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6-0127-04
當今教育背景下,聚焦核心素養,提高學生身體綜合素質已成為廣大初中體育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大單元教學理念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結構,其通過單元主題將多個知識點有機地連接起來,在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使其更好地把握體育運動要點,深化理解的同時增強體育運動的安全性與科學性。同時大單元強調知識的綜合運用,通過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優化,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化理解,在運動中提升技能,進而養成良好的科學運動習慣。對此,文章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大單元教學優勢
(一)促進知識整合
大單元教學旨在系統整合課程內容,凸顯單元教學主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系統學習排球運動的基本知識,便于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往教學過程中,排球教學側重于單一技術動作的講解或練習,學生難以形成對排球運動的全面認知。大單元教學背景下,教師將排球運動的基礎知識、技能、戰術、體能、比賽、評價等多方面內容整合到一起,便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學生在學習發球技術時,不僅要掌握發球的基本動作,還要了解如何在比賽中精準發球、如何與隊友配合、發球后如何攻防轉換等,便于對發球技術有全面理解。
(二)強化技能連貫性
大單元教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強化技能訓練,保障技能的連貫性。客觀來講,排球是一項高度依賴團隊配合且技術連貫的集體項目,掌握單一的技術不利于學生應對復雜的比賽場景。大單元教學通過設計一系列由易到難的教學任務,幫助學生逐步構建起完整的技能鏈條。例如,學習墊球時,學生要掌握正面雙手墊球動作要領,逐步過渡到移動墊球、體側墊球等進階練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組合技術練習,模擬比賽場景,學生能夠在實戰中靈活運用所學技能,提高自身的技能,培養戰術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
(三)提升學習興趣與參與度
大單元教學通過引人豐富多樣的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傳統的排球教學往往以教師的講解和示范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容易對學習內容感到乏味。而大單元教學則注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通過設計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引入游戲、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循序漸進地掌握排球技術。同時,通過組織班級聯賽、校際聯賽等活動,學生有機會在實戰中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能夠進一步感受比賽的魅力,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全面發展。
二、初中體育大單元教學設計原則
(一)學生主體原則
初中體育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圍繞學習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設計,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多樣化方式,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掌握體育技能,提高身體素質,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同時,教師應作為引導者,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二)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是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基礎,初中體育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技能掌握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控制教學進度。且教學設計應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逐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和身體素質。同時,應注重技能之間的連貫性,確保學生在掌握一項技能后能夠順利過渡到下一項技能的學習。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任務設計,學生能夠逐步建立起對體育運動的信心,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
(三)以體育人原則
以體育人是大單元教學的根本所在,初中體育大單元教學不僅要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積極融入體育文化,讓學生了解體育的歷史、傳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同時,也可通過體育活動和比賽,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以體育人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將體育教學與育人目標緊密結合起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且遵循以體育人原則,能夠更好地落實初中體育大單元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提升,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學校排球大單元教學具體策略
(一)科學制訂學習目標,設計系統單元教學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初中排球大單元教學應首先明確學習目標,確保教學方向與新課標要求相一致。學習目標應全面而具體,涵蓋技能掌握、知識理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個維度。在排球技能方面,要注重學生的基本技術訓練,如發球、傳球、墊球、扣球和攔網等,確保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在知識理解方面,要讓學生了解排球比賽的基本規則和戰術知識,培養他們的戰術意識和比賽智慧。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做好名人案例引入或比賽分析,以此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運動認知,培養其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團隊協作意識。其次,在設計系統單元教學時,教師應將整個學期或學年的教學內容精心劃分為若干個相互關聯、逐步深入的單元。每個單元應圍繞一個核心主題或技能展開,例如,可以將第一單元設定為“排球基本技術訓練”,重點教授學生發球、傳球和墊球等基本技術;第二單元則可以是“排球戰術知識學習”,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排球戰術和比賽規則。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安排,使學生逐步掌握排球的基本技能與戰術知識。同時,單元教學還應充分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增加訓練難度和強度,挑戰更高水平的技能和戰術;而對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則應注重基礎技能的鞏固和提升,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自信心和興趣,從而提升教學溫度,增強學生運動積極性。
(二)深入重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主動學練
傳統的排球教學內容往往注重技能的傳授與練習,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對此,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立足排球單元整體教學目標,重組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練。例如,教師可將單元內容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1.技能培養階段
講解動作方法:
① 采用半蹲姿勢,運用各種移動,正面對準來球。② 當球飛行到胸腹前一臂距離時,抬雙臂用雙手腕關節以上10厘米處擊球。
組織:講解隊形
教學重點:掌握正確的墊擊球位置。
教學難點:上下肢協調配合用力。
上肢:一伸二夾三提下肢:四移五蹬六跟教學時間:5~10分鐘
2.技能鞏固階段 ① 培養興趣練習
接反彈球,自墊自接1次接反彈球,自墊2~5 次自接1次。
規則:拋反彈球必須高過人,同時接球人必須用正確的墊球部位將球墊起高過自己的頭,并雙手接住。
② 自拋自墊目標:10次,球不落地③ 互拋互墊目標:5次,球不落地
④ 多拋一墊以小組為單位,扇形包圍一個同學練習。(每人循環練習2組)
組織:互拋一墊一接到互拋多墊一接要求:體會并規范動作要領教學時間:10分鐘
根據學生自主訓練情況,教師還可增設小組接發球訓練,同時設置不同層次的挑戰難度,鼓勵學生自我突破。針對一些學困生而言,教師也要增加動作解構等方面的微課視頻,通過逐幀播放,幫助學生抓住接、發、墊球的要點,促進其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的提升。
(三)合理選擇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初中排球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的本質,同時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技能水平,以此為基礎,精心選擇并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以“墊球”這一基礎技能為例,教師可以首先采用示范講解法,通過標準動作的展示與詳細解說,讓學生形成清晰的動作概念。隨后,通過分組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協作,反復練習墊球動作,既增強了動作的熟練度,又培養了團隊協作意識。
在講授更為復雜的“接發球”技能時,教師可以創新性地運用微課視頻引導教學。課前,教師可以制作或選取優質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中初步了解接發球的動作要領與注意事項。課堂上,教師再結合視頻內容,進行動作要點的解構與示范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接發球技能,提升練習質量。
(四)科學預設運動強度,培養學生運動興趣
在初中排球大單元教學中,科學預設運動強度是確保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其運動興趣的關鍵。對此,針對學生體能的不同,教師要做好運動強度的層次化設計,以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促進其排球技能的提升。
1.基礎強度
訓練內容:以排球基本動作為主,如持球走、拋球接球、原地墊球等。
強度設定:每次練習持續5~10分鐘,動作頻率適中,重點在于讓學生熟悉球性,掌握基本技巧。
目標:通過基礎強度的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排球感知能力,為后續訓練打下基礎
2.中等強度
訓練內容:增加組合動作的練習,如墊球一傳球一發球串聯、簡單的攻防轉換等。
強度設定:每次練習持續15~20分鐘,動作頻率稍快,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能連貫性和反應速度。
目標:通過中等強度的訓練,提升學生的排球技能水平,同時增強他們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
3.高強度
訓練內容:組織排球比賽或模擬比賽情境的訓練,如多輪次的接發球、全面的攻防轉換等。
強度設定:每次訓練持續20~30分鐘,比賽節奏緊湊,要求學生全力以赴。
目標:通過高強度的訓練,全面檢驗和提升學生的排球運動能力,培養他們的競技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教師需密切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確保他們在高強度訓練中既能得到充分鍛煉,又能避免運動損傷。
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好學生階段運動情況的記錄,及時更新學生體能發展情況,以此提升訓練環節的整體質量,推動學生運動技能與體育素養的個性化發展。
(五)聚焦單元教學設計,發揮教學“大”優勢
1.科學分配“大”課時
在大單元教學中,課時的分配應科學合理,既要保證每個單元的教學時間充足,又要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與遺漏。由于發球、傳球、墊球等基礎技能是學生后續學習的基礎,因此應分配較多的課時進行細致教學,確保學生能夠扎實掌握。而對排球戰術知識學習等較為復雜的單元,則可以適當增加課時,通過理論講解、實戰演練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深人理解并掌握。
2.學練賽加強技能訓練
在教育實踐中,體育教學應該有清晰的起點和終點。“學、練、賽”是一個重要的整合模式,其中“賽\"作為最后環節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良好的教學設計可以使學生更深人地掌握和理解相關的技術動作,并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對此,教師應積極引入競賽活動,并結合教學內容及目標進行規則設定。
以“排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項穿越網下障礙的游戲。在排球場上設置多個低矮的網下障礙物,要求學生以傳球或墊球的方式將球穿過這些障礙,并在穿越過程中完成基本動作,比如:正確的傳球手形、墊球姿勢以及模擬扣球和攔網的動作等。根據各小組完成動作的質量與所用時間來評定勝負。為了增添趣味性,教師還可以創新游戲形式,例如讓學生戴上不同角色的頭飾進行活動,或者增加如閉眼傳球并由隊友口頭指揮方向,或是使用不同大小的排球來增加難度,從而提升課堂的活躍度。
在學生完成這些練習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場正式的排球對抗賽,并選拔幾名學生擔任裁判,負責監督比賽中球員的位置移動和擊球動作是否符合規則,同時記錄下排球比賽中的關鍵技術要點,如:發球的準確性、接發球的站位、二傳的傳球技巧、扣球的力度與角度,以及攔網的時機與手型等,以此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排球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家校協同教育指導
家校協同教育是大單元教學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師應與家長保持密切的溝通與合作,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等方式,向家長介紹排球大單元教學的理念與內容,爭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同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家長在家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條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六)做好課后服務指導,增強學生排球技能
教師的首要目標是促進學生體育技能的提升與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此,教師應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做好課后服務指導,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需求,設計評價量表,梳理當下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與幫助,提升學習積極性。
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與平臺,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與實踐的機會。例如,可以建立排球學習社群、在線教學平臺等,鼓勵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知識鞏固與動作專項練習,以此增強學生的排球技能,促進其體育素養的綜合化發展。
四、結論
綜上所述,排球作為一項綜合性運動,不僅考查了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反射思維,對其身體協調性、體育素養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大單元教學核心內涵,做好知識的解構與重組,通過科學制訂學習目標、重組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科學預設運動強度、做好課后服務指導等環節,提升教學工作的針對性與指向性,促進學生體質、素養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翠翠,廖春莉.核心素養引領下初中排球大單元教學的價值意蘊及實施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24(24):37-39.
[2]鄭海梅.大單元視野下的初中體育課堂任務驅動——以排球上手發球教學為例[J].新課程,2024(20):139-142.
[3]狄文茜.“學練賽”一體化初中排球大單元的設計與實施[J].新體育,2024(12):61-63.
[4]李丹.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排球大單元教學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3.
[5]顏家梅,趙永軍.基于結構化的初中排球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J].新體育,2024(10):74-76.
[6]南寧.以賽促練:基于四人制比賽的初中排球單元設計優化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11) :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