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填寫高考志愿的時候,我曾經有過那么一閃念,想要成為一名物理學家。當然,人在太年輕的時候遠不止有一個閃念,更多時候我的大腦簡直要被閃麻了。我覺得這個也行,那個也不錯,要命的是它們看起來都差不多,卻沒有一個是我特別想要的。
如今我意識到,志愿是個極為奢侈的概念。這一點在當年就早有預兆。雖然當時大家嘴上說的是“填報高考志愿”,但實際在做法上是降了好幾格,變成了“選學校”“選專業”或者干脆就是“選職業”。這些東西大都和飯碗有關系,但既不涉及志向,里面也沒有多少情愿的成分,而是“只有這條路你大概走得通”。
一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志愿是什么,這件事情本身就很罕見。一個人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很明確自己的志愿是什么,這件事情就更為罕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相信一個字眼——“使命”,也就是說,我相信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帶著一項專門的任務,需要在自己短暫的一生中盡量去完成它。問題是同樣的:很少有人相信自己肩負使命,更少有人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那么,在我的理解里,人世之上是圓形的天穹,上面點綴著無數明暗不定的星光,那些星光就是各種潛在的使命。人仰望天穹,努力去搜索、辨識星光,希望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顆星星,把星光接引下來,讓星光落在自己身上,這樣就可以渾身散發著星光在人間行走,自己的一舉一動就都有了明確的意義。
志愿是什么呢?志愿就是確定了自己的那顆星星,朝著它筆直發出一枚火箭作為信號,便于自己去確定星星的位置,同時也用這一道火光去接引星光。
(白開水摘自微信公眾號“槽邊往事”,本刊節選,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