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孤獨該是什么樣子呢?
他們總是很多人在一起吃飯,壓根不用擔心對面是空位;他們總是有很多圍繞學校、老師、同學的共同話題,很少有找不到人說話的寂寞。
可是很奇怪,人生中尤其密集地感受到孤獨的時候,總是那熱熱鬧鬧的十幾歲,無論多開朗、人緣多好的小孩,都會在這個年紀感覺自己被孤獨裹挾——有如風一般迅捷又猛烈,卻也如風一般不可名狀,以至所有的表達都有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刻意。
誰不曾經歷過這樣的十幾歲呢?
因為說不出也道不明,那無法被理解、無法被觸碰的孤獨便又長出一瓣。
可為什么總是十幾歲呢?
明明隨著年齡增長,人的交際圈會越來越窄,可你似乎很少聽到三四十歲的中年人感慨孤獨吧——倒也不是強撐面子,一小部分原因是真的忙。可我總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明確了自己是誰,以及自己想要什么。
不再偽裝自己討好他人,不再浮夸表演博取關注,不再委屈自己去遷就別人的興趣,我們已經懂得自己的所長與所愛,因此可以安心地與自己相處。
可這些都不是十幾歲時就會懂的事。那時我們每個人的自我尚是一團形狀模糊的光,不被別人看懂,甚至都不被自己看懂。為什么是那個年紀最孤獨?因為在那時,我們距離自己最遠。
有句話說,人無法在擁有青春的時候同時擁有對青春的感受,化用一下依舊成立——人也無法在感受孤獨時理解孤獨的緣由。哪怕有那么多種參考答案擺在面前,理解它的出現,接受它的存在,依然是只能由一個人完成的功課。
沒有什么捷徑,也不存在什么更好的方法,出路似乎只??喟尽а涝谀顷囷L里站定,而不是因為要逃避孤獨偽裝出一副面孔或扮演怎樣的人設。
在一次次搖搖欲墜中一次次確認自我的存在,然后變得清晰,也變得篤定。自我的確立會讓人獲得極大的安全感,在對抗孤獨的戰場上,它遠勝過任何陪伴。
(從容摘自微信公眾號“陶瓷兔子的悅讀筆記”,本刊節選,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