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9.022
Research on New Paths for Cultivating Geriatric Nursing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an Aging Society
ZHU Xikai
(Xi'an Medical College,Xi'an,Shaanxi710309)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ccelerating aging society,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owing demand for geriatric nursing and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has become prominen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geriatric nursing talents,analyz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anaging society for geriatric nursing talents in terms of demand characteristicsandabilitystandards.Through exploringpathssucha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andcolaborative education, reconstruction of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s, the \"academic education + vocational certification\" dualtrack system,and digital empowerment,this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strategies tooptimize the cultivation modelof geriatricnursing talents.Theaim is to improve thequalityof geriatric nursing talents,m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geriatric nursing personn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riatric nursing industry.
Keywordsaging society; geriatric nursing talents; cultivation path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digitization
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顯著,中國老年人口規模持續擴大。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對老年護理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復雜化態勢。傳統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模式難以契合當下社會的需求,探索新的培養路徑成為應對老齡化挑戰、提升老年護理服務質量的關鍵
1老齡化社會對老年護理人才的新要求
1.1老年護理需求的特征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老年護理需求呈現出顯著變化。首先,慢性病管理需求增加。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多種慢性疾病并發成為常態。老年群體中,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這些慢性病需要長期、持續的護理與管理,包括日常的用藥指導、病情監測以及生活方式干預。因此,老年護理人員需承擔起慢性病管理的重任,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系統的護理服務。
其次,心理與社會支持需求凸顯。老年人在退休后,社交圈子縮小,加之身體機能下降,容易產生孤獨、抑郁等心理問題。同時,社會角色的轉變以及對家庭依賴的變化,也使他們面臨諸多社會適應問題。故而,老年護理不僅要關注身體護理,還需重視心理與社會支持。護理人員應具備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導的能力,幫助其緩解負面情緒,并且協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
再次,智慧化護理服務需求上升。科技的飛速發展為老年護理帶來新契機。如今,智能設備、遠程醫療等智慧化手段逐漸應用于老年護理領域。老年人期望借助這些技術,實現對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測、便捷的醫療咨詢以及高效的護理服務。老年護理人員必須順應這一趨勢,掌握智慧化護理技術,以滿足老年人對智慧化護理服務的需求。
1.2老年護理人才的能力標準
面對復雜的老年護理需求,老年護理人才需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其一,復合型知識結構不可或缺。老年護理涉及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醫學知識是基礎,護理人員要熟知老年常見疾病的病理、癥狀及治療方法,以便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心理學知識同樣關鍵,它能幫助護理人員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從而給予恰當的心理關懷。社會學知識則有助于護理人員分析老年人的社會環境,為其提供合適的社會支持。所以,老年護理人才應構建起跨學科的復合型知識結構]。
其二,實踐技能是核心能力。康復護理技能尤為重要,許多老年人因疾病或意外導致身體功能受損,需要康復護理來促進功能恢復。急救技術也是必備技能,在老年人突發疾病或意外時,護理人員應能夠迅速、準確地實施急救,挽救其生命。此外,還包括生活護理技能等,確保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優質護理服務。
其三,人文關懷與溝通能力是關鍵。老年護理不僅是技術操作,還是人文關懷的傳遞。護理人員要以尊重、關愛之心對待老年人,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良好的溝通能力有助于護理人員與老年人建立信任關系,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進而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服務。因此,人文關懷與溝通貫穿老年護理的全過程。
其四,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成為新要求。在智慧化護理趨勢下,老年護理人員需掌握數字化技術。如熟練運用智能監測設備,對老年人的生命體征、健康數據進行實時采集與分析;借助遠程醫療平臺,協助醫生進行遠程診斷與治療。通過應用數字化技術,提升老年護理的效率與質量。
2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探索
2.1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
為切實推進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策略需從多維度深入落實。學校與企業應構建緊密合作機制,共建實訓基地便是關鍵舉措。學校應整合自身學術資源,組建專業教師團隊,定期為實訓基地學員開展理論講座,涵蓋老年護理基礎知識、護理倫理等內容[3]。企業則需充分利用自身在養老服務領域的實踐經驗,投入人力與物力,精心打造高度仿真的實訓場景。例如,依據真實養老院布局,構建模擬病房,配備齊全的護理設施,包括智能護理床、康復輔助器械等,讓學生在實操中熟悉老年護理工作流程。
行業導師在課程設計中的角色亦需進一步強化。學校應建立常態化的行業專家參與機制,定期舉辦課程設計研討會。行業導師憑借豐富的一線經驗,深入剖析老年護理實踐中的新問題、新需求。鑒于老年護理中緊急狀況頻發,導師可聯合學校教師重新規劃急救課程體系。不僅增加急救課程課時,還應引入最新急救案例,如老年人心血管急癥的現場處理案例,組織學生進行案例研討與模擬演練,使課程內容更貼合實際工作需要。
日本“介護福祉士”培養模式極具借鑒價值。我國可組織教育部門、養老企業相關人員赴日考察學習。在課程設置方面,結合我國國情,引入介護倫理課程,培養學生尊重、關愛老年人的職業素養;增設介護技術實操課程,通過模擬訓練提升學生的護理技能。同時,參考日本嚴格的考核制度,制定我國老年護理人才考核細則,從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職業素養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核,以此提升我國老年護理人才培養質量,為老齡化社會提供充足且專業的護理人才。
2.2模塊化課程體系重構
為優化老年護理人才培養,學校需重構模塊化課程體系。核心模塊方面,老年疾病護理課程中,教師應整合前沿醫學研究成果,細化常見疾病的護理要點。針對老年癡呆患者,除傳授基礎護理方法外,還應引入最新認知干預訓練技巧,通過案例分析、模擬護理等方式,加深學生對特殊護理方法的掌握。老年心理學課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老年人心理狀況調研,依據調研結果,講授應對焦慮、抑郁等情緒的個性化心理疏導策略,增強學生的心理護理能力。老年營養學課程中,教師可聯合營養師,依據老年人不同的疾病狀況與身體指標,定制個性化飲食方案,并指導學生進行膳食搭配實踐,如針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制定低脂、低鹽、高維生素的飲食計劃。
特色模塊中,智慧護理技術課程要強化實踐教學。遠程監測課程中,學校可與設備供應商合作,為學生提供多種智能監測設備,教師現場指導學生操作,學習如何實時采集老年人的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數據,并進行數據傳輸與分析。AI輔助診斷課程中,學校可邀請醫療AI領域的專家舉辦講座,結合實際病例,講解AI技術在老年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流程與效果評估,組織學生分組研討AI診斷的優勢與潛在風險,提升學生對前沿技術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實踐模塊采取社區或養老機構沉浸式實習,并完善實習指導與考核機制。學校與實習基地共同制定實習計劃,安排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一對一指導學生。實習初期,學生從基礎護理工作入手,如協助老年人洗漱、穿衣等,逐漸過渡到參與康復訓練、健康管理等復雜工作。實習過程中定期組織實習匯報會,學生分享實踐經驗與問題,教師與實習導師共同點評指導。實習結束后,依據學生的工作表現、護理技能操作、與老年人溝通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確保學生通過實習真正提升了實踐能力,為未來投身老年護理行業做好充分準備。
2.3“學歷教育 + 職業認證”雙軌制
為切實提升老年護理人才質量,推動“學歷教育 + 職業認證”雙軌制高效運行,學校需制定一系列精細的策略。在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銜接上,學校應主動作為,組建由教育專家、行業資深護理人員構成的聯合調研團隊,深入研究職業資格認證標準。根據標準,精準調整學歷教育課程設置。以急救技能為例,職業資格認證對老年護理人員在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方面有明確的操作規范與考核要求。學校可增加急救課程的實踐課時,邀請急救專家入校開展實操培訓,購置先進的急救模擬設備,如心肺復蘇模擬人,讓學生反復練習[]。
多方協同合作開發老年護理專項技能證書。相關部門與行業協會應聯合成立專項標準制定小組,針對老年康復護理、老年心理護理等細分領域,結合行業實際需求與發展趨勢,制定詳盡的專項技能標準。例如,在老年康復護理領域,明確關節活動度訓練、平衡功能訓練等康復項目的操作流程與質量標準。培訓機構依據標準設計系統培訓課程,邀請康復治療師、心理專家授課。課程內容涵蓋理論知識講解、模擬案例分析、實操訓練等環節。學員完成培訓后,組織嚴格考核,考核形式包括理論筆試、技能操作演示、案例答辯等。考核通過者,頒發相應專項技能證書。這一舉措既能為老年護理人員開辟多元職業普升通道,激勵他們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又能精準匹配市場對不同專長護理人員的需求,推動老年護理行業專業化、精細化發展。
2.4數字化賦能培養路徑
數字化技術為老年護理人才培養帶來新機遇。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可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創建虛擬老年護理場景。學校可與專業的虛擬現實技術公司合作,定制高度還原真實老年護理場景的虛擬軟件。軟件中須細致呈現養老院病房布局、各類護理設施以及不同病癥的老年虛擬患者。學生佩戴虛擬現實設備進入虛擬場景后,可針對不同病癥的老年人進行個性化護理操作。比如,面對骨折術后的老年虛擬患者,學生需模擬進行傷口清潔、更換敷料,依據患者恢復階段制訂康復訓練計劃并實施指導。學校應安排專業教師在旁實時指導,針對學生操作中的問題,如傷口消毒范圍不準確、康復訓練動作不規范等,及時給予糾正與講解。
相關部門與機構應共同完善在線繼續教育平臺。組建由老年護理專家、信息技術人員構成的課程開發團隊,依據行業動態與護理人員實際需求,精心設計課程體系。課程更新機制要進一步優化,建立與國內外老年護理科研團隊、醫療機構的信息共享渠道。一旦有新的老年慢性病治療方法、護理技術突破等前沿成果發布,平臺迅速組織專家進行課程開發。例如,當出現新型老年癡呆癥護理干預技術時,專家團隊可在一周內完成課程錄制與審核,上傳至平臺。平臺還應設置互動交流板塊,護理人員可在線提問、分享工作中的經驗與困惑,專家定期在線答疑,促進護理人員之間的經驗交流與知識共享。此外,為激勵在職護理人員積極學習,平臺可設立學習積分制度,積分可兌換培訓證書、專業書籍等獎勵,以此推動護理人員持續提升專業水平,更好地服務老年護理行業。
3結語
面對老齡化社會的老年護理需求,本文所探討的培養新路徑從多維度出發,整合各方資源,優化課程與教學模式。通過產教融合、模塊化課程重構、雙軌制以及數字化賦能等策略的實施,有望培養出具備復合型知識結構、實踐技能、人文關懷與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的老年護理人才,為我國老年護理事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助力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左菁.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政策體系完善研究[J].社會法學研究,2023,5(00):211-239.
[2]吳斯旻.積極應對老齡化強化失能老年人照護有哪些重點[N].第一財經日報,2025-03-07(A02).
[3]莫小云,吳林秀,張麗娣,等.老齡化背景下老年常見病的預防與照護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J].護理研究,2025,39(5):808-813.
[4]袁文全,毛嘉.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機構的注意義務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5,65(2):196-209,239-240.
[5]劉宇瓏,劉詠云,何靜,等.健康老齡化視角下老年高血壓患者遠期并發癥預防的前瞻性護理策略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25,23(6):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