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世界范圍內的出生率呈現總體降低趨勢。就算在人口一度激增的國家,老齡化的問題也在慢慢浮現,與之相應,退休金、醫療等社會福利也日漸承壓。許多國家因而不斷延長退休年限,“工作到老”也成大勢所趨。
延長工作年限乍看不難。然而,哈佛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麗莎·伯克曼團隊的一項研究指出:延長退休年限不代表著很多人真的能工作到那個年紀。
研究發現,在美國,很多人面臨著提前退出勞動力市場的困境。數據顯示,當地50歲到60歲的居民中,只有大約50%的人能穩定就業。另有大約35%左右只能是斷斷續續地就業,15%沒有工作。也就是說,在美國,盡管退休年齡延長,很多人反而在50多歲就退出了勞動力市場,剩下不少人要很努力才能勉強繼續工作。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伯克曼的團隊認為有四個原因。
第一是傳統工作模式正在瓦解。美國曾經的模式是丈夫賺錢養家,退休之后有企業和商業保險的退休金覆蓋,主婦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但今時早已不復往日。近10年來,一般人能找的工作更是越來越零工化。雇主在雇傭零工時,自然也盡量不會找年紀偏大的。于是,很多人就算想延長退休,實際上也沒工可開。
第二是人們面臨更大的照護長輩的壓力。和中國類似,美國的人口結構在過去幾十年中也變為一個家庭平均不到兩個孩子。人們的平均壽命又在增加,結果很多延遲退休的人在五六十歲時還要照顧在世的父母,相關的勞動法規卻沒能提供靈活的請假制度,在時間安排不過來的情況下,不少人干脆不再工作。
第三是美國社會中40到65歲的人士的健康情況變得更差。研究認為,這和貧富差距擴大有關。舉例而言,根據數據,美國最富有的25%的40歲男性平均預期可以活到87歲,最窮的25%則平均預期只能活到77歲。這樣的差距下,社會中一部分脆弱的人群其實甚至會比以前更早失去工作能力。
最后則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公共服務不斷縮減,導致那些有穩定工作的人之外的其他人缺乏合適的退休金儲蓄系統,而零工經濟越來越多,正在加劇這個問題。
這項研究對我們的啟發是什么呢?雖然美國和中國國情不同,但在同樣的老齡化壓力下,打工人都會面對不得不延長工作年限的境況,而美國的問題提醒我們,如果只把“延遲退休”看成“多干兩年”,我們就可能會忽略打工人在其中面臨的困境和麻煩。
伯克曼的團隊提出的一個概念也很值得一提,叫作“勞動政策就是退休政策”。她們提到,既然工作時間如此延長,那么更不能在年輕時候就把打工人“吃干抹凈”。只有維持可持續的職場環境,才能讓大家不至于到老陷入上述境地,尤其是,要通過政策、制度等等方面的設計,讓人們在長期工作中能夠盡量實現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不能讓人們青年時被過勞的工作拖垮了身體,到老又發現要么距離退休遙遙無期,要么還沒到可以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就找不到工作。
針對這些問題,她們也提到了幾個我們這里或許也可以借鑒的改進方向:一是要控制工作場所中的工作時間—每天的工時不能超標,還應有更好的帶薪假、彈性工作制和兼職工作制;二來是在零工經濟越來越多的背景下,政府有必要主導建立一套更普惠、更靈活的退休金系統—既靈活便于流動,又能夠強制雇主和平臺支付部分退休金,這套系統,才能應對大家未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