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旅游景觀設計策略研究”(S202413242012S)研究成果。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舉措,自黨的十九大被正式提出后,一系列相關政策相繼出臺,為鄉村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對縣域內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進行統一規劃,推動鄉村文化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使得人們愈發向往歸隱山居的田園生活,鄉村旅游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越來越多人節假日的首選去處。
當前,我國鄉村旅游景觀設計在政策驅動與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下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但實踐層面仍面臨多重挑戰。從目前的發展特征看,多數項目依托自然資源稟賦,以農業觀光、田園體驗為主導模式,設計手法多聚焦于物理空間的美化與基礎設施提升。然而,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千村一面”問題越發突出。基于此,在對鄉村旅游景觀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著重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人文和自然資源,規避符號化,營造出能夠彰顯當地特色的景觀環境,構建具有地域特點的美麗鄉村。
一、漢川市雜姓村現狀
(一)基本概況
雜姓村位于漢川市廟頭鎮的西南方,廟北線貫穿全村。清朝年間,多姓氏遷此,后又有眾多姓氏家族遷至此處聚居融合,故素有“九家十八姓”之稱。
雜姓村的經濟格局頗具特色,個體經營商戶數量眾多,其中床墊制造業在村莊的產業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多年來,床墊制造業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構建起了穩固扎實的產業根基,積累了豐富且精湛的技術知識。該地生產的床墊產品憑借優良的品質和卓越的口碑,銷售網絡不僅覆蓋了周邊地區,還遠銷至省外的部分城市。除床墊產業外,雜姓村的農業生產同樣占據一定比重。村內擁有魚、龍蝦、甲魚、黃鱔等特色水產養殖基地以及蓮藕種植區域,農產品產量十分可觀。在滿足村民自給自足的同時,部分農產品還進人市場流通,為村民帶來了額外的經濟收益。
當前,旅游市場需求正迅速向多元化和高品質化轉變。雖然雜姓村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產業資源基礎,但目前發展鄉村旅游仍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景觀缺乏辨識度是雜姓村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因缺乏整體規劃,其獨特文化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與彰顯,自然、人文及產業資源未能有效整合,缺乏具有高辨識度和吸引力的核心景觀標志。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傳播載體,歷史故事難以向游客傳達;另一方面,文化內涵的挖掘尚不充分,導致人文資源的價值未能得到充分展現。眾多古老建筑目前僅作為普通民居使用,缺乏必要的保養和維護,未能對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建筑特色進行深入解讀與展示,導致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難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旅游價值。鄉村風貌趨于同質化,游客難以深入體驗當地文化的獨特魅力,難以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目前尚未針對村內特色床墊產業建立產業研學基地,因此無法滿足游客游覽時對知識學習和實踐體驗的需求,難以在競爭激烈的鄉村旅游市場中脫穎而出。
當前,人們在雜姓村的旅游體驗受到基礎設施不足的顯著影響。村口、景點、交叉路口以及休息區缺乏清晰的導視系統標志,使得游客在探索村莊時難以獲得必要的導航指引。公共衛生間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均,亟須提升衛生標準。休息區和座椅缺乏,令游客難以在游覽中及時休息,特別是對老年人和兒童來說不夠便利。村內的餐飲和住宿服務尚未達到高標準,農家樂和民宿服務尚處于初級階段,僅能滿足基本的飲食和住宿需求。此外,村莊內缺乏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這限制了游客的游覽效率和路線選擇,使得游客主要依賴步行方式進行游覽。
二、漢川市雜姓村旅游景觀設計策略
(一)目標定位
鄉村文化景觀設計可以提升鄉村休閑旅游吸引力。通過挖掘和展示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比如傳統建筑、手工藝品以及節慶活動等,可以讓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當地的文化氛圍,并對此產生濃厚興趣2。剖析雜姓村的資源特色、市場需求及現存問題后,明確其在區域鄉村旅游格局中的獨特定位,以“九家十八姓”文化為核心,融合自然山水風光,打造集民俗文化體驗、生態休閑、產業研學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吸引周邊城市家庭、文化愛好者以及中老年休閑游客群體,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多樣化需求。
(二)空間布局
依據雜姓村的地形地貌與功能布局,對村莊空間進行科學規劃。構建“一心、一帶、三區”的空間結構:“一心”即綜合服務中心,設置游客接待、餐飲購物、文化展示等功能;“一帶”為濱水景觀帶,串聯村內水系,打造親水游憩空間;“三區”分別為民俗文化體驗區、生態農業觀光區與產業研學實踐區,通過合理的道路與游線設計,實現各功能區之間的有機銜接,提升游客游覽便利性與空間趣味性。
(三)打造標志性村入口
百家姓元素作為雜姓村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與其他鄉村旅游景區形成差異化特色的重要資源,具有獨特價值。應深入挖掘村內各姓氏人員的來源,比如某姓氏人員因婚事嫁娶而遷居至此,或是因床墊產業發展選擇扎根雜姓村艱苦拼搏等。隨后,將這些豐富的歷史經歷以墻繪、書法、景觀小品等多種形式為載體,巧妙地融入公共空間、游步道沿線等各類景觀節點之中。應在村中心廣場設置主題雕塑,彰顯村莊姓氏的多樣性,通過這種直觀且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方式,喚起游客對村莊歷史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進而敘述相關的民俗故事,使游客在漫步游覽的過程中充分感受鄉村文化的深厚韻味,增強雜姓村旅游的文化吸引力和獨特性。
雜姓村入口關乎游客對村莊的初印象,其設計意義非凡。緊密結合村莊“九家十八姓”文化與鄉村在地元素,構建極具辨識度的標志性入口:于入口一側修筑紅磚墻,將各姓氏精心雕刻于木質方塊上,涂上多彩丙烯顏料,待其晾干后刷上清漆,再鑲嵌于紅磚墻內。如此,百家姓墻宛如一位堅毅的守護者,無懼風雨侵蝕,長久地向世人展現著其獨特魅力。眾多色彩斑斕、形式各異的姓氏小方塊可充分吸引游客目光,彰顯百家姓的深厚文化底蘊,讓游客在進村伊始便能深切感受到雜姓村獨有的文化氣息,為后續的游覽體驗奠定良好開端。
(四)主題游覽路線設計
根據空間結構規劃三條主題游覽路線:民俗文化體驗路線、農業生產觀光路線、產業研學觀光路線。游步道采用石板、磚石或透水混凝土等材質鋪設,注重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其蜿蜒分布于田間、河畔,讓游客近距離感受鄉村自然之美。自行車道寬度適宜、平坦舒適,沿途設置共享單車租賃點,提供多樣化的交通選擇,以滿足單人、親子、情侶等不同群體的騎行需求,旨在鼓勵游客采取綠色出行方式,慢享鄉村風光。
民俗文化體驗路線以民俗文化展覽館為核心,通過實物展示、場景復原和虛擬現實技術應用等多種方式,全面展現雜姓村的歷史演變、民俗特色和傳統手工藝等歷史文化。館內陳列著古老的農具和生活用具,重現了昔日的農耕生活場景,并設有舞龍、舞獅、剪紙和刺繡等互動體驗區。在這些區域,特別邀請當地的手工藝者進行現場指導,使游客有機會親身體驗并制作手工藝品,從而深刻感受傳統手工藝的精湛技藝與獨特魅力。此外,通過對歷史故事的動畫展示,可增強展覽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游客在游覽過程中不僅能欣賞傳統建筑的風采,還能積極參與舞龍、舞獅、剪紙和刺繡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從而更深入地了解村莊的歷史文化。
生態農業觀光路線沿著河流與田園精心規劃,使游客漫步其間,在蔥郁的種植園中悠然賞景,盡享垂釣之樂,親手采擷新鮮蔬果,仿若置身于詩意畫卷,沉醉不知歸路。在植物配置上,主要選用雜姓村所在地區常見的狗尾草、蒲公英、樟樹、柳樹、荷花、金銀花等植
物,這些植物不僅適應了本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還承載著村民深厚的鄉土記憶。農田周邊巧妙搭配油菜花、向日葵等花卉,共同構成了色彩斑斕的田園景觀。民宿庭院內外精心種植了桂花、紫薇、橘樹等植物,營造出三季花開、四季有景的宜人氛圍,使游客能夠全方位地感受濃郁的鄉土氣息,進而強化雜姓村旅游景觀的地域特色與辨識度。
產業研學觀光路線深度整合村內床墊制造流程中的彈簧制作、填充層加工、面料裁剪、圍邊縫制等生產環節,精心打造集參觀、體驗、科普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研學體驗基地集群,為游客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研學體驗。首先,游客初入基地,便可開啟參觀講解流程,通過企業與品牌文化展示以及生產流程概述,深人探尋床墊制造企業的發展脈絡、品牌理念以及整體生產架構,初步構建對床墊生產的認知體系。其次,進入生產實踐流程,從原材料的認知與甄選起步,在專業人員的悉心指導下,親身參與彈簧制作、床網組合、填充層加工、面料裁剪與縫制乃至床墊組裝等一系列精細工序,親手制作小型床墊模型,真切感知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床墊制作工藝的復雜精妙。在此過程中,游客既能精準挑選契合自身需求的床墊,又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床墊制造工藝及相關睡眠知識,實現知識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再次,進入質量檢測流程,游客可現場觀摩檢測設備及檢測過程演示,深刻領會床墊質量檢測的關鍵意義與科學嚴謹性,這不僅有助于提升雜姓村床墊制造品牌的知名度,還能推動床墊制造行業知識的科普傳播,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最后是產品體驗流程,游客步入床墊展示與介紹區,自由挑選心儀床墊進行睡眠體驗,深度感受床墊的舒適度與支撐力,同時還能將滿意的產品帶回家。各個體驗空間緊密協作、相輔相成,將床墊制造這一傳統制造業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轉化為直觀可視、真切可感的研學產品,可以有效提升游客的學習體驗深度,增強其對床墊制造行業的認知,為雜姓村的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播開辟新路徑。
(五)完善配套設施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結合雜姓村的地理位置與旅游發展需求,完善交通設施至關重要。為了方便游客直達,可在火車站、汽車站等交通樞紐增設直達專車,同時加開鎮域前往雜姓村的旅游專線。同時,應完善停車設施,在村口及各主要景點附近規劃建設生態停車場,采用透水鋪裝、植草磚等材料,既滿足停車需求,又兼顧生態美觀,提供充足車位。設置智能引導系統,實時顯示車位信息,引導游客便捷停車。
完善村內的導視系統,開發智能旅游導覽系統,以提升游客的游覽便利性與體驗感。標志設計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搭配簡潔的線條和傳統的建筑元素,營造出一種典雅、古樸的氛圍。標志牌富有鄉村特色,包含平面圖、景點介紹、道路方向指引、警示信息等內容,另外要詳細標注景點信息、距離與預計游覽時間,方便游客自由選擇。
在游憩設施方面,每隔五百米在游步道旁設置舒適的休息區。配備造型別致的長椅、涼亭,選用本地木材打造,質樸而溫馨;周邊種植遮陰樹木,如槐樹、銀杏等,夏季提供清涼,秋季營造金黃美景;設置垃圾桶,確保合理分布,引導游客愛護環境,確保鄉村整潔。此外,利用村內閑置空地及開闊場地,打造小型兒童游樂區,配置滑梯、秋千、沙坑等設施,滿足親子游客娛樂需求,讓家庭游客在鄉村度過歡樂時光。
提升接待設施品質,滿足游客住宿餐飲需求。住宿方面,引導村民改造民居,發展特色民宿。民宿按照不同主題風格進行設計,如民俗文化主題民宿融合傳統建筑元素與民俗裝飾,生態田園主題民宿突出自然景觀,同時房間內部配備現代化設施,保障游客居住舒適度。加強民宿管理,制定服務標準,定期開展培訓,提升服務質量。餐飲方面,打造鄉村美食街,匯聚本地特色美食,如漢川蓮藕排骨湯、荷月酥等,規范餐飲店鋪經營,注重食品衛生與安全,為游客提供舌尖上的享受。
三、結語
通過對雜姓村的各類資源進行整合,提出了一系列旅游景觀設計策略,這將助力雜姓村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提升村民生活品質,吸引游子歸巢,共創鄉村繁榮,同時為其他鄉村提供參考,共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共創美麗鄉村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5-02-24(1).
[2]李玲斐.園林規劃中鄉村景觀設計現狀及發展趨勢思考[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10):165-166.
作者簡介:
何錫鈺,武漢工商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