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重要載體。當前幼兒園區域環境存在教師主導、空間布局固化、材料可探究性不足等問題,難以滿足兒童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后工業設計思維強調用戶中心、靈活性與合作性,為幼兒園環境創新提供了新視角。本文基于后工業設計思維,提出以兒童為中心、增強空間靈活性、投放低結構材料等策略,強調環境創設的動態性與互動性,支持兒童自主探索與學習。
一、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的現狀
(一)教師主導與兒童缺位:單向創設的困境
在幼兒園區域環境的創設中,教師往往會提前規劃好區域布局和材料。然而,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環境創設模式,極易導致幼兒的參與度不足,甚至完全處于被動狀態。例如,在幼兒園的角色游戲區,教師布置了“醫院”場景,貼出了就醫流程:掛號、就醫、配藥,并分配角色任務。在游戲過程中,教師發現幼兒主要熱衷于量體溫、打針、吃藥等,而且同伴間缺乏深度互動??梢姡處焼蜗騽撛O環境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沒有激發幼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二)空間固化與功能割裂:低效利用的癥結
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還存在空間固化與功能割裂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區域的空間布局通常按照固定的功能劃分,如閱讀區、美工區、建構區、益智區、角色區,區域間缺乏靈活性和互動性,導致空間使用效率較低;空間內的動線設計往往遵循傳統的直線或環形模式,缺乏多樣性和創新,使得幼兒在空間中的移動路徑相對固定,難以激發其創造力和交流機會。此外,由于布局的固化,部分空間可能長期閑置或未被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同時也限制了空間的潛在功能和價值。
(三)材料封閉與探究受限:高結構化的桎梏
在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中,教師對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往往偏向中高結構化,如固定的玩具、預設的教具和成品化的裝飾材料等。這些材料雖然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但是其結構化和封閉性限制了幼兒的深度探究和創造性表達。例如,教師在角色區投放了各種塑料食品、廚師服飾等,引導幼兒開展餐廳主題的游戲,但這種材料難以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想象,不僅限制了幼兒與環境的互動深度,還使得區域環境的功能單一化,難以支持他們的個性化學習和創造性發展。
二、后工業設計思維的應用策略
后工業設計思維強調產品的用戶化、普遍性、多目的性,其設計過程具有民主性、包容性、靈活性和合作性。我們將這一思維應用于幼兒園環境創設,可為解決當前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一)以用戶為中心,環境創設體現兒童主體性
1.關注兒童真需求
受后工業設計思維的啟發,教師應與兒童共同討論環境創設的方案,尊重兒童的想法和建議,如建立“環境議會”制度。開展以幼兒為主體的區域環境創設,不僅需要尊重幼兒的想法,更要相信幼兒的潛能,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索和表達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游戲興趣,從而讓幼兒主動參與其中、打造自己的空間。
案例1:小小醫院誕生記
教師組織中班幼兒討論角色游戲區的改造計劃時,幼兒提議創設“小小醫院”,并自發提出需要安排看診、護士打針、掛號取藥的地方,接著教師繼續引導幼兒思考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過程中,教師及時將幼兒的想法記錄下來并提供建議。隨后,幼兒利用墊子作病床,用紙箱搭建掛號處和藥房,用彩紙剪貼紅十字裝飾墻面,用紙盒當藥盒隨著幼兒的自主創設與搭建,“小小醫院”終于建成了。
2.適時調整真支持
環境創設應基于幼兒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點,適時調整和更新。這便要求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階段和興趣及時調整環境,敏銳捕捉幼兒興趣,并提供多樣化的互動方式,激發幼兒的主動參與。
案例2:昆蟲觀察角
當發現班上幼兒對昆蟲產生濃厚興趣時,教師適時增設了昆蟲觀察角,提供了放大鏡、師幼共同收集制作的昆蟲標本等,并設置“我們的發現”記錄板,供幼兒隨時記錄自己的觀察和發現。教師則根據這些記錄調整和豐富環境內容,同時增加“問題墻”,供幼兒隨時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則根據問題不斷調整和補充相關材料和資源,使環境始終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3.展現過程真互動
此外,教師還可將環境變成講述幼兒學習故事的載體,體現對幼兒學習過程的重視。通過設置并展示幼兒的“游戲故事”“我的問題”“探索發現”“我的思考”等板塊,讓幼兒與環境進行互動,形成良性循環。例如,在作品展示區,我們不僅展現了幼兒的作品,還設置了“我們的創作故事\"墻面,通過照片、文字等形式記錄幼兒的創作過程讓環境成為講述兒童學習故事的載體。
(二)強調設計的包容性和合作性,重組與激活空間
后工業設計思維強調設計的包容性和合作性,這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空間調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傳統固化的空間布局限制了幼兒的自由探索和互動,我們需要打破這種束縛,創造開放、靈活的環境,促進幼兒間的深度交流與合作。
1.讓空間從固定走向流通
首先,我們去除了區域游戲標記牌,一個區域玩什么、怎么玩,應交給幼兒決定。其次,在每個區域增加可以進出的通道,實現每個區域的聯通和互動。通過設計多樣化的動線,如曲線路徑或開放式通道,鼓勵幼兒在空間內自由探索和互動,增強環境的流動性和趣味性。例如,教師利用地面圖案、墻面裝飾或家具擺放,引導幼兒在空間中自然流動,并創造出不同的游戲路徑和探索路線。
2.讓空間從單向走向整合
區域整合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合并,更重要的是功能上的融合。例如,大班教師將自然探索區與科學探究區、藝術創作區進行整合。在這一空間,幼兒不僅可以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還能進行實驗探究,并用樹葉、花瓣等自然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將科學探究與藝術表達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實現區域功能最大化。
3.讓空間從布滿走向留白
以前我們根據五大領域來設置區域,且每個區域的空間都安排過滿,沒有為幼兒留下自主創設與活動的空間,為此我們在每個教室進行適度留白,讓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和材料、場地和空間。例如,小班的教室原本被各種玩具和材料塞得滿滿當當,幼兒缺乏自由活動的空間。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對教室進行了重新規劃,移除了部分家具和玩具,并在教室中央留出了一片空地。這片空地成為幼兒自由游戲的樂園,他們可以在這里奔跑、跳躍、搭建帳篷,盡情釋放天性。
(三)設計注重靈活性和民主性,讓材料激發幼兒的學習
后工業設計思維強調設計的靈活性和民主性,這為幼
幾園材料投放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師應注重低結構、開放性材料的引入,支持兒童的深度探究和創造性表達。
1.材料盒- 以基礎材料為主,激發想象力
教師可提供簡單、基礎的低結構材料,如:生活材料,積木、紙箱、布料、紐扣等;自然材料,樹枝、干果、木片、干花等。同時,鼓勵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和興趣,對材料加以自由組合和改造,發展動手能力和想象力。
2.材料包- 提供組合材料包,支持創意表達
基于幼兒的發展需要,我們還可將多種材料組合成“材料包”,讓幼兒根據游戲需要調取相應的材料包,支持其創意表達與個性發展。如:準備“醫院”材料包,角色服、聽筒、包扎帶等;昆蟲探索包,含放大鏡、標本盒、鑷子等。
3.材料庫一一準備多元材料,滿足幼兒需求
教師還可建立公共材料庫,涵蓋不同材質、形狀和功能的材料,滿足幼兒的多樣化需求。教師可根據兒童的興趣和發展水平,靈活調整材料庫的內容,確保材料的適宜性和挑戰性。
三、后工業設計思維引領下的環境育人效能
(一)主體覺醒:師幼關系的民主化重構
后工業設計思維強調以用戶為中心,這一理念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體現為從“教師主導”到“兒童本位”的轉變。通過引入“環境議會”制度,教師與幼兒共同商討環境創設方案,幼兒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充分尊重。實施“環境議會”后,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積極性提高,且游戲時長和深度顯著增加。這種轉變印證了“兒童是主動學習者”的觀點,環境成為支持兒童自主探索和表達的重要載體。
(二)空間轉型:動態化空間布局的突破
傳統的幼兒園區域空間布局往往固化刻板,功能分區明確但缺乏靈活性,導致空間使用效率低下。后工業設計思維強調空間的流動性和互動性,通過移除固定標識牌、增設可移動隔斷和曲線通道,打破了傳統區域的邊界限制。留白空間的設計為幼兒提供了自主創生的機會,這種動態化的空間布局不僅提高了空間利用率,還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協作能力。
(三)材料革命:低結構高開放支持體系
后工業設計思維強調材料的靈活性和開放性,這與幼兒園區域材料投放的理念高度契合。通過引入低結構、高開放的材料支持體系,教師為幼兒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索的機會。這種方式不僅支持了幼兒的深度學習,還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后工業設計思維為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我們應創造以兒童為中心、更具互動性和靈活性的教育環境,滿足兒童的發展需求,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實現環境的教育價值。未來的幼兒園環境創設應繼續深化后工業設計思維的應用,不斷探索和創新,為兒童創造更加優質的學習和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