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作業設計是作業評價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師要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心設計作業,用適量、優質的作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1]。
一、小學語文作業的現狀
當下,小學語文作業存在作業量偏多、作業形式單一、作業設計缺乏針對性等問題。長期以來,教師側重于從教學的角度理解語文作業的功能、形式和實施要求,把語文作業僅作為教學的鞏固、補充或延續。因此,傳統的語文作業以鞏固課堂知識為目標,往往局限于讀、抄、背、默等形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換言之,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基礎詞句的掌握情況,而忽略閱讀、寫作等高階思維能力訓練,缺乏項目化、綜合性的作業。對此,教師應更新作業設計理念,摒棄“題海戰術”思維,創新語文作業的形式,豐富作業的內涵,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小學語文作業減負增質的基本策略
(一)走“新”,優化設計作業
1.情境互生
情境互生強調學生與情境的互動。為了培養學生在生活場景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創設具體而有意義的情境,指引學生結合自身經驗考慮問題的多方面條件,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2]。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推薦一個好地方”為例。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經歷進行寫作。教師可開展“去哪兒”的親子游活動,鼓勵學生和家長一起制訂親子游計劃,在親身游歷后完成習作。在游玩過程中,有的學生利用隨身攜帶的紙筆,及時記錄自己的發現與感悟;也有的學生利用相機拍攝景物,用照片記錄游玩的亮點。具體、鮮活、動態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通過體驗真實情境獲得寫作靈感,提升寫作水平。
2.探究實踐
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作業設計應指向學生的實踐能力的發展[3]。教師應充分發揮作業的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并將創造性思維寓于實踐之中,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為例。該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漢字的趣味,了解漢字文化”與“學習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為了有效落實語文要素,教師可緊扣教材內容,整合學習活動,設計“我的年度漢字”作業:要求學生回憶過去一年的生活經歷,選出一個字作為自己的年度漢字,在班級發布;每個班級推薦一名學生參加校園的年度漢字評選活動。該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書刊查閱、網絡搜索了解歷屆中國年度漢字,反復篩選屬于自己的年度漢字,并撰文介紹。在校園年度漢字評選活動中,學生之間密切合作,有的推敲文字,有的設計方案,有的發揮特長助力展示…在探究實踐中,學生能夠理解漢字形、音、義之間的聯系,把握漢字與生活中事物、行為的關聯性,感受豐富的漢字文化內涵。
3.個性創造
新課標倡導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然而,在開展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部分教師未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來設計閱讀作業。對此,教師應通過開展閱讀活動,為學生搭建個性化發展平臺,并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認知水平設計閱讀作業。
以“口袋書”作業活動的實施為例。該活動依托于校園讀書節,鼓勵學生積極閱讀與制作屬于自己的“口袋書”。具體而言,在閱讀整本書或一個篇章之后,學生需要以圖畫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呈現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閱讀感悟等要素。比如,低年級學生可制作以繪畫為主的“單頁書”;中高年級學生可制作圖文并茂的“八頁書”。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閱讀交流、閱讀分享等活動,為制作“口袋書”打下基礎。如此一來,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創意,創作各種具有趣味性的“口袋書”:有的濃縮故事情節,把厚書制作成薄薄的幾頁書;有的根據插圖展開聯想、創編故事;還有的制作原創動漫及人物簡介“口袋書”作業活動的實施,打破了以摘抄、筆記、讀后感為主的固化的作業模式,在豐富學生閱讀體驗的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表達,促進其個性化發展。此外,學生制作的“口袋書”可作為作業成果向班級、年級展示,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學生閱讀交流的時空,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二)走“心”,聚焦現實生活
語文即生活,語文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新課標指出,作業設計應緊密結合課堂所學,關注學生校內外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設計主題考察、跨媒介創意表達等多種類型的作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綜合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知識與關鍵技能,提升語文素養。
1.跟著書本去旅行
《跟著書本去旅行》是央視的一部大型體驗式文化教育節目。教師可參考節目的內容,將中小學課本或經典名著作為線索,讓學生通過閱讀、走訪、體驗,接觸人文勝跡,領會作品背后的家國情懷。具體而言,教師可設計如下“跟著書本去旅行”作業。
作業1:觀看紀錄片。紀錄片每集18分鐘,父母每天陪孩子觀看一集,讓孩子通過紀錄片“遍游中國”。
作業2:記錄旅行見聞。全家利用節假日去尋跡探秘,并寫下旅行見聞。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一部分難以實現家庭旅游的學生,教師可鼓勵他們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云游”,從而豐富學習體驗。
“跟著書本去旅行”作業既是對課堂知識的擴展與補充,又是對學生視野的拓展與思維的開發;既提高了學生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又鍛煉了其必備的生活技能。
2.尋找書本里的“玩具”
語文書、課外書中常常出現風箏、陀螺、竹節人等與“玩”有關的元素。基于此,教師可開展“玩具總動員”項目化作業活動,要求學生從書本中尋找“玩具”元素,并自主設計與制作玩具,或寫寫自己和玩具的難忘故事。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活動,有的嘗試設計并制作自己喜歡的玩具,撰寫玩具說明書;有的興致勃勃地邀請小伙伴一起玩耍,并用文字記錄快樂時光在這樣的活動中,完成作業的過程,就是經歷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享受童年生活的過程。
3.曬曬名著人物朋友圈
閱讀名著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性情。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了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相關內容,也收錄了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為了喚醒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結合微信朋友圈這一媒體平臺,設計“名著人物曬朋友圈”作業活動。首先,學生需要從閱讀的課外名著中選取自己感觸最深的片段,用心品讀情節,對涉及的故事場景和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其次,學生需要厘清故事中的人物關系,為關鍵人物設計符合他性格的頭像、朋友圈背景圖;最后,學生發揮想象力,延伸情節,為中心人物設計朋友圈圖文內容,繪制相關人物的點贊或評論等。如一名學生以“諸葛亮”的身份,發布了“草船借箭”的朋友圈,時間為早上6時,地點為吳軍水寨,文字內容為“多謝曹丞相贈箭”。其中,點贊的有劉備、關羽、張飛、趙云等;在留言區中,周瑜評論道:“先生神機妙算!”魯肅評論道:“當時我在船上,真驚險!”劉備評論道:“妙哇,還得是我家軍師!”曹操則添上憤怒的表情,并評論道:“諸葛匹夫,還我箭來!”
作業鏈接生活,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創意表達與審美創造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交往意識。
走“心”的作業,將學科知識點與課外知識、廣闊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從“走近”生活到“走進”生活,調動所有的知識、觀念與經驗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最廣泛意義上的綜合性學習。它使純粹的知識學習轉變成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習向真實的“生活世界”回歸。
三、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反思
基于“雙減”背景,圍繞減負與增質,引導教師以走“新”、走“心”的作業促進語文學習,破除了將作業功能定位于知識鞏固與技能訓練的狹隘觀念,指向應用、評價、創造等高階思維。如何進一步提升作業效度,筆者認為還需要把握好以下幾種關系。
第一,個性與共性的關系。教師應遵循因材施“練”的原則,形成“基于學情、觀照差異、發展個性”的理念,分層設計作業、豐富作業形式,倡導多樣化、個性化作業。教師要為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基礎鞏固型作業,力爭達標;為基礎比較好、學習自覺性比較高的學生設計方法探索型、創新型作業,鼓勵拔尖。此外,教師還要統籌規劃交流活動型、分析評價型、實踐操作型等各類作業,并在完成時間上凸顯長作業與短作業的有機整合,切實關注學生個性化作業與共性化作業的診斷、跟蹤與分析,并基于學情的最近發展區來考量“雙減”的真實落地。
第二,校內與校外的關系。教師應該關注校內作業和校外作業的互補性。例如,教師可設計“玩具總動員”作業。學生可以在校內學習、交流書本里的玩具。針對玩具部件的組裝、玩具的使用說明等內容,學生則可以在校外借助家長的指引完成學習。同理,觀影、游記類作業也應落實校內外相結合,實現校內與校外的互補,引領學生真切感知。
第三,當下與未來的關系。作業設計不能只注重內容與方式等的變革,還應進行及時、恰當的反饋并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后續教學。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單一主體評價的模式,形成了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總評、家長點評”等多主體評價方式,讓學生在展評的同時進行再探究、再豐富,努力實現教、學、評的整體轉型。如“口袋書”,因其傳承學校書畫特色、彰顯學生個性而受到青睞,在區域范圍內介紹經驗,也引發兄弟學校對“雙減”背景下如何實現減負增質的深入探討,推動作業改革。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作業應成為學生自主開展學習的活動。作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作業不僅強調知識與技能的鞏固,還關注其對學生興趣、道德、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落實減負增質的要求,在控制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同時,進一步優化作業設計,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趙德成.什么樣的作業是好作業:作業設計新理念[J].課程·教材·教法,2023,43(6):45-53.
[3]朱文輝,石建欣,冀蒙.“雙減”政策下作業設計的困境審視與思路轉向[J」.教育學術月刊,2022(12):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