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4-0001-04
Abstract:Inorder tosolvetheinvestmentdecision-makingproblemsinthedigitaltransformationoftheplantingindustry, wewilltrulygivefullplaytotheroleofdigitalizationinagriculturalvalue-addedincreasedeficiencyandincreasedincoe. Fromtheoverallperspectiveoftheindustrialchain,thispaperisdemand-oriented,combinesindustrialcharacteristicsand development stagesandcomprehensivelyconsidersvarious keyfactors tobuildacommon,simpleandintegratedknowledge map ofplantingindustryelements.Onthisbasis,theinputoutputbenefitsoftheplantingindustryareanalyzed,anddecisionmaking ideasfordigitalinvestmentintheplantingindustryareputforwardfromasystematicperspective,andbusinessentitiesare guidedtoreasonablyplanandcontroldigialinvestmentfundsforplantingprojectstoachieveoptimizationofeconomicbenefits andpromoteplantingTheindustryismovingfromdigitalizationtointeligencetoachievehigh-qualityagriculturaldevelopent.
Keywords:plantingindustry;industrialchain;digitaltransformation;investmentdecision-making;analyticalframework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各行各業以及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種植業是我國農業中最基礎的產業,也是內陸地區傳統農業的主要生產方式,不僅承載了糧食安全、美麗鄉村的重任和希望,也關系著廣大人民生活品質和農戶的經濟收入,是我國民生發展的重要部分。但是長期以來,依靠經驗進行的傳統的粗放式經營使得種植業生產難以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數字、網絡及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為種植業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1-2]。
從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階段來看,信息技術對農業的改變大體可以分為信息化一數字化一智能化3個階段,這3個階段性的內涵既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突出的重點、差別、交叉和聯系。其中信息化概念比較早,已經較為普及,數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礎,智能化是農業現代化的終極目標。從我國當前發展的情況來看,農業現代化進程還是處于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的階段,農業數字化還未完全深入和普及,相關的數字收集和處理技術還有待完善,扎實做好農業數字化工作仍然是當前農業現代化的主要任務。
1種植業數字化的必要性和面臨的困境
自從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國家積極推動新興信息與通信技術在農業農村中的應用。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對我國數字鄉村發展進行了戰略部署。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的通知,為貫徹落實數字鄉村戰略做出全面設計。2個文件為整體推進數字農業進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由于數字農業涉及環節比較多、投資大,實施周期比較長,技術復雜,而農業企業普遍規模小、資金短缺,人員文化程度比較低,產品價格比較低。導致很多農業企業和農戶對數字化不敢投、不會投、投不起,即使投入了一部分數字化應用,也存在不配套、不會用,增加成本、效率不高,甚至導致閑置和虧損問題。使得已經投入的企業陷入沒有后續資金投入、進退兩難、扯皮矛盾的局面,未投入的企業則觀望和等待,甚至出現抵制和排斥數字化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數字技術的普及速度,數字經濟在農業中的滲透率還相對較低,未能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和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
分析起來,這種困境產生的原因在于數字化要發揮其精準和智能化決策和管理的作用,理論和方法方面面臨一個最大的難題是要將整體產業鏈的大量數據進行整合,數字化只有進行系統化集成才能實現真正的全局智能和得到綜合效率提升的結果。目前,在實踐應用方面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數字化轉型中的投入決策問題,因此如何在產業鏈全局視角下,以需求為導向,結合產業特點和發展階段,運用相關理論和工具,綜合考慮各種關鍵因素,構建共性化、簡約、有效和集成的種植業數字化流程的知識圖譜,從系統的角度總結出農業數字化的決策思路,才能對數字化種植業的經營目標以及投入產出效益進行測算,指導企業合理的規劃和管控企業的數字化投入資金,實現數字化轉型后的經濟效益的最優化,發揮數字化在增值、增效、增收方面的作用。從而使得種植業由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農業現代化。
目前國內有關數字化農業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產出效益、政策與資源分配、高新技術與農業的融合等方面,對其投入決策的研究比較少。由于農業主要包括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3大類,3類產業生產流程差別比較大,其相應的數字化技術也有較大的區別,本文選取內陸地區主要的基礎農業形式的種植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投資決策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
2種植業產業鏈數字化內容
2.1本文的分析思路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種植業的數字化轉型中的投入決策問題,研究思路是首先對種植業的產業鏈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然后對種植業產業鏈各要素的數字化內容進行梳理;第三是對各要素數字化投入和產出按照生產流程用表格法進行枚舉,對其效益增加值進行計算;第四是對各項投入增加值進行排序,根據資金和能力決定產業規模和經營目標以及投入組合;第五是根據投入組合測算整體資產回報率,檢查要素匹配情況和可行性,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反饋調整和迭代優化。
2.2 種植業產業鏈要素分析
種植業產業鏈包括從種苗到種植管理以及加工和營銷等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種植業與其他產業相比,產業鏈比較短,產業要素不太多,但是生產的周期比較長,變化因素比較多,風險比較大。具體產業要素和關系如圖1所示。
2.3 種植業產業鏈的數字化內容
種植業的數字化工作包括對上述產業要素和產業行為以及經營過程和經營結果進行數字化,并選擇最優的方案來對整體產業運營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與控制等各項管理工作,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浪費,降低生產成本和生產風險,提高經營效率,推動種植業向“精準\"和“智慧\"方向發展,達到最優的要素配置和最好的經濟效益。
3種植業數字化的投入產出分析
數字農業是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和集成,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實踐活動的有效融合。種植業的數字化轉型的投資項目包括數據、知識、軟件、網絡、設備和人員等方面。分類上來看,涉及的方面比較多,既有軟件也有硬件;有長期性投資,也有批次性、周期性投資;既有通用性的也有和品種、區域、市場相關的個性化技術;既有成熟的技術也有待研發和完善技術;既有獨立技術也有相互關聯技術,另外其來源主體包括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和農戶。從成本上來看有公共免費、購買、外包、企業自主研發以及個體經驗等。
為便于直觀分析,本文從種植業的基礎產業鏈運行流程各個環節來對數字化轉型項目的投入和產出情況進行一個全面的梳理,具體見表1。
4種植業數字化投資決策分析框架
種植業數字化轉型提升過程涉及互相關聯的多個方面,是一個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企業從全局的角度,整體建立企業生產流程的要素投入全景圖,分析其中的結構和財務邏輯,選擇關鍵性要素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步驟,將各種要素投入產出進行整合的分析,優化要素配置,以取得比數字化之前更好的經濟效益。目前,有一些計算機定量方法涉及比較復雜的數學知識和模型,本文的目的是探索一種科學、全面、直觀、便捷、簡潔、實用、可行、低成本和高效投資分析框架和方法。
4.1種植業數字化投資決策分析的指導原則
1)全局整合的視角:企業的商業活動是一個整體,需要從系統的觀點來考察整體的產業流程,不能進行片面和局部思維。數字化的投入決策應該按照產業鏈流程選擇關鍵要素,繪制投入產出結構關系圖,按照層次和流程全面考察每個技術、知識、設備和人員的投入產出情況,并根據其影響大小和相互關系進行綜合的權衡。
2)市場需求導向: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一個首要的前提應該是以市場需求為前提,而不是以技術為前提。技術是服務于用戶需求的,沒有需求的技術是浪費資源,沒有價值的。所以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首要前提是了解本產品的市場需求容量再決定投入,其他所有的要素都圍繞這一目標來配置。目前在很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都存在重技術、輕業務的現象,不重視產業的市場調研,盲目上馬數字化項目,是導致很多數字化轉型陷入虧損困境的重要原因。
3)考慮投資周期:企業的發展有個過程,知識和能力需要學習和培養,另外企業還會面臨當前的資金和土地,以及技術的約束條件,一些設備和復雜技術的投資比較大,需要一定的投資回收期,應根據市場容量和現金流來進行確定適合的經營規模,進行階段性規劃。
4)以實現和提高效益為目的: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是要通過更先進的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所以企業數字化轉型投入決策的基本依據是其投人的財務邏輯,即選擇主要投人項自按照層次優先的方法排序并賦予相關的權重,計算其效益和成本的差值即帶來的效益增加值,根據其優先順序以及權重和效益增加值來決定是否投資。
4.2種植業數字化投資決策分析的概念框架
根據上一節的分析以及上述指導原則,結合種植業的特點和數字化的要求,本文提出種植業數字化轉型投資決策分析框架如圖2所示。
4.3種植業數字化投資決策分析步驟
根據上述框架,種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投資決策的分析步驟如下。
1)市場數據調研:隨著各種數據平臺的建立,一些宏觀的消費數據來源可以從政府統計部門和一些數據公司得到,相比之下成本也不高,但是對于企業來講非常重要,是企業生存、運行和盈利的根本基礎,是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首要、重點和必不可少的投入。市場數據主要是調研企業產品目標客戶群體的分布、數量以及行為和偏好,競爭對手情況。
2)規模和目標:調研到相關的市場數據后,根據土地等自然資源條件、組織能力和資金情況,以及現有資料推算大體的投資資金,確定合理的生產規模和階段性計劃,確定大體的投資周期和產量自標。
3)主要單項投入產出:目標市場和規模確定后分別計算輔助數據、作物模型以及作業指導、網絡銷售等知識和軟件投入,以及跟蹤檢測、種植和加工等設備投資。用其直接收益減去其成本獲得其投資增加值的數據。一些大的增加值應該優先考慮,一些比較大的負值投入應該結合其他因素,看看是否有可能帶來其他收益,否則的話應該優化技術投入降低成本再予以考慮。
4)組合優化:將上述單項可行的投資項目進行整合,并根據關聯層度,計算是否有提高整體效率的增加值和其他需要匹配的投入。特別是一些固定投入一定要和規模相匹配,由于知識的邊際成本是沒有邊界限制的,所以應該考慮固定資產的最大規模,以期取得最小的分攤成本。基本投入確定后再計算整體的效益增加值。
5)反饋調整:由于涉及多個復雜因素,一般來講投資決策和投資計劃需要幾個回合的反饋修改和迭代調整的過程,第一遍投資規劃后再整體核算一下,看看相關聯的項目是否匹配可行,以及整體的效益情況。另外需要考慮本方案下產品的競爭能力,是否可以取得本方案下預期市場目標。在總-分-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根據產品的品質和價格以及成本效益再進行調整,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可以用計算機技術進行運籌優化方案搜尋。
5結束語
總體來講,種植業數字化投入項目比較多,技術比較復雜。需要在政府扶持和引導下,由經營主體牽頭,充分發揮科研院所的知識和智慧,協同配套公司和農戶,對各項數字化投資進行科學規劃,才能實現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提升。在此基礎上再綜合考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整體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參考文獻:
[1]COBLEHK,MISHRAKA,FERRELLS,etal.BigDa-tainAgriculture:A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J].Applied E-conomic Perspectivesand Policy,2018,40(1):79-96.
[2] TUC,HE X,SHUAI Z,et al.Big data issues in smartgrid- A review [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7,79:1099-1107.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15):25-30.
[4]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0(2):33-41.
[5]《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發布縣域數字年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 36.0% [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33):14.
[6]周楊,謝會強.數字農業研究的熱點、趨勢及展望[J].生產力研究,2022(6):55-58,92.
[7]阮俊虎,劉天軍,馮曉春,等.數字農業運營管理:關鍵問題、理論方法與示范工程[J].管理世界,2020,36(8):22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