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其獨樹一幟的筆觸、真摯濃烈的情感,塑造出一個令人難以忘卻的人物形象一一藤野先生。下面我們研讀這篇經典之作,仔細分析其敘事技巧以及人物塑造手法。
一、別具匠心的敘事技巧
(一)線索明晰,條理井然
《藤野先生》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即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從初到仙臺醫專,因“物以稀為貴”受到優待,到與藤野先生初次見面,作者被藤野先生簡樸的生活以及嚴謹的教學態度所打動,再到后來藤野先生為作者修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作者的解剖實習,最后作者因思想轉變決定棄醫從文,與藤野先生惜別。一系列情節,宛如一條清晰的脈絡,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展開,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般,跟隨魯迅先生的腳步,完整地了解他與藤野先生之間的故事。
從作者決然地離開東京,踏上前往仙臺的旅程開始,背后所隱藏的,是他對東京“清國留學生”醉生夢死模樣的深深厭惡。作者來到仙臺,本以為能夠安心求學,追尋救國的道路,可迎接的卻是日本“愛國青年”充滿歧視的目光。日本“愛國青年”以偏見臆斷中國人是低能兒,不可能取得好成績,于是無端地懷疑作者考試成績的真實性。再到最后因意識到醫學并非救國的首要途徑而棄醫從文。這條暗線始終如一地貫穿其中,將看似零散的事件緊密地串聯起來,使文章在敘事的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涵。
在日常寫作中,完全可以借鑒這種設置線索的巧妙方法。比如,寫一次難忘的旅行,我們可以以旅行的行程為明線,從出發的那一刻起,詳細描述到達目的地的過程、游玩的各個景點的精彩瞬間,再到踏上返程之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娓娓道來。同時,以自己在旅行中的心情變化為暗線,如出發時內心滿溢的興奮,到達景點時被眼前美景所震撼的驚嘆,旅途中遇到困難時的沮喪,以及最后收獲滿滿的喜悅等。如此,既能讓文章條理清晰,如同精心設計的地圖,引導讀者順暢地領略文章的全貌,又能使情感表達更加豐富和深刻,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與我們一同經歷一場難忘的旅行,感受內心的波瀾起伏。
(二)選材精當,詳略得當
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并沒有對藤野先生的一生進行全面的介紹,而是精心選取了幾個典型事例來刻畫人物形象。如寫藤野先生為作者修改講義:“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魯迅詳細地描述了藤野先生修改講義的認真態度,從藤野先生讓助手叫作者,到作者將講義交給藤野先生,再到藤野先生用紅筆仔細添改,補充脫漏之處,訂正文法錯誤,甚至一直持續到教完所有課程。通過細致的描寫,我們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對教學工作高度負責的態度。又如,藤野先生因聽聞中國人敬重鬼,便擔心作者不敢解剖尸體,當得知作者并無此顧慮時,他的高興之情溢于言表。簡單的情節,生動地展現了藤野先生對學生細致入微的關懷。而對于藤野先生的其他方面,作者則惜墨如金,一筆帶過。
我們在寫作時,也要精心選材,要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同在茫茫大海中鎖定目標島嶼一般,精準地選取最能表現主題的事例。對于至關重要的事例,要像雕刻珍貴的藝術品一樣,詳細敘述,通過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多種手法,將其刻畫得具體、生動,使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事例中的情感。而對于與主題關聯不大的次要事例,則可以簡略介紹,如同快速掠過的風景,一筆帶過即可。比如,寫“我的老師”,如果想突出老師對學生學習上的嚴格要求,就可以詳細描寫老師批改作業時的專注神情,對每一處錯誤都認真標注并耐心講解的場景,以及輔導功課時耐心細致地為學生答疑解惑的畫面。而對于老師的日常生活等與主題關聯不大的內容,如老師的業余愛好、家庭瑣事等,就可以簡略處理,以避免文章冗長拖沓,讓重點更加突出。
(三)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藤野先生》的敘事并非平鋪直敘,而是充滿了波瀾。作者初到仙臺,本以為會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孤獨求學,但卻因“物以稀為貴”受到了一些優待,成為故事中的一個小波瀾,讓讀者在閱讀之初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接著,在與藤野先生相處的過程中,作者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關愛,然而,很多日本人對“愛國青年”的歧視卻如同一股暗流,不時沖擊著作者的心靈。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更是將矛盾推向了高潮,讓作者的內心產生了巨大的波瀾,也促使他最終做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波瀾起伏的敘事,猶如一雙無形的手,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讓讀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與作者一同經歷著種種喜怒哀樂,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在寫作文時,我們也可以設置一些懸念、沖突,讓文章有起有伏。比如,寫“一次難忘的考試”,可以先細致描述自己為考試做了充分的準備,如日夜苦讀、認真復習每一個知識點,信心滿滿地走進考場,仿佛勝利就在眼前。然而,考試過程中卻突然遇到了一道難題,怎么也做不出來,心情一下子跌入谷底,就在這時,突然腦海中靈光一閃,想到了一種解題方法。如此,能夠緊緊抓住讀者的眼球,使文章更有可讀性,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緊張、期待的心理,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二、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
(一)外貌描寫,凸顯個性
魯迅對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寫十分簡潔、生動,“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短短幾句話,就勾勒出了藤野先生的形象,“黑瘦”二字,讓我們仿佛看到了藤野先生為了學術研究,日夜操勞,身形略顯消瘦的模樣;“八字須”則為他增添了幾分學者的儒雅氣質;“戴著眼鏡”更凸顯出他的學識淵博;而“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更是生動地展現了他作為教師的身份,以及對教學工作的認真負責。使藤野先生仿佛從書頁中緩緩走來,躍然紙上,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其學者氣質。
我們在描寫人物外貌時,切不可面面俱到,陷入煩瑣的描寫之中。而要抓住人物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進行描繪,以凸顯人物個性。比如,寫一個活潑開朗的同學,可以這樣描寫:“他總是穿著一件色彩鮮艷的運動衫,仿佛將陽光穿在了身上。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開的花朵,溫暖而又明媚。一雙明亮的眼晴仿佛會說話,時而閃爍著好奇的光芒,時而又因開心而彎成了月牙兒,充滿了無限的活力。”
(二)語言描寫,展現品質
文章中,藤野先生的語言描寫雖然不多,但每一處都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他的品質。如在給作者修改解剖圖時,藤野先生說:“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一一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通過這幾句話,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藤野先生治學嚴謹的態度。他沒有因為作者修改后的解剖圖看起來更美觀而忽視了科學事實,而是嚴肅地指出錯誤,強調解剖圖必須忠實于實物,不允許學生在學術上有絲毫的馬虎,
我們在寫作中進行語言描寫時,要深入揣摩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當時所處的情境,讓人物說出符合其特點的話語,以充分展現人物的思想品質、性格特點等內在特質。比如,寫一個樂于助人的同學,當看到有同學遇到困難時,他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說:“別著急,我來幫你!”簡單的一句話,沒有過多的修飾,卻直接體現了他熱心助人的品質,讓讀者能夠迅速感受到該同學的善良、熱情。
(三)細節描寫,塑造形象
魯迅在《藤野先生》中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如描寫藤野先生修改講義時的細節,“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通過以上細節描寫,更強調了他的持之以恒。他超越了國界,不為名利,只是單純地為了中國學生能夠學到真正的知識,為了醫學事業能夠在中國得到更好的發展,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力量。這種偉大的人格,在這些細節描寫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對藤野先生肅然起敬。
在我們的作文中,細節描寫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細節可以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表情等。比如,寫媽媽為自己準備早餐:“媽媽輕輕地走進廚房,腳步放得極輕,生怕驚擾了還在睡夢中的我。她小心翼翼地打開冰箱,動作熟練而又輕柔,拿出雞蛋和面包。她熟練地將雞蛋打入鍋中,‘滋滋’的聲音瞬間在廚房里響起,那聲音仿佛是清晨的樂章。媽媽微微瞇起眼睛,專注地盯著鍋中的雞蛋,不時用鍋鏟輕輕翻動,不一會兒,金黃的煎蛋就出鍋了。”細節描寫也可以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比如描寫一位老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回答問題:“老師用溫和的目光掃過全班同學,當目光落在我身上時,稍稍停頓了一下,眼中滿是期待與鼓勵。那眼神仿佛在說:‘勇敢一點,相信你可以的。’我在那目光的鼓舞下,鼓起勇氣,緩緩舉起了手。”或者是一個不易察覺的表情,例如寫同學在比賽失利后的心情:“他的嘴角微微下垂,原本明亮的眼睛里瞬間失去了光彩,眉頭緊緊地皺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深深的‘川’字,臉上寫滿了失落與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