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4-0110-05
Abstract:Theenclosuregovernanceisthemostcost-efectivemethod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 tourism.Atpresent,therearesom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intheDashanbeiareaonthewestbankof the LijiangRiverinGuilin,suchasexcesiveuseofresources,thedisappearanceof traditionalrurallandscapes,andthelackof regionalharacteristicsintoursmprojects.Thereasonliesinthelackofatentiontothetraditionalclosuresystem,thelackof marketsensitivityofvilagers,andthelackofsustainableruralproductionmode.Therefore,startingfromthesocial-ecologicaleconomicsustainabledevelopment system,weshouldnotonlyre-examineandatach importancetotheenclosuresystemand cultivatenewprofesionalfarmersbutalsopayatentiontothecooinationandunityofresoucedevelopmentandeviroental protection,and at thesame time give full play to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innovaterural production models.
Keywords: enclosure govemance;rural tourism; enclosure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jiang River in Guilin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從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推進鄉村綠色發展的視角提出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2019年,《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則立足于產業振興提出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2021—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持續強調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凸顯出鄉村旅游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性,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是推動鄉村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動力。
回顧過往研究,國內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要分為3類:一是破解困局,探究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4;二是對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法律保障問題的探討β-;三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7-8及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測度-0,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內涵[1、農戶旅游生計可持續[12-13]等問題也得到了進一步探討。但旅游資源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依托和載體[14,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然而,目前學界鮮少從旅游資源恢復治理視角進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封禁治理是生態恢復的一項有力手段,是促使旅游資源循環利用的保障,在封禁制度的約束下實施。基于封禁治理的角度考量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對于厘清旅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現實阻礙,以及進一步關聯旅游資源保護利用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議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漓江流域是國家首批旅游城市一桂林的旅游景觀資源核心區,也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和國家南方生態安全屏障重要戰略區[15]。基于此,本文以桂林漓江西岸大山背區域為例,從封禁治理視域研究桂林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并進行癥結探源,探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1大山背區域封禁制度體系概述
桂林漓江西岸大山背區域包括思上橋、上等元、大山口、大山背、大埠村,以及小水河西岸(目前廣西境內規模最大的文化旅游項目雁山融創文旅城),處于漓江西岸喀斯特世界景觀遺產保護區緩沖區的邊緣地帶,且長期留存下來的封禁制度盡可能地保存了其良好的地形地貌和山水稻作田園風貌,有著發展鄉村生態、文化、康養等旅游的良好生態資源優勢。根據田野調查資料,輔以現有文獻資料查找,發現封禁制度的產生主要是為防止人口繁衍發展、人地關系緊張、生存資源有限和社會秩序混亂等造成的人居環境和生態資源破壞,需要以規約禁令的村規民約和神山圣水的神靈旨意等形式加以管控保護。
1.1大山背區域封禁制度的體系結構
大山背區域形成了包含水源封禁、漁撈封禁、庫車坑塘封禁、長山林木封禁、稻作田塘封禁、河渠林木封禁及村莊古木封禁等在內完整的傳統意義上的封禁制度體系,主要形式有封禁、管護、規約和習俗,但并未發現有周邊村莊常見的主要起源于清代末期的相關封禁碑文。
1.1.1 水源、河渠林木封禁
水源封禁村村都有,包括飲用水源在內,但多數是地下河泉眼和村口、村邊、村中吊井。這些泉眼、吊井往往通過修整鋪設地面、環圍場地及種植芳香樹木,以達到禁止人畜污染和砍伐破壞的目的。河渠林木封禁指的是所有河道、溪流、水渠都屬于公共資源,不得擅自填埋河灘、改變水灣、毀壞渠道和砍伐林木等。大山背區域中部地勢平緩地從東西兩側向內側的小水河兩岸傾斜,形成密布的田園水網,小水河從南部的李汕坪、陶家村的地下河涌出,匯流八凱河、草底河等溪流形成大山背河段,眾多的泉潭、田塘沿著大山背坡腳溪流和小水河沿岸,構成稻作田塘分布區。正是由于水源和河渠林木封禁制度,才使這些田園水網和稻作田塘分布區長期、完整地保存至今。
1.1.2 長山林木、村莊古木封禁
長山林木封禁主要指村莊后山山體及其防護林帶,如草底村后山、樟圩村后山、大山底后山、大山背后山和小水村后山等,都是長山封禁區域,該區域歷經數百年封禁,缺乏砍伐擾動,形成了對當地生物及生態多樣性的天然屏障。該屏障的永久性存在不僅是防災避險的屏障,還可為周邊地區的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持天然的種群庫和基因庫;村莊古木封禁往往指的是先輩種植在村口、村中、村邊、碼頭、廟壇、古道和墓地等區域,用于營造人居環境、提供休閑林蔭、作為
地標指示等作用的古木。
1.1.3 稻作田塘、戽車坑塘封禁
稻作田塘封禁主要指傳統稻田不得過度踩泥打磚、不得占據建房、不得挖塘養魚、不得阻斷溝渠和不得擅改旱作等,所有田間天然的泉潭、池塘都屬于公共水源地,不得占為己有、不得填埋毀樹等。漁撈封禁主要是村民為可持續捕撈公共水域、池塘、坑塘和稻田等魚蝦螺貝而自主設定的傳統規約,按照傳統規約,“涸澤而漁”“滅殺毒魚”都是禁約制止的范圍,村民往往采用手工撿拾、竹編漁荃、疏網撈絞等傳統工具捕撈魚蝦、螺貝、黃鱔和泥鰍等野生魚類。戽車坑塘封禁是當地特有的灌溉水源封禁,主要集中在峰林漏斗無地面徑流的區域,如大山底一帶最為典型,大山背區域也隨處可見,這是歷經數百年逐漸建構起來的獨特提灌水源系統,禁止砍伐坑塘基岸林木古樹、禁正填埋占用坑塘水域、禁止破壞戽車盛水設施和禁止阻斷戽車懸渠水溝等。
1.2封禁制度體系的存在現狀
上述所有封禁制度多數是由口頭規約和石刻禁約2種方式確立,經過多年沿襲而成為公德世代傳承。隨著家族制度、村廟習俗、社會轉型、家庭承包和商業經濟等方面的長期強烈沖擊,以上各種維護、管控聚落人居、生存環境和景觀生態的封禁制度,唯有長山林木封禁還完好保持,其余封禁制度已經大為松弛,甚至遭受徹底破壞,要想重新確立,已經非常困難。例如,犀車坑塘封禁,隨著機電泵灌動力使用和水田旱作化發展,大量戽車坑塘系統被遺棄,坑塘基岸林木被破壞,提灌水渠系統斷流,引發稻作田塘封禁等系統性解除,大量稻田擢荒或挖塘養魚,珍貴的樟樹、楓樹、烏柏樹和榕樹等古木林蔭空間被建房擠占甚至環割致死。
2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及原因探討2.1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隨著封禁制度的逐漸松弛和瓦解,大山背區域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逐漸顯現出過度開發、缺少特色、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甚至竭澤而漁等一系列短視行為,違背了旅游可持續發展標準(圖1),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資源過度使用,環境保護不足
鄉村旅游開發經營不當,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對自然景觀造成難以恢復的傷害,因此無論是發展鄉村旅游還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但當前大山背區域鄉村旅游發展普遍存在環境保護不力和大型旅游開發項目大肆征地的問題,究其原因,在于農村經濟長期落后,鄉村旅游快速增收致富的能力鼓舞了地方政府、當地居民和旅游企業,使其容易陷入環境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兩難的境地,但由于日益膨脹的經濟發展欲望,最終導致過度開發及超負荷經營管理等問題。此外,由于鄉村旅游相關部門監管不力,自然資源遭到經營者和游客的無序破壞,加之村民和游客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生活垃圾、污水等的大量增加加大了對鄉村自然環境的傷害。而對鄉村旅游環境的人為破壞又反過來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違背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初衷。
圖1旅游可持續發展監測標準
2.1.2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不當,傳統鄉村景觀面臨消失
與目前大山背區域遍地魚塘、果園、玉米地、瓜菜地、荒草沼澤地和牧牛草地不同,改革開放之前的草底行政村、大埠行政村均以水田稻作農業為基礎,以大規模種植稻米為主業,形成了峰林田園水體倒影景觀家園。但原本每個自然村平均擁有約260余畝(1畝約等于 667m2 ,下同)稻作水田的大山背區域,目前80% 以上的水田已不種植水稻,少數家庭種植水稻僅供自食,果菜、苗木、魚塘、擢荒和征用已占據農地的80% 以上①,傳統的峰林田園水體倒影景觀即將消失。之前3、4月份時河道水景、峰林田園環繞,加之煙雨朦朧,形成了鄉村田園煙樹景觀,但由于現在種的水稻少了、樹木被砍伐,就很少能見到這種美景②。此外,旅游開發商大肆征用土地,如被征用的融創文旅城區域500畝坡地和山體區域,原本是大埠行政村各村屯的旱作區和新牧區③。同時,大型旅游開發項目建設過程中重新打造現代化的新景觀,使得當地歷史遺跡和自然資源、鄉村古樹、植被、土壤、水資源被嚴重浪費,簡單粗暴式的旅游開發嚴重破壞了鄉村原有文化景觀。
2.1.3 旅游項目創新不足,缺乏地區特色
當前,大山背區域除了融創文旅城等由旅游開發商開發經營的旅游項自外,大部分仍以農家樂、采摘等農事體驗和鄉村自然景觀的觀賞性項目為主,“因為離大學比較近,平常主要是大學生過來消費,另外是周邊村民來采摘草莓、葡萄等應季水果”④。成熟的旅游產品和項自較少,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旅游項目和產品的開發也流于表面,未能充分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和自然特色,缺少創新性。這也導致難以形成長久的旅游吸引力,造成了資源投入的浪費,進而加劇了旅游開發商對土地資源的過度征用和開發。此外,未能充分挖掘地域生態資源的經濟效益,引導社會資本盤活閑置資源,推動鄉村旅游業與傳統手工業、餐飲業和農業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系統的鄉村旅游全產業鏈。
2.2制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原因探究
2.2.1 傳統封禁制度的關注度不足
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資源向財富轉化的過程,從另一個角度說,鄉村旅游也是將獨特的鄉村生態資源和人文生態系統轉化成財富的過程。這種資源轉化會加速社會前進和跨越式發展,引起城鎮人口的更快增長,但同時也會導致鄉村資源和農業參與人數的銳減,那么如何維護資源的循環利用以保障人類生存資料的生產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而封禁制度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但是目前鄉村發展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關注經濟過程,而忽視了對資源和環境的回饋過程,導致了封禁制度逐漸瓦解甚至消亡。
對封禁制度關注度不足也可以從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數量窺見這一現狀。一般來說,學界所研究的問題正是當下最受關注、對社會發展相對重要的問題,但通過搜索文獻可以發現,盡管部分學者對區域封禁制度的由來、習俗、意義及治理效果展開了研究,但相對于其他研究主題,其成果數量寥寥可數,對于封禁制度現狀及關聯經濟發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2.2.2 當地村民缺乏市場敏銳感,肥水外流
發展鄉村旅游是為了拓展傳統農業經營空間,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加農民收入。除旅游開發商外,當地居民是鄉村旅游項目開發與經營的主要參與者,但當地居民對旅游者需求缺乏敏銳性,現有旅游項目簡單甚至過時,比如農家樂、采摘園等初級旅游項目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因此導致更多旅游開發商投資或者直接征用土地重新搞建設,投資開發商獲得直接、大量的旅游經營收入,而當地居民卻只拿到了土地租賃費,使得“肥水外流”,本末倒置,違背了鄉村旅游發展的初衷。
2.2.3生態變現能力不足,缺少可持續鄉村生產模式
近年來,大山背區域耕作面積大規模減少,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水田稻作的春種、夏收、夏藏、夏種、秋收和冬藏等勞作過于辛苦,且遠遠比不上果菜、苗木、魚塘、荒和征用的收入來得簡便,更比不過外出務工的收入來得快捷穩定。稻田種植、旱地種植、菜園種植、竹木種植、果蔬種植和雞鴨豬牛等禽畜飼養、田塘魚類養殖捕撈等,隨時可能因為市場變動和價格暴跌以及農資成本漲價而虧本,另有旱澇、蟲災等因素威脅,僅有閑著無事又缺少收入來源的留守老人、婦女等少有村民能夠堅定不移地從事農業生產。鄉村生態變現能力不足,缺乏可行、穩定的可持續鄉村生產模式,導致人力資本外流,土地資本浪費。
3封禁治理視域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選擇
鄉村旅游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保護不足、傳統鄉村景觀面臨消失等問題,那么如何在延續鄉村自身特色的同時,保證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確保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社會、生態和經濟3個系統,提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圖2)。
3.1 社會系統
3.1.1 重新審視封禁制度的作用并予以重視
封禁治理是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具體措施,通過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加速水源、動植物等資源的快速恢復和更新,是改善生態環境最有效、快捷的辦法,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其實施過程遵循了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有效結合。鄉村旅游根植鄉村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對于鄉村旅游來說,短暫的封禁治理能夠促進旅游生態資源的有效恢復,提高旅游產品質量以及自的地的可觀賞性,使旅游消費者獲得更好的旅游體驗,從而提升游客滿意度。
因此,新時代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需要重視相關封禁制度的重新組織和整體恢復,其基礎是社會重新組織建構并確立更具“生態變現\"能力的生態產業發展模式,即生態鄉村旅游產業模式。同時在實施封禁制度的過程中,應尊重科學、尊重市場,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實施封禁措施,政府也應給予當地居民政策優惠和補貼,也可以設立專職封禁管護人員,并將工資待遇與封禁實施效果掛鉤。
3.1.2加強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鄉村旅游發展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鄉村主體作用,但同時也對農民提出了更高技能要求,不僅要懂經營管理和營銷策略,還要對旅游市場趨勢和消費者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斷,因此為助力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應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出資、學校主辦的合作培訓方式,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因地制宜融入鄉情和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培養既了解旅游消費市場,理解旅游消費者心理,又會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產品營銷,更有創新創業精神,能夠打造精準化、個性化旅游產品的具有家鄉歸屬感和自豪感的新型職業農民。
3.2生態系統:注重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
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往往是矛盾的統一體,由于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是以獲取經濟效益為直接目的,所以開發過程中很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只有根植純粹生態環境的鄉村旅游才能得以有效、可持續地發展,因此,鄉村旅游開發應始終嚴格遵守可持續發展理念和三大效益結合原則,在開發生態資源的同時保護好環境,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開發資源,絕不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此外,發展鄉村旅游會導致更多游客涌入鄉村,因此還需通過科學的引導和宣傳,提高村民和游客素養,避免鄉村土壤、水質、噪音等污染,共同營造良好的鄉村環境,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筑牢保障之基。
3.3 經濟系統
3.3.1堅定以農為本,發揮鄉村特色
“三農\"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鄉村旅游要依托農業,挖掘與鄉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相關的可創造性資源,結合當地人文和生態特色,開發具有本土特色和真實體驗感的鄉村旅游項目。因此,發展鄉村旅游應以鄉土性和本真性為出發點,摒棄以現代化迎合城鎮居民的思想,強調鄉村田園的淳樸自然和鄉土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時,鄉村旅游開發經營要貫徹市場導向,通過組合有限的資源,開發能充分體現地方文化和鄉村資源特色及自然特色的旅游產品,提高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并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
3.3.2創新鄉村生產模式,助推鄉村旅游升級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概念;2017年,“田園綜合體\"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2023年,“庭院經濟\"首次亮相中央一號文件;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民宿經濟”概念,鄉村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創新。同時,各地區能夠立足地域特色,創新性提出適合當地的發展模式,如浙江德清的“三融合\"發展模式、湖南尋龍河的城鄉一體化模式、四川崇州的全產業鏈模式、貴州農旅融合模式、河北遷西的田園綜合體模式等,這些新型鄉村生產模式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具體實施路徑,能夠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不斷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各地應繼續立足農情鄉情,結合鄉土特色資源和地域文化,借鑒已有鄉村生產模式并不斷創新,為助力鄉村旅游提質升級提供不竭動力。
4結束語
鄉村旅游是實現“農民富裕、農村和諧、農業繁榮”的有利手段,但公眾對傳統封禁制度的關注度不足、村民對旅游產品市場敏銳感及生態變現能力的缺乏,使得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進程受到掣肘。重新審視并重視封禁制度對鄉村資源保育與生態修復的作用,培育懂市場、會經營、擅營銷的新型職業農民,立足鄉村特色辦旅游,并不斷創新鄉村生產模式,推動鄉村旅游向綠色、低碳、高質量方向發展,以實現鄉村旅游的長期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 結合可持續發展概念內涵和世界旅游組織對可持續旅游業
的定義整理而成,詳情參見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官網https://www.unwto.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
② 數據出自大埠村支書的口述,資料獲得時間是2021年6月23日,地點是大埠村。
③ 數據出自從事大山背區域研究的LFX學者的口述,資料獲得時間是2021年6月23日,地點是大埠村。
④ 數據出自GSNJ農家樂老板的口述,資料獲得時間是2021年6月23日,地點是思上橋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66232.htm.
[2]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07659.htm.
[3]任世國.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5(9):56-58.
[4]朱曉翔,喬家君.鄉村旅游社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一基于空間生產理論三元辯證法視角的分析[J].經濟地理,2020,40(8):153-164.
[5]李孟娣,李潔.淺析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法律保障[J]農業經濟,2016(2):99-100.
[6]張玲玲,李孟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法律保障探析[J].農業經濟,2016(7):28-29
[7]莫莉秋.海南省鄉村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6):170-177.
[8]李學良,時海燕,宋宜恬,等.基于消費者角度探究影響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因素[J].農業經濟,2020(4):61-62.
[9]李妍.基于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浙江省鄉村旅游資源區劃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2):319-325.
[10]孫澤笑,趙邦宏,秦安臣,朱克西.生態脆弱區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昆明市東川區為例[J].生態經濟,2022,38(3):157-163,170.
[11]謝彥君.呵護\"姆庇之家”,重塑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新理念[J].旅游學刊,2017,32(1):8-10.
[12]史玉丁,李建軍.鄉村旅游多功能發展與農村可持續生計協同研究[J].旅游學刊,2018,33(2):15-26.
[13]全千紅,沈蘇彥.基于扎根理論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生計分析—以南京高淳大山村為例[J].世界農業,2020(6):110-119.
[14]賀小榮,陳雪潔.中國文化旅游70年:發展歷程、主要經驗與未來方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9(11):1-9.
[15]江凡.桂林漓江流域生態環境現狀分析及修復治理研究[J].資源信息與工程,2021,36(5):115-117.
[16]趙永翔.從招墾到封禁:清代秦嶺的人口與環境問題[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8,32(7):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