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概念是對科學現象、事物本質屬性的抽象與概括,具有準確性、普遍性、可驗證性等特點。科學概念是基礎的科學知識,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傳統的科學概念教學中,教師會采用口頭講解或直觀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這樣的概念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接受,缺乏探索實踐,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對概念的深度把握。
科學概念的掌握要基于學生的深度理解,需要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實驗、分析等方法去探究與建構,親自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深入理解概念的外延與內涵,并基于事實證據進行分析推導,抽象概括概念本質屬性。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了解概念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加深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實現科學概念的意義建構,并且通過概念的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發展。筆者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九課“彈力”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構建指向深度理解的小學科學概念“三步”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出概念
引出概念是小學科學概念教學的第一步。在科學教學中,部分教師會直接告知學生科學概念,快速揭示教學主題。例如,在“彈力”一課的導入環節中,教師邊說邊板書課題,直接引出彈力的概念。這樣的教學導入顯得生硬、突兀,形式單調,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主動探索意識,是提高科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創設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共鳴,促進學生認知發展,以情境的方式引出概念,不僅能夠增強教學的直觀性、體驗性,還能夠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思考性,有助于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驅動學生探究學習。
感官是學生認識世界的窗口,感知是他們獲取知識的有效方法。小學生的認知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特點,因此教師應基于情境,將概念融入真實具體的情境,借助形象生動的場景,讓抽象的科學概念具體呈現出來,使科學概念可感可知。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入自然環境,利用自然現象或事物,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創設生活情境;也可以借助實物或模型,進行現場操作,通過表演體會,創設演示情境;還可以采用音畫再現情境,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以圖畫的形式展現知識內容,并結合語言的描述增加感情色彩。以“彈力”的教學為例,筆者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小朋友跳蹦蹦床的視頻,在觀看了視頻后,筆者問學生:“大家玩過蹦蹦床嗎?”“為什么能夠蹦起來呢?”“怎樣才能蹦得更高?”“你們知道這里面蘊含著什么科學道理嗎?”許多學生在生活中有過跳蹦蹦床的經歷,形象生動的場景再現了彈力的生活原型,將彈力形象化地展示出來,讓無形的彈力變得可感可知。情境喚醒了學生的認知經驗,充分刺激了學生的視覺感官,觸發了學生對彈力現象的思考,這時教師巧妙而自然地引出“彈力”的概念,能夠激發學生對彈力知識的探究興趣[1]。
二、提供支架,探究實踐,建構概念
建構概念是小學科學概念教學的第二步,也是科學概念教學的關鍵環節。指向深度理解的小學科學概念教學中的概念建構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也是他們理解與提煉概念的過程,需要學生通過實踐體驗感知理解,利用事實證據分析推理,經過感悟理解抽象概括。探究實踐強調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在科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精心指導學生探索,給學生提供輔助材料,引導學生操作體驗,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科學概念探究學習的方法有通過實踐操作、問題討論、觀察實驗、分析推理等,常用的學習支架有提供實物模型、學習任務單、實驗記錄單等。
在指向深度理解的小學科學概念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搭建支架助力探究,通過學習支架導學促思,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建構概念。以“彈力”的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建構彈力概念,筆者為學生提供實物,讓他們實踐操作,親身感知體驗,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引導學生探究規律,為學生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度思維,學生在具有層次的探究實踐活動中豐富感知,加深對彈力、彈性等概念的理解,實現對科學概念的意義建構[2]。
(一)實物操作,感受體驗
認識彈性和彈力是“彈力”一課的第一部分教學內容,這兩個概念的教學以感知體驗活動為主,學生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經歷,在具身實踐活動中感受和體驗,逐步形成對彈力概念的理解。在教學該部分內容時,筆者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生活物品,如橡皮筋、海綿、彈簧、直尺,讓學生拉一拉、壓一壓,并組織開展游戲活動,讓學生玩一玩握力器,拉一拉拉力器。在學生充分操作與體驗后,筆者引導學生分享活動感受,進行比較歸納,尋找這些彈性物體的共同點。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彈性和彈力有了真切的感知,發現彈性物體具有共同的性質:受到外力形狀或體積會發生改變,撤去外力后又回復原來的形狀或體積。接著,筆者讓學生在紙上畫一畫,用一個箭頭表示“物體受到的外力”,用另一個箭頭“物體產生的彈力”,通過直觀的圖示形象地表示出外力和彈力的關系,從而對彈力形成深刻的理解。如此一來,通過實物操作,學生能夠切身感受物體的彈力,并能夠概括出彈性和彈力概念內涵。
(二)實驗探究,發現規律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是科學概念建構的重要依據,是概念探究的有力支架。在指向深度理解的小學科學概念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實驗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實驗平臺,組織學生實驗探究,引導學生用實驗方法收集事實證據,并對現象、數據等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從而推導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研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是“彈力”一課的第二部分內容,該部分內容旨在引導學生探究影響彈力大小的因素,通過測量具體的數值,以量化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彈力與物體形變之間的關系,懂得“彈簧拉伸長度隨著拉力的增加而有規律的變化”。該內容教學既是對彈性與彈力概念的進一步認識理解,也能為接下來彈簧測力計原理的教學奠定基礎。筆者在教學該部分內容時,設計了3個層次的活動:閱讀學習、操作實驗、分析實驗,引導學生實驗探究、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為了提高實驗探究效率,筆者給學生提供了活動單,讓學生閱讀學習,了解活動要求,掌握實驗步驟。接著給學生提供鐵架臺、彈簧、鉤碼、尺子等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實驗步驟,分組實驗操作。學生在彈簧下依次掛上1個、2個、3個、4個鉤碼,觀察并測量彈簧每次拉伸的長度。此處,筆者給學生提供了“鉤碼個數與彈簧拉伸長度記錄表”,讓學生記錄實驗數據,給學生提供了“鉤碼個數與彈簧拉伸長度標記圖”,幫助學生探尋規律。實驗操作結束后,筆者引導學生結合實驗數據和標記圖進行分析討論:“每增加一個鉤碼,彈簧拉伸長度有什么變化?”學生經過數據分析發現:“彈簧長度隨著拉力的增加而變長?!薄懊吭黾右粋€鉤碼,彈簧就會拉伸相同長度”。筆者引導學生根據上面的規律進行推測:“掛5個、6個鉤碼時,彈簧拉伸長度分別會是多少?”學生在做出推測之后,動手操作實驗,在彈簧下面懸掛鉤碼,測量出彈簧的拉伸長度,以驗證自己的推測。筆者還提出新問題:“如果在彈簧下面無限制地掛鉤碼,彈簧會怎樣?”在學生討論交流后,筆者和學生一起做破壞性實驗:在彈簧下面不停地掛鉤碼,無限制地給它施加力。演示實驗讓學生看到,彈簧無法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失去了彈性。通過實驗操作,學生懂得彈簧是有彈性限度的,給它施加的力一定要在彈性范圍內。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經過一系列的實驗探究活動,通過猜想、驗證、分析、推理,總結出科學規律:在一定限度內,拉力越大,彈簧拉伸長度越大。每增加相同的力,彈簧會拉伸相同的長度。
三、鞏固拓展,內化知識,應用概念
為了靈活、高效地解決問題,學生需要將知識內化并轉化為自己的智慧。內化知識的有效方法為實踐應用,教師需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在應用過程中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內化知識。
指向深度理解的小學科學概念教學的第三步是應用概念。教師通過設計練習題、提出問題、布置任務,給學生創造應用科學概念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概念,并在應用中理解、加工與整合,參透科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科學知識與生活的關系,從而鞏固概念、拓展概念,促進概念內化,提高問題解決能力。以“彈力”的教學為例,筆者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激發和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幫助學生應用彈力概念,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概念內化。在應用概念教學環節,筆者設計如下三組學習任務。
任務1:測一測,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通過此項任務的完成,引導學生認識彈簧測力計,學習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理解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該部分內容的教學活動,既是對新知的探究學習,也是對概念的應用鞏固。在“認識彈簧測力計”教學中,筆者先給學生出示了彈簧測力計,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東西?有什么作用?”在向學生介紹了“彈簧測力計”名稱之后,給學生播放教學視頻,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匯報交流,了解彈簧測力計的構成、使用方法、制作原理。接著,布置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剪刀、水杯、鞋子等物品,看看提起這些物品需要用多大的力。在測量之后,組織學生觀察數據,思考討論:“為什么測得的數據不一樣?”使學生懂得“物體越重,產生的拉力越大,彈簧拉伸的長度越長”,加深對“拉力對彈簧拉伸長度關系”的認識和理解。
任務2:說一說,解釋生活物品制作原理。彈力在生活與生產中的應用十分廣泛,許多日常用品和機械裝置中都應用了彈力原理。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拓展彈力知識,筆者借助生活中應用彈力的例子,讓學生觀察生活場景,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其制作原理。筆者給學生出示了網球拍、彈力球、彈簧秋千3幅圖片,讓學生看圖說說這些物品的名稱,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解釋利用了什么原理。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了這些物品利用了彈力原理優化了功能,充分感受到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認識到科學知識的生活應用價值。
任務3:做一做,動手制作一個彈力玩具。“做中學”理念主張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通過自己“動手做”,在做的過程中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從而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識?!皠邮肿觥庇兄诩ぐl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學生自主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跨學科學習能力等綜合素養?!皠邮肿觥笔菓酶拍?、內化知識的最佳路徑。在應用概念教學環節,筆者設計做一做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氣球、橡皮筋、彈簧、木塊等材料,讓學生動手制作一個彈力玩具。學生分工合作,積極開動腦筋,應用彈力原理,制作彈力玩具。有的制作了彈弓,有的制作了投射器,有的制作了彈簧人。在作品完成的過程中,學生遷移應用、創新實踐,有效提升知識素養和能力水平。
結語
基于深度理解的科學概念教學,能夠讓學生學得會,記得牢,用得活。在指向深度理解的小學科學概念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情境,巧妙引出概念,激發學生對概念的學習興趣,提供支架,引導探究實踐,幫助學生理解建構概念,通過鞏固拓展,引導學生內化知識,助推學生應用科學概念。
【參考文獻】
[1]陳景生.關注科學前概念促進科學概念的建構[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0(4):59.
[2]應從祥,楊露.小學科學概念教學中思維型課堂的構建與實施[J].基礎教育課程,2024(11):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