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化學習是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對與學科或跨學科有關的驅動性問題進行深入持續的探索,調動所有知識、能力等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形成公開成果,形成對核心知識和學習歷程的深刻理解,并能夠遷移到新情境中的學習方式[1]。項目化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與英語課程標準倡導的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等學習方式不謀而合。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主,側重于知識的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探索和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項目化學習以項目學習理論為指導,依據學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設計項目任務,通過形式多樣的綜合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調查、思考、討論、交流和合作,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每四個單元后設有一個Project單元,它基于之前四個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與技能,通過相互聯系的、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是最適合開展項目化教學的單元。教師應基于Project單元以實踐訓練、綜合運用為主的特點,結合項目化學習的關鍵要素,以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以項目成果為導向、以語言知識為基礎、以語言實踐為本位來開展教學。本文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Project1“Myschoollife”的教學為例,探討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通過項目化學習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深入解讀單元,提煉項目大觀念
項目化學習的設計不是從活動開始的,而是從期待學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識出發的。大觀念是項目化學習中更綜合、更上位的知識,指向學科思想與目標,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抓手[2]。教師要分析、概括、歸納單元語篇內的語言知識與技能、策略與方法,同時深挖語篇背后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知識,提煉本單元的大觀念,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本單元的主題為“Myschoollife\",屬于“人與自我”范疇下的“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主題群,子主題內容為“學校、課程,學校生活與個人感受”。本單元主要有A、B兩大板塊。A板塊包含完成我的一天日程表、勾選我的學校科目、完成我的課程表三個活動。B板塊包含繪制學校地圖,并談論我的學校和我的校園生活。以上兩個板塊都圍繞學校環境和校園生活展開,是學生們所熟悉的內容。教師結合之前第一到第四單元的學習內容,梳理主題意義和語言知識的關聯,提煉本單元的大觀念:學校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要合理安排學習生活,熱愛我們的學校,享受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
二、構建真實情境,巧設驅動性問題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了解學情,深入解讀教材,設計源于學生生活的真實項目,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調動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信息資源,開展項目探究。
本單元的主題雖然與學生生活相聯系,但教材上的活動趣味性和實踐性不足,學生缺乏實踐機會。因此,教師創設學校承辦省級教研活動這一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如何用英語向來校參加活動的客人介紹我們學校?”在討論中,學生提出了很多種方式,如利用PPT、視頻、圖片、宣傳手冊等。接著,學生結合現有英語知識和能力水平,選擇通過制作英語宣傳手冊來介紹學校。教師提出驅動性問題:“Howtomakeabookletaboutourschool?”。驅動性問題是項目化學習的核心要素,它能引發學生對概念的思考和探索,使整個項目活動保持持續性和一致性。有效的驅動性問題一方面能激活高階思維,另一方面能提供問題化的組織結構,為信息整合和內容學習提供明確的目標。在設計驅動性問題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生活性與真實性。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英語與真實生活的聯系,教師創設的情境和驅動性問題要從生活實踐中來,最大限度地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2.實踐性與應用性。英語學習最終要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確立驅動性問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語言的實踐性與應用性,通過對驅動性問題的研究,讓學生學會用英語交流、研究相關問題。
3.學科性與育人性。教師不僅要仔細研究教材的學科知識,還要挖掘隱含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層育人價值,在文字內容和主題思想之間建立顯性關聯。
三、設計任務模塊,推動合作探究
驅動性問題是本課主要的項目任務。學生在完成大任務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教師需在關鍵的學習節點上設計子任務,形成結構化任務群,服務于大任務的完成[3]。項目化學習提倡學生合作探究。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完成具體任務模塊,在此過程中融合多元化信息資源,獲取知識,應用于實踐,在質疑、思考、探究、釋疑、分享中鍛煉思維,訓練語言技能,提升語言能力,整體提升核心素養。教師重新整合、拓展教學資源,引入更多的新話題、新信息,設計了三個子任務模塊:Design(設計內容)、Make(動手制作)、Share(分享展示)。每個子任務模塊都有獨立的目標要求,又統一在大任務下,具有關聯性、邏輯性和遞進性。
任務一:設計宣傳手冊(Designabooklet)。教師引導學生思考“What aspects canwe introduce ourschool life?\",從而梳 理出day、subjects、places三個關鍵詞,基于關鍵詞又形成三個問題“Howtointroducetheday/subjects/places?\"。接著,教師圍繞問題開展活動,讓學生分別進行相關詞匯、句型的復習與整合。教師融合多元視聽資源,利用環環相扣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已有知識,啟發學生多維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為學生動手制作英語宣傳手冊奠定基礎。
針對如何介紹學校的作息時間,教師通過“Magiceyes”“Goodmemory”等游戲組織學生復習校園活動的詞匯,展示學校的作息時間表,讓學生運用“Weusually...a...”的句型合作介紹學校一日作息時間,接著引導學生思考“Whatdoyou think of the day?”,體會學校活動的豐富多彩。學生歸納出介紹一日作息的表達支架‘“Weusually...at..”“Whata(an)..day!”。
針對如何介紹學校的課程,教師通過“猜一猜”活動,讓學生復習教材中的課程類單詞,適時拓展ME、ComputerStudies、ClassMeeting等學科名稱詞匯,讓學生整合單詞,制作完整的班級課表。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Thisisourtimetable.My favouritedayis...We have...in the morning.We have..inthe afternoon.Welike...and...”的模板介紹自己最喜歡的某天的課程。學生歸納出介紹學校課程的表達支架“Wehave..We like...,...and...”。
針對如何介紹學校的學習場所,教師通過“Magicmind”展示校園場所圖片,運用“Whatdoyouthinkof it?”“What can you see in it?”“What can you dothere?”一系列問題鏈,引導學生利用“Wecansee...Wecan...”的句型多方面介紹這個場所,形成語言表達支架。教師再讓同桌之間用此支架編寫謎語,互相猜一猜對方描述的場所,在游戲中操練句型。通過這幾個活動,學生歸納出表達支架“Thisisour...Wecansee...Wecan...there.\"。
通過解決以上三個問題,學生形成了介紹學校生活的語言表達框架。教師展示學生日常校園生活畫面,提出“Whatdoyou thinkofourschool life?”的問題,引導學生表達對校園生活的整體感受。
任務二:制作宣傳手冊(Makeabooklet)。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制作宣傳手冊,將上一任務模塊活動的思維成果以具體實物的形式呈現。在制作之前,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制作步驟,明確制作流程與要求:1.Chooseandwrite。小組成員分工,從day、subjects、places中選擇一個方面進行介紹,并完成宣傳頁的內容設計。2.Readandshare。小組成員在組內閱讀完成的內容,并互相提出改進意見。3.Bindinavolume。小組成員將制作的內容裝訂成冊,完成封面。學生根據要求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組的宣傳手冊制作。這個過程不僅促進了學生間的互動交流,還讓學生碰撞出了思維火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拓寬了視野,增強了團隊協作能力,進一步理解項目的主題,抓住項目化學習的核心,還在探討與辯論中提升了獨立思考和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任務三:分享宣傳手冊(Sharethebooklet)。項自化學習成果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真實情境中解決驅動性問題獲得的成果。學習成果展示是項目化學習區別于其他學習方式的一個關鍵特征,是學生展現自我思維、分享個人及團隊成果、內化教材知識、獲取反饋、建立自信、獲得成功體驗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的過程[4]。
教師讓小組分工合作,分享本組制作的宣傳手冊,每個學生介紹一個板塊。教師明確分享要求:分享者要自信表達,思路清晰,語言規范,聲音響亮;聆聽者要認真傾聽,抓住重點,仔細分析,積極給出合理建議。此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從中獲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有效地鍛煉了他們的制作能力、表達能力、探究能力及審美能力[5]。
這三個子任務模塊,從橫向來看,體現了廣度和兼容性,三者緊緊圍繞驅動性問題展開,盡可能融合更多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豐富表達內容;從縱向上看,體現了深度和遞進性,任務的難度在推進過程中逐漸上升,任務內涵逐漸豐富,語言輸出結構不斷趨向完整,從而保證了項目任務的完成、學習成果的展示。教師分階段、有序推進三個子任務模塊,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活躍度,調動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啟發學生從多維度、多層級進行深度思考,助力學生系統掌握知識,提升思維能力。
四、開展多元評價,落實教學評一體化
評價可以促使學生反思和優化學習,促使教師改進教學。項目化學習的評價需要指向核心素養,貫穿于整個項目實施過程,凸顯多元性、多維度、多方式。教師要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成果展評等,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信息收集與分析能力、思維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從而開展綜合評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收集信息,制訂評價標準,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評價,以此作為優化教學活動的依據。
在本項目開始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項目化學習的特點進行了診斷性前測,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教師圍繞主題,結合相關單詞、詞組設計了圖文匹配練習和選擇練習,分析學生的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共性問題,發現學生的個體差異,總結歸納,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有效依據。學生通過前測針對性地回憶校園生活,獲取相關信息和知識,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完成項目。
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教師強調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發言和問題及時進行評價,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為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互評起到示范作用。
項目任務完成后,教師讓學生分組展示項目研究成果,利用評價量表開展評價。評價內容包括文字書寫、口語表達、參與態度、傾聽能力、小組合作等,每個項目有具體的評價標準。學生采用自評和互評的方式,根據達成情況進行評價。在交流和評價中,學生能充分認識項目成果的價值,自主發現和分析項目學習中的具體問題,主動反思和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同時,學生展示項目成果,獲得同伴的反饋,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結語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項目化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理念。在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的驅動下,學生以合作的方式收集、處理信息,獲取、運用知識,探討、設計、執行方案,解決現實問題,通過多種形式呈現成果。項目化學習能夠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從而為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蘇麗亞.整合·關聯·探究:小學英語項目化學習設計:以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7Howmuch?單元復習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23(27):60-63.
[3」秦連紅,焦坤.指向文學素養培育的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4):79-80.
[4]王英紅.項目化學習理念在小學英語復習課堂中的應用[J].教師博覽,2022(27):41-42.
[5」丁海英.項目教學法在小學英語Project板塊的應用研究:以譯林新版《小學英語》四下Project1教學為例[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7(6):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