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87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5)03-0108-09
On the Newly Discovered Wei and Jin Dynasty Tombs in Gaotai, Gansu Province, and Related Issues
DONG Wenbin’WEI Wenbinl2HUAN Defei3 (1.Institute of Dunhuang Studie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oo20, Gansu; 2.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oo20, Gansu; 3.Gaotai County Museum, Zhangye ,Gansu)
Abstract:In March 2023,the Gaotai County Pioneer Seed Companydiscovereda portrait brick tomb during the constructionofafactory,follwingwhichscholarsfromLanzhou UniversitywereinvitedbytheGaotaiCountyMuseumto conductanemergencycleaningandrestorationofthesite.This brick-chamberedtombwithaslopingpassgeconsistsof three chambersorganizedintofront,midleandback sections.Eventhoughthetombhas beendamaged,thearchitecturalstructure andportraitbicksofthetombareelativelyintact,andvriousrelicsicludingpoterybronzework,oins,andportaitbicks wereunearthed,allofwhichdatefromtheWeiandJindynasties.Studyofthesematerialshasshownthat theownerofthetomb waslikelyanoficialorapersonfromapowerfullocalfamily.Asoneof themostimportant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Gaotai duringrecentyars,thistombprovidesimportantdataforresearchonthearchitecturalorganization,urialcustosnd social life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Gaotai and the Hexi regions.
Keywords:GaotaiCounty;portraitbricktomb;WeiandJindynasties
南華墓地位于高臺縣南華鎮先鋒村西南2千米處戈壁上,南臨蘭新鐵路,北靠南華鎮,連霍高速公路從墓群中間穿過,墓群北部為南華工業園區。地理坐標北緯 39°16′54.81\" ,東經 99°47′ 32.44′′ ,海拔1529米(圖1)。2023年3月,高臺先鋒種業有限公司在進行廠區改造時發現磚室墓1座(編號2023GNM1)。墓葬雖然破壞嚴重,但墓葬形制保存基本完整,同時清理出一批精美的畫像磚。

二 墓葬形制
墓葬為帶斜坡墓道的三室磚室墓,由墓道、前甬道、前室、甬道、中室、后甬道和后室組成,墓壙通長10.3米、寬3米,方向 107° (圖2)。砌筑磚室的墓磚長0.45、寬0.20—0.24厚0.05—0.07米。
墓道大部分被廠區圍墻和公路疊壓,只清理了連接前甬道的部分,殘長1.4、寬1.2米、殘深3米。近墓門1.3米處為水平狀。墓門兩側以橫磚錯縫平砌,至14層起券,頂部已毀,根據殘存情況及甬道和后甬道來看為拱券頂結構,殘高1.1米、兩側寬0.9米。有殘存封門,以“之\"字形磚壘砌三層,略顯凌亂。
前甬道連接墓道和前室。兩側以橫磚錯縫平鋪。拱券頂已坍塌。底部以立磚豎鋪,殘高0.97、寬1.05、進深0.9米。
墓葬概況
墓葬所在地原地表已被破壞,據高臺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地表原為戈壁礫石,自南向北傾斜,修建廠區時將礫石層向下清理約2.5米,墓葬應開口于原地表層下。墓葬為帶斜坡墓道的三室磚室墓,修建方式為先掘出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土坑,再于土坑內砌筑甬道和磚室,并繪制畫像。墓葬塌毀嚴重,照墻已不存,前室與中室頂部全部坍塌,后室頂部分坍塌。
由于墓葬已被擾亂,葬具已毀,僅在中室散見葬具殘木板。人骨散落于前室和中室,根據顱骨判斷為一男二女。
前室平面呈長方形,頂已毀,根據殘存結構推測為覆斗頂。南北壁中部略外弧。構筑方式自下而上分別為橫磚錯縫平鋪5層,立磚1層并繪制畫像3組;橫磚平鋪5層后,再立磚1層,兩側分別繪制畫像磚1組,中間繪花門;橫磚7層后,立磚1層并繪制畫像磚3組,而后起頂。墓室地面青磚錯縫平鋪。前室整體屬于下沉式墓室,地面低于前甬道底0.33米。東西長2.18、南北寬2.35—2.23米,南壁殘高1.5—1.7米,北壁殘高1.6米。
甬道平面呈長方形,連接前室與中室。構筑方式與前甬道一致,至第14層起券。甬道底部東端立砌豎磚,余以平磚人字形鋪設。寬0.89、高1.26、進深0.9米。
中室平面呈方形,覆斗頂結構。北壁構筑方式自下而上分別為橫磚錯縫平鋪6層,立磚1層并繪制畫像3組;橫磚平鋪4層后,立磚1層,兩側分別繪制畫像磚1組,中間繪花門;橫磚7層后,立磚1層并繪制畫像磚3組,而后起頂。南壁構筑方式與北壁基本一致,第2層畫像磚中部無花門,繪畫像磚3組。邊長1.8米。

后甬道平面呈長方形,連接中室與后室。雙層拱券頂結構。底部以平磚人字形鋪設。寬0.88、高1.18進深0.86米。
后室平面呈長方形,雙層券頂結構。兩側壁構筑方式自下而上分別為先橫磚錯縫平鋪5層、豎磚立砌1層,再上4層錯縫平鋪橫磚、立砌豎磚1層,再上錯縫平鋪橫磚3層、豎磚立砌1層,然后漸收起頂。后壁砌筑組合與側壁一致,分別在橫磚上砌立磚繪畫像磚4組。底部以平磚人字形鋪設。長3.46、寬1.96、高1.9米。
三 出土器物
出土陶、銅等各類隨葬品17件(組)。
1.陶器
共14件。夾砂灰陶和夾砂黑灰陶。其中陶罐為輪制,其余皆為手制,后經輪修。器型有樽、罐、灶、壺、缽、釜。
樽1件。標本 2023GNM!1 ,直口、圓唇、直壁、平底,腹部飾5道凸棱。口徑11,底徑12.7,高9.8厘米(圖3-1)。
罐7件。基本完整。根據開口及口沿不同分為二型。
A型1件。直口,斜平沿,直頸,溜肩,鼓腹,平底。上腹部飾凸棱紋,下腹部飾刮削蓮瓣形紋。標本2023GNM1:3,高16.7、口徑6.7、腹徑13、底徑13.7厚0.7厘米(圖3-2)。
B型6件。侈口,平沿,束頸,溜肩,鼓腹,平底。上腹部飾凸棱紋,下腹部飾刮削紋。標本2023GNM1 :2 ,高14.2、口徑8.9、腹徑17.3、底徑10.4、厚0.7厘米;標本2023GNM1:5,高15.2、口徑7、腹徑18.6、底徑12.9、厚0.6厘米;標本2023GNM1:7,高15.9、口徑9.5、腹徑18.8、底徑11、厚0.5厘米;標本2023GNM1 ∴8 ,高15.9、口徑9.5、腹徑18.8、底徑11厚0.5厘米。
壺3件。僅1件保存完整。標本2023GNM1:9,侈口,平沿,高頸,鼓腹,束腰,平底,頸腹部飾凸棱紋,束腰下飾刮削蓮瓣紋,高23.8、口徑7.6—8.4、腹徑12.3、底徑14.7、厚0.8厘米(圖3-3);標本

1.陶樽(2023GNM1:1);2.A型陶罐(2023GNM1:3);3.陶壺(2023GNM1:9);
4.陶釜(2023GNM1:12);5.陶灶(2023GNM1:13);6.五銖錢(2023GNM1:17-1)。
2023GNM1:10,高領以上已殘,鼓腹,束腰,平底,腹部飾凸棱紋,束腰下飾刮削蓮瓣紋,殘高18.8、腹徑12.3、底徑13.2、厚0.5厘米;標本2023GNM1:11,殘高17.1、腹徑10.2、底徑12.3、厚0.5厘米。
釜1件。標本2023GNM1:12,侈口,平沿,弧壁,平底。腹部飾凸棱紋,高6.7、口徑12.9、底6.5、厚0.5厘米(圖3-4)。
缽1件。標本2023GNM1:14,侈口,圓唇,弧腹,平底。高4、口徑5.1、底徑4.8、厚0.4厘米。
灶1件。標本2023GNM1:13,圓形覆盆狀,腹壁呈弧形,灶面平整,開大小孔各一,呈前后排列,腹壁底部開方形灶門,底部敞開,內空。腹部飾凸棱紋,殘高7.2、口徑23.5、灶面直徑16.3、厚0.5厘米(圖3-5)。
2.銅器
3件(組),器型有銅片、銅器殘件和五鐵錢。
銅片1件。標本2023GNM1:15,平面為圓角長方形,似為木棺裝飾。長8.1、寬4.3、厚0.16厘米。
銅器殘件1件。標本2023GNM1:16,呈束腰橋形。長6.3、寬2.15、厚0.2厘米。
五鐵錢1組(3枚)。僅1枚保存較好,字跡
清晰。標本2023GNM1:17-1,“五\"字較寬,交筆彎曲;“銖\"字“金\"字頭為三角形,四點較長,“朱”字上下部圓折。錢徑2.57厘米(圖3-6)
3.木器
木盤侈口,淺腹,平底。腐朽嚴重,無法提取。
四 畫像磚
共清理出完整畫像磚37件,出土于前室、中室四壁以及后室西壁,按照一磚一畫的形式繪制,繪制方法為先在墓室中規劃磚的平、立方向和位置,然后在墓室內完成圖像繪制。畫像磚按照先起底稿,再繪制內容的步驟進行。內容分為日常生活類、神獸瑞像類和裝飾類。由于墓葬滲水嚴重,部分畫像磚內容已經很難辨別。
(一)日常生活類(包括宴飲、耕種、出行、庖廚、錢帛、狩獵等)
1.牛耕圖畫像磚(2023GNM1:18)位于前室南壁下層東一。畫面中男子頭束髻,身著窄袖束腰袍服,左手揚鞭,右手扶犁,驅趕前方牽拉鐵犁的兩頭耕牛。耕牛前方的大樹上站立一只棲鳥。長44.3—44.5、寬21.2—21.5、厚5.3厘米(圖4-1)。

2.牧牛圖畫像磚(2023GNM1:21)位于前室南壁下層西一。參天大樹立于正中,樹冠開向兩側,繁盛茂密。大樹左側一黑牛栓于樹下,右側一男子頭束髻,右衽紅色袍服,走向大樹,右手伸向樹干,似要解開栓牛的牽繩。長44.2—44.8、寬21.4—21.5厚5.3厘米(圖4-2)。
3.射鳥圖畫像磚(2023GNM1:26)出土于前室填土中。畫面中男子頭束髻,身穿窄袖束腰袍服,右手執弓,左手放箭,射向獵物。樹下中箭的飛鳥正急速下落,墜向地面。長44.2、寬21.5—21.7、厚5.6—5.7厘米(4-3)。
4.樂舞圖畫像磚(2023GNM1:31)位于中室南壁下層正中。畫面左側一男子頭束髻,左手執弦琴,右手彈撥琴弦。右側男子左手懷抱筒鼓,右手彎曲向上,作擊打狀。中間男子,雙手微曲張開,跟隨節拍,翩翩起舞。長43.7—44、寬21—21.2、厚5.2—5.4厘米(圖4-4)。
5.庖廚圖畫像磚(2023GNM1:32)位于中室南壁下層西一。畫面右側上掛條狀肉塊,地面上放置盛滿食物的器血。左側一頭束髻、身著袍服的女子正跪坐于灶前,作添柴狀,烹煮食物。長44.4—44.7、寬21.2—21.5厚5.3厘米(圖4-5)。
6.馴鷹圖畫像磚(2023GNM1:33)位于中室南壁中層東一。畫面繪二男子,左側一男子頭束高髻,身著窄袖束腰袍服,雙臂水平張開,右臂上站著雄鷹,左手持落鷹架。右側男子頭束髻,身著袍服,雙手抱于胸前,雙臂上橫置落鷹架。二人面向對方,作談論狀。長43.7—44、寬21.5-21.7、厚5.5—5.7厘米(圖4-6)。
7.宴飲圖畫像磚(2023GNM1:41)位于中室北壁中層西一。畫面上方四人踞坐于地毯上,頭束髻,身著袍服,雙手抱于胸前,兩兩相對而坐。地毯兩端分別坐束髻、身著袍服、雙手抱于胸前的男子,下方有二位翩翩起舞的舞者。長43.2—


44.3、寬21.8—22.2、厚5—5.3厘米(圖4-7)。
8.牽羊圖畫像磚(2023GNM1:43)位于中室北壁下層東一。畫面中一男子頭束髻、身著右衽窄袖束腰服,右手提壺,左手牽羊,回頭看向身后,拉扯牽繩徐步向前。長44—44.3、寬21—21.7、厚5.3—5.4厘米(圖4-8)。
9.會友圖畫像磚(2023GNM1:44)位于中室北壁中層東一。畫面中兩個身材圓潤、頭束高髻、身著右衽彩色袍服的女子,雍容華貴,雙手抱于胸前,相對而立,作交談狀。長43.8一44、寬21—21.3、厚5.5—6厘米(圖4-9)。
(二)神獸瑞像類(包括伏羲、女媧、神獸、龍首等)
1.神獸圖畫像磚(2023GNM1:38)位于中室南壁上層西一。畫面中繪圓首曲體的神獸,展開雙翼,形似蝴蝶。長43.7—44、寬20.9—21.5、厚5—5.2厘米(圖5-1)。
2.白虎圖畫像磚(2023GNM1:42)位于中室北壁中層花門西側。畫面中白虎身體彎曲,昂首挺胸,四爪騰空,作飛形狀,虎虎生威。頭部被毀,無法辨別面部。長43.6—44、寬21.5—21.7、厚3.5—3.8厘米(圖5-2)。
3.伏羲圖畫像磚(2023GNM1:46)位于中室填土中。殘損嚴重,僅剩下半部分。紅色圓圈四周有放射狀曲線,左側為扭曲狀身軀,圓圈內部繪三足金烏,應為伏羲。殘長14.5—26.4、寬22.2—22.5、厚4.6—4.8厘米(圖5-3)。
4.女媧圖畫像磚(2023GNM1:47)位于中室填土中。殘損嚴重,僅剩下半部分。紅色圓圈四周有稀疏的放射狀曲線,左側圖像不甚明顯。圓圈內部繪有四肢伏地的動物,應為玉蟾。整體為女媧形象。殘長11.8—24、寬20.5—21.5、厚5.2—5.8厘米(圖5-4)。
(三)裝飾類
1.絲束圖畫像磚(2023GNM1:51)位于后室西壁底部南一。磚體四邊以紅色顏料繪邊框,邊框內墨線繪三組連續“\"形圖案,兩端以紅色顏料打結,表現的是絲束。長43.2—43.7、寬20.7—20.9、厚4.3—4.7厘米(圖6-1)。
2.菱格圖畫像磚(2023GNM1:53)位于后室西壁底部。磚體四邊以紅色顏料描繪邊框,邊框內以紅黑兩色分別斜向繪制線條,形成菱格圖。關于菱格圖的性質,有學者認為是窗戶,也有學者認為是耕地。長44.2—44.4、寬21.3—21.8、厚5.1—5.4厘米(圖6-2)。
五相關問題探討
甘肅河西地區魏晉時期畫像磚墓分布甚廣,東至武威,西至敦煌[1],其中高臺縣為壁畫墓發現的集中區域,除高臺地埂坡墓地為洞室墓外[24],其余皆為磚室墓。
1.墓葬年代
河西地區壁畫墓最早出現于東漢時期,最晚為十六國晚期,而以“一磚一畫”形式繪制的彩繪磚畫墓主要集中于魏晉時期。南華M1出土陶器以黑灰陶、灰陶為主,器型包括罐、壺、釜、缽等,上腹部飾凸棱紋、下部飾刮削蓮花瓣紋,為河西地區魏晉墓隨葬陶器常見組合和典型特征。墓葬出土B型陶罐( M1:6 )與地埂坡墓地 M2[4]36 玉門官莊墓地 M1[5] 出土的陶罐器型相似,陶壺
)與嘉峪關壁畫墓BⅡI式陶壺 (M1:8) 類似[6。甘肅省文物考古所和高臺縣博物館曾聯合在南華墓地清理墓葬13座,其中M10與該墓形制相同,出土器物類似7,推測該墓的年代為魏晉時期。墓葬人骨測年數據分別為BP1785—1604和BP1728—1575,校正后為公元258年(甘露三年)和公元298年(元康八年),因此該墓的時代為曹魏晚期至西晉中期。
2.墓葬形制及空間
河西地區魏晉時期壁畫墓分布集中區有三個:一為走廊東端的武威一永昌地區,墓葬以雙室墓為主,單室墓次之;二為以酒泉一嘉峪關為中心的走廊中部地區,包括玉門、高臺和民樂等地,墓葬以雙室墓居多,三室墓次之,甚至出現四室墓,單室墓僅1座;三為走廊西端敦煌一瓜州地區,墓葬以單室墓為主,雙室墓次之。其中多室墓目前只出現于走廊中部地區,主要出現在肅州區、嘉峪關市、玉門市和高臺縣等地,是這一地區壁畫墓典型特征之一。南華M1為帶斜坡墓道的三室磚室墓,而整個高臺縣目前已發現磚室壁畫墓10余座,形制明確者5座,均為多室墓,計有雙室、三室和四室,是該集中區常見的魏晉時期墓葬形制。
南華M1畫像磚主要位于前室、中室的南北壁以及后室西壁(后壁)。其中前室北壁畫像磚內容由于滲水浸泡,已無法辨識,南壁表現畜牧、牛耕等生產類場景。中室北壁表現牛車、會友、樂舞以及釀造等場景,南壁以墓主人宴飲為中心,四周為庖廚、樂舞、賓客、馴鷹等場景。后室西壁僅剩底部一層畫像磚,主要為菱格、絲束等圖案。在其他三室中,前室內容多為農耕、畜牧、采桑、穹廬、出行、兵屯、狩獵等室外場景,有少量的庖廚、屠宰、侍女、絲束等室內場景。中室則主要有庖廚、屠宰、進食、釀造、宴飲、樂舞、侍女、游戲、絹帛等室內場景,僅有少量的室外場景。后室后壁主要為絲束、絹帛、奩等紡織物,如嘉峪關M3、M6、M7[6]57-67,99-13,105-109、酒泉西溝 M5[8] 、高臺苦水口 M1都是這種配置。可見前室多體現室外活動場景,中室體現室內活動場景。依照畫像磚內容,可大致將前室四壁分為三層,其中農耕類圖像多位于最下層,中層主要有畜牧和狩獵圖像,上層為出行圖像。中室宴飲圖像位于整個壁面的中上層,這種分布配置可能是古代以農業為基礎的集中體現。其他如庖廚、屠宰、絲束、絹帛、犢車的分布似無固定模式。南華M1三個墓室的畫像磚根據前、中、后不同墓室功能進行圖像配置的方式,與酒泉一嘉峪關地區壁畫墓配置特點相同[1]174176。另外在雙室墓中,前室畫像磚內容幾乎包含了所有壁畫表現的內容,展現了墓主人的死后世界。按照畫像磚內容,可大致將前室每個壁面場景分為上、中、下三層,其中墓主人未直接參與的畜牧、農耕生產類場景大多處于壁面下層,而與墓主人相關的如出行巡視、宴飲場景主要處于中層及上層,而樂舞、庖廚、屠宰、釀造則圍繞宴飲場景分布。以后室后壁為中心,面向墓門,不同壁面圖像配制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右側主要分布與室外有關的活動,如農耕、畜牧等直接生產場景,左側主要分布可在室內進行的活動,如庖廚、宴飲、樂舞等場景,如嘉峪關 M4Δ.M5[6]48-56,103-105 和酒泉西溝 M7[8]31-36 ;第二類與第一類情況相反,如嘉峪關 M1[6]97-98 。這種不同的展開方式可見在當時并沒有統一規定,但是內容配置方面卻有相應的喪葬習俗[。后室則與三室墓一致。元鼎六年(前111)始設酒泉郡,下轄9縣,而高臺縣所在的表是縣便是其中之一[10]。曹魏時期,酒泉郡下轄表氏縣,治所在今高臺縣駱駝城遺址[1]。高臺縣域長時間為酒泉郡下轄,因此高臺縣魏晉時期的壁畫墓能夠與酒泉一嘉峪關地區保持相同的墓葬形制。遺憾無法判斷不同墓室數量之間墓主人身份高低之別。
3.畫像磚內容
墓葬中清理的畫像磚內容可分為生產生活、神獸瑞像和裝飾圖樣三類題材。生活類畫像磚數量最多,包括牛車、宴飲、樂舞、賓客、會友、庖廚和釀造,這些表現備行出游、家庭宴飲和炊事活動的內容也是河西地區壁畫墓最常見的題材。如牛車是河西魏晉壁畫墓中重要的交通工具,酒泉西溝M7中甚至達到9塊之多[12],而以牛車為代表的備行出游題材的畫像磚,在整個墓葬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現女性墓主人出行場景[1]92,在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酒泉丁家閘M5中均有體現,南華M1牛車出行圖構圖形式相較前者而言相對簡略。宴飲圖在酒泉一嘉峪關地區畫像磚墓中都有所表現,常與庖廚、樂舞等題材成組展示,形成固定搭配,是整個畫像內容的重心所在。以男女墓主人為中心,賓客相伴左右,欣賞樂舞,品嘗美酒佳肴,一派和諧、悠然自得的場景。生產類圖像有牛耕、糖地、畜牧等題材。牛耕圖為二牛挽犁,與高臺、嘉峪關、酒泉等地類似,此外還有一牛抬杠耕地圖,如嘉峪關 M6:40 牛耕圖[6]圖版42:1。此外牛耕圖往往與礬地圖搭配出現,該墓中牛耕圖后為撒種圖,再后為礬地圖,構成完整的耕作場景。高臺苦水口M1牛耕圖后相鄰的便是播種糖地圖,嘉峪關M5前室東壁牛耕圖后即為揚場圖和檐地圖[6]圖版28。畜牧類畫像磚也是壁畫墓的主要題材之一。耕作圖和畜牧圖主要是為了展示墓主人所擁有的財產,但也為當時農業發展提供了詳盡的圖示材料。墓葬中發現的狩獵題材的畫像磚數量較少,僅有樹下射鳥圖,該題材最早發現于漢代畫像石中,如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陜北①等地都有,在高臺苦水口M1也有相同題材。這類題材圖像核心為樹木、射、鳥,邢義田認為“樹下射鳥圖”中,樹即為“桂樹”,為“立官桂樹”;“鳥\"應為“雀”,漢代“雀”與“爵”通用,因此“射鳥”即為“射爵”,“樹下射鳥圖\"視為“射侯射爵圖”,以體現墓主人加官進爵、求財求富之寓意[13]
4.墓主人身份
南華M1遭破壞嚴重,未出土任何可證墓主人身份的資料信息,但通過墓葬本身和畫像磚內容仍可窺視一二。河西地區已清理魏晉十六國時期墓葬千余座,常見墓葬形制主要包括三類:土坑墓、洞室墓和磚室墓,絕大部分為土坑墓和洞室墓。磚室墓100余座,其中壁畫墓71座,另有部分磚室墓中專門設置用于繪制壁畫的磚塊,但是未作繪制。據統計,河西地區壁畫墓的形制等級遠高于其他類型的墓葬,如具有完備的地面建筑(包括瑩域、祭臺、門闕、封堆),修建有裝飾豪華的照壁,墓道長于其他無壁畫磚室墓和洞室墓,墓室數量較多、規模較大,隨葬品種類也最豐富。該墓為帶長斜坡墓道的三室磚室墓,單就構筑墓葬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而言,非一般平民可以承擔。綜合前述壁畫墓形制等級遠高于其他類型的墓葬,可見墓主人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墓葬所繪畫像磚多體現社會生產和生活場景,其中宴飲、會友等題材的畫像磚中居于主體地位的人物形象體態豐腴、衣著華美,耕作、庖廚和畜牧等題材的圖像充分展示出墓主人生前所擁有的財富。嘉峪關魏晉墓M1墓主人畫像磚右側榜題有“段清”,而段氏“世為西土著姓”[14],為河西地區的望門士族。高臺苦水口M1墓葬雖然被盜但仍出土少量金飾片和銅弩機殘件,銅弩機被認為是貴族和上層階級所使用的隨葬品[15]。可見壁畫墓墓主人為社會上層階級,因此南華M1墓主人應該為當地的豪族地主或官吏。
該墓雖然被破壞,但是出土的畫像磚對進一步研究河西地區魏晉時期的歷史、社會、文化、生產、生活以及繪畫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前河西地區的畫像磚墓多未進行測年,因此將時代籠統歸為魏晉十六國時期。墓葬出土人骨碳十四測年數據,為河西地區壁畫墓提供了準確的測年標準,為今后河西地區壁畫的斷代提供了年代標尺。
附記:高臺縣博物館委托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對該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清理。本文寫作得到高臺縣博物館趙治瑞館長、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在讀博士張奮強的大力協助,在此表示感謝。本文所有圖片由作者與張奮強共同拍攝并制圖。
駝城畫像磚墓調查[J].文物,1999(12):44-51.
[3]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臺縣博物館.甘肅高臺縣駱駝城墓葬的發掘[J].考古,2003(6):44-51.
[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臺縣博物館.甘肅高臺地埂坡晉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8(9):29-39.
[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玉門官莊魏晉墓葬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5(6):11.
[6]甘肅省文物隊,甘肅省博物館,嘉峪關市文物管理所.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5-26.
[7]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高臺縣漢晉墓葬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5(5):17-18.
[8]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酒泉西溝村魏晉墓發掘報告[J].文物,1996(7):25-31.
[9]孫彥.試論魏晉十六國壁畫題材的配置:以河西走廊墓葬壁畫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1) :66.
[10]汪受寬.甘肅通史:秦漢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176-177.
[11]趙向群.甘肅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38
[12]岳邦湖,等.巖畫及墓葬壁畫[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67.
[13]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M].北京:中華書局,2011:138-178.
[14]房玄齡.晉書:卷48[M].北京:中華書局,1974:1336.
[15]沈睿文.葬以殊禮:弩機與世家大族墓葬[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5):7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