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6-0042-04
“閱讀綜合實踐”版塊的設計緊扣新課標理念,通過綜合性、拓展性的閱讀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深人閱讀、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從而實現語文學習的整合貫通、總結提升和拓展延伸,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把握文章主旨,提升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新課標強調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閱讀綜合實踐”版塊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在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鑒賞和文化傳承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一、初中語文新教材“閱讀綜合實踐”版塊的教學意義
(一)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閱讀綜合實踐”版塊特別強調了經典文學作品和傳統文化典籍的閱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通過閱讀經典作品,學生不僅能夠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更好地理解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作品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藝術審美等,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智慧的結晶,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閱讀實踐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當學生深入了解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時,他們會更加珍視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
“閱讀綜合實踐”版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這具有深遠的教學意義。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而“閱讀綜合實踐”版塊則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當學生被賦予更多自主權,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和興趣進行學習時,他們更容易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對知識的吸收也更加深人。同時,合作學習讓學生有機會與他人交流思想,共同解決問題,不僅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也讓他們在互動中相互啟發,拓寬了思維視野。此外,探究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未知,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能夠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潛能,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進行個性化發展,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新教材“閱讀綜合實踐”版塊的教學意義重大,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素養的提升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文學素養較弱及閱讀積淀不足
應試教育背景下,初中生面臨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巨大的升學壓力,使得他們難以抽出充足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同時,教師和家長往往更加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和良好閱讀習慣的引導。這種傾向導致學生將大部分時間用于應對考試和完成作業,而課外閱讀則被視為一種奢侈或負擔。由于課外閱讀量的不足,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閱讀積淀顯得相對薄弱。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往往難以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和意義,也無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感悟。缺乏深度和廣度的閱讀狀況,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也限制了他們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因此,如何平衡應試教育與課外閱讀的關系,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教師需要深人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二)課堂氛圍沉悶及學生參與感不強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單向的知識傳遞方式,使得課堂氛圍變得沉悶而缺乏活力,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受到嚴重抑制。學生在課堂上往往只是機械地聽講和記錄,缺乏主動思考和表達的機會,難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氛圍。此外,評價方式的單一性也是導致學生參與感不強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閱讀效果時,過于依賴考試成績或作業完成情況等量化指標,而忽視對學生閱讀過程、閱讀體驗以及閱讀能力的全面評價,無法準確反映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需求,也無法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反饋。學生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往往只關注分數的高低,而忽視了閱讀本身帶來的樂趣和收獲,從而難以產生閱讀興趣和動力。
三、初中語文新教材“閱讀綜合實踐”版塊的教學策略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生動有趣的情境,巧妙地引入閱讀主題,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情境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如與閱讀主題相關的趣味故事、引人入勝的視頻片段、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場景等。這些情境不僅能夠打破傳統課堂的沉悶氛圍,還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閱讀狀態,為后續深人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情境導入,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積極思考和探索文本的內涵和意義。
以教學《春》《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這三篇描繪自然美景的課文為例,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四季變換的精美視頻,配以輕柔的音樂,營造出春之生機、冬之靜謐、雨之韻律的氛圍,巧妙引入“自然之美”這一主題。視頻結束后,提出問題:“你最期待哪個季節的到來?為什么?”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表達欲望,自然過渡到對《春》的精讀。精讀《春》時,教師指導學生細致品味朱自清筆下的春花、春雨、春草,通過圈畫關鍵詞、分析修辭手法,感受作者對春天的熱愛與贊美。隨后,轉向《濟南的冬天》,采用略讀策略,快速捕捉文章主旨,引導學生關注老舍如何以獨特的視角描繪濟南冬天的溫晴,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對《雨的四季》,則可嘗試跳讀與瀏覽相結合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每個季節雨的特點,通過跳讀關鍵段落,深人理解作者對雨的情感變化,以及雨如何成為連接四季、寄托情感的紐帶。其次,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雨景描寫,促進課堂互動。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應適時穿插講解不同閱讀方法的應用場景,如精讀適用于品味語言魅力;略讀有助于快速把握文章大意;跳讀和瀏覽則能高效篩選信息。同時,強調閱讀時的思考與筆記習慣,鼓勵學生記錄下自己的感悟和疑問,為后續討論或寫作積累素材。
(二)內外結合,開闊視野
教師不應將學生的閱讀體驗局限于課內教材,而應積極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通過推薦與課內主題相關的優秀課外讀物,或組織讀書分享會、閱讀俱樂部等活動,鼓勵學生廣泛涉獵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從而有效開闊他們的閱讀視野,這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使其接觸更豐富的文學形式和內容,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逐漸學會如何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去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以教學《散步》《荷葉·母親》這兩篇課文為例,以《散步》為起點,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進行精讀,細致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和家庭和睦的氛圍,特別是“我”作為中年人在家庭決策中的角色,以及“母親”“妻子”“兒子”三代人之間的親情紐帶。通過精讀,學生可以深刻體會到文章背后蘊含的尊老愛幼、家庭和諧的傳統美德。隨后,引入略讀策略,快速瀏覽《荷葉·母親》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即冰心借荷葉護蓮之景,抒發對母愛的深情贊頌。略讀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關注文章的結構布局和象征手法的運用,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傾向。為了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教師可推薦與母愛、家庭相關的課外讀物,如《背影》《目送》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跳讀和瀏覽,從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章節或段落進行深入閱讀。跳讀幫助學生快速定位關鍵信息,而瀏覽則讓學生廣泛接觸不同風格和題材的作品,拓寬文學視野。在閱讀活動結束后,組織一次讀書分享會或閱讀俱樂部活動,讓學生圍繞“家庭與親情”這一主題,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和感悟。通過交流,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理解文學作品,學會欣賞其中的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三)實踐應用,學以致用
教師要設計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增強閱讀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寫作練習、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僅能加深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實踐活動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參與度,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深化閱讀。
以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這三篇課文為例,首先,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師可指導學生先進行精讀,細致品味魯迅先生在百草園中的童年樂趣與三味書屋里的學習生活,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文中的“我”私塾先生等角色,模擬私塾上課的情景,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情感體驗。其次,對《往事依依》,采用略讀與跳讀相結合的方式,快速把握文章結構,提取關鍵信息。再次,組織學生進行情景模擬,選取文中描述的幾個往事場景,如讀《水滸傳》等,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體會作者對往事的深情回憶,以及這些經歷對其人生產生的深遠影響。對《再塑生命的人》,則可通過精讀與瀏覽相結合的方式,深入了解莎莉文老師如何以獨特的教學方法,幫助海倫·凱勒克服生理缺陷,重拾生活的信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布置寫作練習,讓學生以“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為題,寫一篇作文,運用從文中學到的描寫手法,表達自己對生活中給予幫助和支持的人的感激之情。最后,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還可以組織一次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采訪身邊的成功人士或具有特殊經歷的人,了解他們的成長歷程和人生感悟,并撰寫調查報告。這一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寫作能力,還能讓他們在閱讀與生活的交融中,深化對文本主題的理解,體驗閱讀的實用價值。
(四)多元解讀,思維碰撞
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去深入剖析文本,探索其中的豐富內涵和深層意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鼓勵他們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得以充分活躍,觀點相互碰撞,形成熱烈而深入的討論氛圍,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學生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學會了獨立思考、質疑和反思,這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教授初中語文《孔乙己》一課時,教師可以簡要介紹魯迅及其作品《孔乙己》的背景,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命運為何如此悲慘?”這些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初步思考文本的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和內心世界。學生可以從孔乙己的穿著、言語、行為等方面入手,探討他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境地。例如,有的學生認為孔乙己是一個頑固不化、死守舊習的人,而有的學生則看到他身上的善良和無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孔乙己命運的根源。學生可以從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科舉制度的弊端、人的冷漠等方面入手,探討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導致了孔乙己的悲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深人探討文本的主題,如人性的復雜性、社會的殘酷性、個人與命運的關系等。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熱烈而深人的討論氛圍。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引導他們進行思維碰撞。例如,針對孔乙己的命運,有的學生認為他是咎由自取,而有的學生則認為他是社會的犧牲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這兩種觀點展開辯論,讓他們在辯論中學會如何獨立思考、如何質疑和反思。在課堂總結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的學習內容,強調多元解讀和思維碰撞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其他文本的閱讀中,學會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去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五)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讓他們根據個人興趣和節奏,深人理解文本內容。自主閱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與此同時,組織小組合作是深化文本理解的關鍵環節。學生可以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通過討論、探究等方式,共同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組合作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去理解和感悟文本,從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教授初中語文《岳陽樓記》時,教師可以先簡要介紹《岳陽樓記》的作者及創作背景,然后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節奏,自由選擇閱讀方式,如默讀、朗讀或快速瀏覽。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注意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自主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生可以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討論文本中的疑難問題,共同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針對文本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學生可以探討其內涵和現實意義,以及它如何體現了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情懷。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例如:“作者為何選擇岳陽樓作為寫作背景?”“文本中的景物描寫與作者的情感有何聯系?\"這些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小組合作結束后,教師可以邀請各小組展示他們的探究成果。學生可以通過口頭報告、PPT展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展示過程中,其他學生可以提出疑問或補充觀點,形成熱烈而深入的討論氛圍,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深人理解《岳陽樓記》的文本內容和作者情感,還能在自主閱讀和小組合作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四、結論
通過對初中語文新教材“閱讀綜合實踐”版塊教學策略的深人探討不難發現,這一版塊的教學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更是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與能力提升的有力推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把握“閱讀綜合實踐”版塊的設計理念與目標,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如誦讀法、討論探究法、情境教學法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其深度學習和思維發展。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鼓勵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勇于嘗試,實現語文學習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徐勤梅.初中語文學科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方式方法[J].試題與研究,2024(13):94-96.
[2]黃麗紅.全科閱讀視域下初中語文學科與多學科多角度融合研究[J].考試周刊,2024(8):26-30.
[3]孫北平.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語文學科實踐活動探究——以名著《西游記》閱讀教學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24(2):75-80.
[4]劉瑩.基于初中語文學科的閱讀思維深度培養的策略探究[J].智力,2023(14):40-43.
[5]鄭海玉.初中語文學科閱讀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2(33):114-116.
[6]楊昊.閱讀教學中落實初中語文學科德育功能[J].格言(校園版),2022(3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