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獲取知識固然可以幫你成長,擁有更多的人生選擇,但更多時候,知識的力量溶解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生活的邊邊角角。它隱于幕后,是世界在你眼中呈現絢爛姿態的原因。
當你問一個大人“你為什么學習”時,會收獲無數答案。
面對困難時,你有多少知識,就擁有多少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朋友第二天要開運動會,翻出之前學校發的白色T恤,發現有大片洗不掉的黃色污漬。我突然想起中學時的化學實驗,于是用高錳酸鉀溶液泡了一下,再用維生素C溶液還原,結果成功收獲一件嶄新的白色T恤。
跟朋友去海邊,買了個椰子,走出很遠口渴了,才想起應該讓攤主幫忙給開個口子。但巧的是,我兜里正好有一片口香糖。當我用它把椰子“鑿”開的瞬間,周圍人看得眼睛都直了。但這其實是很簡單的原理——大學時學過的非牛頓流體力學。
前幾年我帶妹妹去吃比薩,點了個12寸的,但剛好賣完了。服務員說可以給我換兩個6寸的。當時本能地想說可以,但轉念一想,不對啊,12寸的比薩按面積是6寸的4倍,為什么只給兩個?一番解釋之后,我成功地得到了4個6寸的比薩。
不同的知識就像棱鏡的各個側面,不同的側面折射世界不一樣的風景。當你正巧與那些人類群星中的閃光者站在同一側面,擁有相似的視角時,才會驚覺知識將你帶到了怎樣的高度——
很多人看《天龍八部》,讀到阿朱、阿紫時,會覺得這不過是尋常名字。但有人會說,有個成語叫“惡紫奪朱”。結合小說情節來看,這兩個名字金庸取得真有意思。
一天下班路過護城河,天氣很好,陽光灑在湖面上。風來時,跳動的波光像躍起的金鱗,而當它沉寂時,碧綠的樹影倒映在湖面上,是一片寂靜的深碧。那一刻我驚覺,原來課本里的“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如此寫實。
老家在黃河邊,坐火車出省,一路可見黃土高原溝壁上紅黃相間的條帶。以前只覺得這是特殊的自然風光,學了地質之后再看,會明白那是2200萬年前就開始的風成沉積,是可以感知的地球律動。在你肉眼可見的某一層集聚的年代,生物正從海洋向陸上遷徙,恐龍與蕨類植物正統治大地。
在那些落于書本的字符與生活交疊的時刻,知識會跨越感知,穿過悠長歲月,與我們產生只屬于當下的共鳴——
小時候看刻舟求劍的故事,覺得這個人好傻。長大后才明白,在歲月的長河里,多少人一次次返回某個節點,想找尋失去的東西,卻只能站在“船邊”徘徊。失去的東西永遠不會回來,因為河不是曾經的河,而你也不是曾經的你了。所有的故地重游,其實都是一場“刻舟求劍”。
在6級大風里突然意識到,“披風”這個詞簡直太浪漫了。《說文解字》里說“從旁持曰披”,一件薄薄的衣服披在身后,被風兜起弧度,將風的重量傳遞給你,可不就像把風披在身上一般嗎?相似的服飾在早年間其實叫“帔”,后來被“披風”所取代,一定是因為這個不知何人造的詞,足夠浪漫和形象。
最近很不順,麻煩事一件接一件。忍不住想,什么時候才能把這些麻煩都解決掉,踏實享受生活呢?正想著,看到女兒抄課文,忽地想起兒時學過的《丁香結》:“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當年被要求“朗讀并背誦全文”的這一段在腦海里播放完畢后,我突然就放下了。
要形容知識的實用與浪漫,有一句特別貼切的話:“知識是荒原上的燈塔,也是映照萬物的詩行。”
沒錯,知識來自生活,更用于解讀生活,是生命和生活的方法論。它在理性的土壤里種下感性的花,讓行旅之人讀懂風的語言,讓沉默的巖石訴說億萬年前的往事,讓埋在碌碌生活里的人,更能明白自己為什么而行走,如何更好地生活。
在人生道路上,是知識為我們提供人生選擇,構成我們看世界的窗口。也可以說,是知識決定了我們能達到的人生高度。相信一個擁有知識的人,定會兼具睿智和浪漫,沒有什么能將他擊倒。
(阿奇摘自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大冰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