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滟滟水溶溶。風回一鏡揉藍淺,雨過千峰潑黛濃。”在這首古詩里,太行山猶如一幅鐘靈毓秀的山水畫,萬物生、草木蔥、繁花錦、碧水澈。詩意、景韻、人身合而為一。《中國國家地理》曾寫到:“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雄、險、奇、峻”便是巍峨太行山的“四重奏”。
中國的生態文明思想,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百家爭鳴。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映了人類生命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展現出來的哲學美;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闡釋了人生于自然并融于自然,必須在自然給予的條件下生存,并遵循自然法則才能發展。
滄海桑田,人類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曾用私欲征服自然,林木、礦產、水源、動物等被恣意掠奪與捕殺。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氣候異常、災害頻發、生物滅絕。人類幡然醒悟: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一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便是對中華古老智慧的詮釋。我的爺爺也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爺爺是一名很普通的老人,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干了一輩子。雖然已經退休,他卻依然忙里忙外閑不住。在被村里聘為北山生態網格員后,我對爺爺有了全新的認識。
村背面的長望山,位于太行山南麓,山上多沙石,土層很薄,無法涵養水分,既不適合種樹,也不適合放牧。偶遇暴雨天,便會發生泥石流。

村里年年組織干部群眾去栽樹,卻幾乎沒有存活。因為常年刮大風,飛沙走石更是常態。
爺爺常常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屋檐下。每次我去看望他,歲月在他臉上雕刻的痕跡,讓他顯得很蒼老。曾經的青絲少年,如今早已暮雪染雙鬢。我很想知道他坐在那里想什么。
2013年,爺爺和家人商量,想承包長望山。和他預想的一樣,家人都提出了反對意見,但都知道爺爺是個脾氣,也就沒有阻止他。最終,在家人和老朋友的不理解中,爺爺以無償承包的方式開始治理荒山。
治理之初,爺爺就帶著他退休后為打發空閑時間而養的一條狗,一起“走南闖北”。爺爺曾經在四川當過兵,一直把四川當做第二故鄉,便給狗取名為“蜀望”。我知道爺爺其實也很想去四川走一走、看一看。一人一狗勘察地形、統計植被,無人去過的騎角旮晃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有一次,周末回老家,我在大山里看不見爺爺的身影,便對著大山深處呼喚爺爺,只聽見“蜀望”很有節奏感的叫聲。那一刻,我很心疼爺爺。他曾經也是個孩子,撫養大了兒女,又要為后代而忙碌,從未停歇。
鞋底磨穿了,腳底磨破了,背也開始佝僂,都沒有動搖爺爺的意志。對年輕的我來說,無法理解爺爺堅如磐石的信念。幾經波折,爺爺終于繪制出詳盡的地形圖和綠化方案:在土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種植果林,在土地貧瘠的地方種植耐旱植物。
為早日讓長望山實現“蝶變”,爺爺把自己的公積金、存款以及向老友、親戚借的錢共計80多萬元都投入植樹造林。他和“蜀望”吃住在山上,一個簡易的石棉瓦房就是棲身之所,沒有重要的事情不下山。為節約運費,爺爺自己開拖拉機去各個苗圃挑選適合山上種植的樹苗,然后自己運回來。也正是如此,我和表弟就成了免費的隨叫隨到的搬運工。山上石頭多,爺爺自己扛著鐵鍬刨出一個個樹坑,樹種下后再從山下運水澆灌。我和表弟在周末經常幫爺爺運水,忙碌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我們常常是四肢酸痛,下樓時腿都在顫抖,但是爺爺卻這樣日復一日勞作。漸漸地,我被他堅韌不拔的信念和善始善終的態度所折服。
爺爺年輕的時候就學會了吸煙。有一次,他不小心點燃了一片荒草和灌木,直到用完所有澆樹的水,才撲滅了火。事后,爺爺向我說起這件事的時候特別難過,他說,山上種活植被特別不容易,那場火就像烈火燒紅了他的心,幾乎焚毀了他的精神支柱。從那以后,爺爺戒了煙,還制作了簡易的防火警示牌,放在入山口和山頂。
山上沙土多,穿著老解放鞋走在上面容易滑,挑水走路總會左搖右晃。有一天,爺爺在上一個小坡時滑倒了,幸好被坡下面的樹坑接住,但是手腳處有很多擦傷。家人勸他不要再干了,他說,我苦一次無所謂,不想后輩一直苦。之后,為避免爺爺再滑倒,我和表弟在他上山的必經路上比較滑的地方挖了臺階,并鋪上碎石,旁邊開了排水槽,防止下雨臺階被泥沙覆蓋。我一邊鋪著碎石一邊想:也許是爺爺真的老了,也許是路真的滑。
植樹難,護林更難。村里有人搞養殖,羊經常散養,啃青踏苗時有發生。因為都是認識幾十年的老街坊,剛開始爺爺也不想把事情鬧得不愉快,也就沒有制止。為保障成活率,爺爺在山頂挖了幾個蓄水池,砌了擋泥墻—既能蓄水,也能起到阻擋畜生啃苗的作用。但是,有一次,30多棵樹被啃食,爺爺坐不住了,一戶一戶地去講政策、論道理,并拿出部分資金幫助養殖戶修繕圈養設施。經過爺爺的努力,植被成活率達到 85% 以上。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經過幾年的治理,長望山治理初見成效,淺淺的綠色孕育著勃勃生機,爺爺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
2016年,因常年高強度的勞累,爺爺心梗離世。爺爺走后,我時常一個人坐在山上,仿佛看到爺爺獨自面朝著大山。“歲月失語,惟石能言。”我知道那是爺爺在牽掛著那座山。
后來,隨著脫貧攻堅戰打響,村里引進了農業項目,由專業技術公司負責護林,并在爺爺種植的果林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望山進行開發與保護。現在,長望山徹底換了“新裝”,春天,草長鶯飛、生機盎然;秋天,瓜果飄香、層林盡染。
“潑黛揉藍畫不成,暝色仍含紫。”相看兩不厭,唯有長望山。大山“養育”了爺爺,爺爺“診治”了大山,我在長望山遇見了爺爺,爺爺也成了我心里的那座山。
(作者單位:焦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