畫了人物形象。在對藤野先生外貌的描寫中,魯迅并未使用華麗的辭藻,而是以“黑瘦的”“八字須”“戴著眼鏡”“舊外套”“忘帶領結”這一系列語言簡潔的細節描寫,塑造出一個不拘小節的學者形象。
在行為描寫方面,魯迅描寫藤野先生將講義“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并指出魯迅所記講義圖中血管移了位置,還將“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不僅體現了藤野先生的嚴謹態度,還表現出他對學生的尊重。這種白描手法的運用增強了作品的情感張力。例如,魯迅在描述藤野先生“嘆息說:‘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于生物學也沒有什么大幫助’”時,語氣中并無渲染與強調,卻蘊含著無限失落與惋惜之情。在文學創作中運用白描手法,能夠更深刻地表達情感。魯迅通過在《藤野先生》中充分運用白描手法,使藤野先生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
(三)象征意象與精神升華
魯迅在文學創作中塑造人物時較為重視意象的象征功能,通常為具體事物賦予抽象價值,在現實經驗與理性層面賦予人物形象多重內涵。在《藤野先生》中,“紅筆”是最具象征意義的意象之一,其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紅筆在講義批改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鮮明的視覺沖擊力與頻繁的使用動作,使其超越了單純的工具范疇,進而成為精神批判與知識傳遞的具象化符號。藤野先生每次都將“我”的講義從頭到尾批改一遍,這一行為不僅是教學的常規步驟,更隱含著他對“我”能力的尊重與期許,以及對不同國籍學生的平等對待。
在《藤野先生》中,另一重要意象是“照相”,這是師生分別前的象征性行為。照片能夠記錄人物之間的記憶與情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魯迅在文章結尾寫道:“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碧僖跋壬蔀椤拔摇币归g疲倦,想偷懶時的激勵者,其身份內涵得到了深化。這一系列象征意象的精準融入,豐富了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提升了作品的文學價值與情感張力。
(四)對比描寫與主旨強化
魯迅在《藤野先生》的創作中運用了大量對比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點,使主題表達更加深刻。文章開篇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舉止,如“頭頂上盤著大辮子”“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咚咚咚地響得震天”等語句,表現了“清國留學生”不思進取、外飾內空的虛浮狀態。這與藤野先生教學嚴謹、衣著樸素、沉默寡言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更突出了藤野先生的人格特點。
在匿名信事件中,“我”受到同學暗中誣陷,藤野先生并未直接干預,但其保持尊重學生、堅持教學、公正批改的態度,對偏見進行了有力的回應。在這一情節中,藤野先生雖然在言語上沉默,卻以行動作答,其人格力量更加凸顯。此外,文章結尾寫道:“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雖未指明對象,卻在話語中強化了文章主旨與作者的寫作立場,表現了魯迅憂國憂民的深刻思考。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魯迅在《藤野先生》中人物塑造的語言藝術進行了探討,揭示了其在文學創作領域的深厚造詣。魯迅通過層次遞進的敘事策略,將藤野先生的形象從普通推向崇高;運用簡潔明了的白描手法,精準地描繪出藤野先生對學術的專注與對學生的尊重;通過象征意象的融人,賦予了人物形象深刻的精神意蘊;并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加強了主題表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征?!短僖跋壬纷鳛轸斞肝膶W創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人物塑造的語言藝術為后續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啟示。
參考文獻:
[1]陳鋼,陳博淵,王佳穎,等.冷暖對照下的回憶與懷念——讀魯迅《藤野先生》文本解讀[J].漢字文化,2024(20):165-167.
[2]寇建峰.辛勤治學的師者異國難忘的友人一—由《藤野先生》談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知識文庫,2023(07):18-20.
[3]王雄.對話描寫對《藤野先生》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J].語文教學之友,2022,41(11):44-45.
[4]徐東.漫談散文創作中人物形象刻畫的三種技巧——以《藤野先生》為例[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2(02):45-46.
[5]陳如娜.于平淡之中見高奇——從《藤野先生》的人物塑造說起[J].語文天地,2022(01):11-12.
[6]潘世圣,吳紅哲.“那以前”和“那以后”的藤野先生—藤野恒道著《藤野先生小傳》及其他[J].魯迅研究月刊,2024(07):16-24.
[7]趙獻濤.“以言行事”:魯迅文學活動的原點——以解讀《長明燈》《藤野先生》為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3,38(09):89-94.
[8]陳紅梅.“無非是這樣”的東京與刪去的“吾師”——《藤野先生》創作背景與細節研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08):50-51.
[9]呂周聚.論魯迅的學識儲備與文學創作之間的內在聯系一—以《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瑣記》《藤野先生》為中心[J].紹興魯迅研究,2021(00):71-83.
[10]陸泉明.用溫情的語言講述有溫度的故事——以《藤野先生》為例談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10):36-37.
[11]陳建忠.東亞的知識交流與民族情結:重論魯迅《藤野先生》與賴和《高木友枝先生》中的日本教師[J].中國比較文學,2014(01):119-132.
[12]宋劍華.“故鄉”與“家”:魯迅不愿觸碰的心靈之痛——“《日記》中的魯迅”研究系列之一[J].魯迅研究月刊,2024(03):5-16.
[13]李春雨.從“思想魯迅”到“思想五四”-王富仁魯迅研究的深刻內涵與現實意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7(01):60-68.
[14]薛晨鳴.重審“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命題的內部秩序——以魯迅研究史作為參照[J].名作欣賞,2020(23):5-8+18.
(作者簡介:吳丹,女,碩士研究生,吉林省長春市朝鮮族中學,中學中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責任編輯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