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西游記》的時候,大概很多人都有一個疑惑:為什么孫悟空后期的戰斗力大不如前?前期,作為齊天大圣的孫悟空,在很多人心中絕對天下無敵。然而,猴哥自打從五行山下出來,取經路上,有很多妖怪他都對付不了,甚至有過生命危險。
對于這一點,有多種解釋。一種說法是孫悟空當年大鬧天宮時,天兵天將都是為天庭賣命,和孫悟空打起來根本就是在敷衍。而地上的妖怪不同,他們都是自己“創業”,對自己負責,只能拼命。還有一種說法是,孫悟空被困五百年,三天不練手生,戰斗力肯定大打折扣。這些說法不無道理,但我們不妨再從創作角度看一下孫悟空戰斗力忽然變弱的現象。
小說和影視劇里的主角往往自帶“主角光環”。所謂“主角光環”,是指主角們往往很強,總能在各種矛盾沖突中逢兇化吉。孫悟空一出場就帶著強烈的“主角光環”——出生時兩道目光居然驚動了天庭。之后他拜師學藝,從地下打到天上,無往不勝。接下來問題來了,故事必須延續下去,孫悟空作為主角不可更改,可如果還按照他原有的戰斗力去寫,取經路上那些妖魔鬼怪哪里是他的對手?沒有懸念,故事還怎么寫?
接下來,吳承恩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削弱孫悟空的“主角光環”,刻意降低猴哥的戰斗力。他吃的第一個苦頭是在五莊觀遇到鎮元子。偷吃人參果這個故事十分關鍵,可以說是削弱孫悟空戰斗力的重要一環。它讓我們意識到,原來齊天大圣孫悟空也不是戰無不勝的。果然,作為主角的猴哥后面經常顏面掃地。
“主角光環”閃耀不褪,可以說是寫好故事的大忌。沒有了波折,沒有了落差,文章就跟著平淡了。當然,取經過程中也不能一味讓孫悟空受挫。總是受挫,必然會導致人物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讓我們對所謂的齊天大圣失去敬仰之情。
另外,小說創作講究結構的完整。前面鋪設好的框架,出現過的人和事,最好在后面還有延續。本書的第一主角是孫悟空,他的核心使命是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然而,如果只安排一條“打怪升級”的路線,跟唐僧師徒發生聯系的人物只有這些妖怪,結構就單一了,故事所反映的內容也會變得非常狹窄。所以,想要擴大故事容量,就必須有更復雜的人際關系。
在孫悟空踏上取經之路前,作者已經描繪了一幅非常復雜的人物關系圖。某種程度上,孫悟空大鬧地府、龍宮、天庭的過程,也是作者構建人物關系的過程。這些關系,如果在寫取經的過程時完全放棄不用,那會是多大的敗筆。所以,前面的故事和人際關系在后面繼續出現、繼續存在,還是很有必要的。從這個角度出發,也得削弱孫悟空前半段那不可思議的戰斗力,讓他時不時地向各方求救,從而把以前的“老朋友們”推上舞臺。
其實,每個人都不可能在一帆風順中成長。如果孫悟空一如既往地天下無敵,那他就無法成長。安排一些強過他的對手,打得他不知所措,傷心落淚,才能讓他真正成長起來。事實上,也正是因為一次次被妖怪擊敗,孫悟空才逐漸意識到自己能力的局限,開始有了團隊意識,并學會尊重他人,直到完成他的個人修行。
(王世全摘自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古典名著里的寫作課:一本名著讀出奇思妙想》一書,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