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參觀了位于舟山市岱山縣的中國臺風博物館——融科普、旅游、科研諸功能于一體,演繹臺風發生、發展和消亡的一家災難性博物館。
中國臺風博物館坐落在拷門大壩北端的一處海岬懸崖上,據說這里是多次強臺風登陸的“風口”。其主體建筑依偎在一座30多米高的小山坳中,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博物館內有一座正對大海的“觀臺廳”:臺風來臨之際,只要你有足夠的膽略和勇氣,待在這座以高強度抗震玻璃建成的透明長廊里,就能親身感受到驚浪裂岸、濁浪排空、狂風呼嘯的壯觀景象。平時參觀者可以坐在4D電影小廳特制座椅上,親身體驗12級臺風威力。
兩件(組)擺放在大門前停車場的展品,更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其一是一塊長1.65米,高0.95米,重達5噸(相當于成年大象的重量)的涌石。這塊原來在海底的原生巖石,記錄著兩次臺風的驚人威力:2004年13號臺風“云娜”在這里登陸,當時中心最大風力15級,近中心最大風力50米/秒,狂風巨浪硬生生把這塊巨石從海底“卷”到離此處約25米的平臺上……2021年,6號臺風“煙花”又在此處登陸。雖然其風力略減于“云娜”,但因適逢天文大潮,風雨潮三碰頭,在潮水和風力的共同推動下,又將這頭靜臥17年的“大象”移動了25米,到達目前位置。
其二是一組高懸旗桿上的暴風警報風球模型。過去傳遞資訊方式落后,臺風來臨前常在港口掛風球預警,不同風球表達不同含義。當然,如今夏秋季節,我更多是看著手機屏幕追蹤臺風信息。但在這座博物館,即便臺風尚未登陸,我也能切身感受到臺風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