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大美之味、百味之母,人活一世都離不開鹽,這是簡單而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鹽與黃豆結合后,又變成了一種民間的、家常的大美之味,那就是深入東北人骨子里、生命中的東北大醬。
在東北,無論日子過得窮還是富,每家都有一口或大或小的裝著大醬的醬缸。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大醬是東北人飯桌上的常客,必須擺在飯桌上心里才踏實,否則就空落落的。有些偏愛吃大醬的人家,即便是過年過節也要炸一碗肉醬擺在飯桌上。
早春時節,青黃不接,東北人把這段日子叫作“苦春脖子”。在這節骨眼上,房前屋后的小園子里,去年秋天栽下的大蔥中心已經鉆出一支支挺拔的綠芽,像竹筍一樣一天天往上蹄。這抹嚴冬過后大地上最早的綠色,綠得“沉著”而“穩當”、新鮮而誘人,叫人看了心里舒坦。這時候,一把新鮮的蔥葉、一碗大醬,便是下飯的主菜,當地甚至有“大蔥蘸醬,越吃越胖”之說。此時若能炸一碗雞蛋醬,這頓飯簡直就成了美味佳肴,能讓人撐破肚皮。
說起來,制作東北大醬可是很有一些講究的。人們通常在臘月或二月里找一個雙日子,一粒粒地挑選出飽滿的上好黃豆,然后爍成褐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醬色”,再用攪醬機攪碎,趁熱摔制成長方塊。等醬塊子涼透要用紙包嚴,主要是為了防止落灰塵和生蛆。然后用麻繩或谷草繩將醬塊子捆綁好,吊掛在溫熱、通風的地方,大多是炕頭上方的墻壁。從吊掛到入缸這段時間,東北人叫作“閣”,也就是讓醬塊子進入半發酵狀態,為進入缸中發酵打基礎。“閣”好的醬塊子中間是油潤的深褐色,并有一股特有的氣味,即醬引子味。
往缸里下醬的日子是約定俗成的,即農歷的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據說,這幾天是民間趕廟會的日子,諸神下界接受膜拜,邪惡的東西或怪味不敢接近人間,所以大醬的味道會特別純正、鮮香。到了下醬的日子,人們將醬塊子外層長出的一層菌毛刷洗干凈,用刀鐸成雞蛋大小的塊,按照二斤醬一斤鹽的比例裝入缸中,再加入適量的涼開水。水量憑經驗掌握,少了可以再加,多了可以放入一些干饅頭渣,或者用白布包一兩塊新磚放進去,目的是吸收多余的水分。
醬入缸后,要每天早晚打耙兩次,即用木制的醬耙子攪動大醬,使其受熱、發酵均勻。打耙要有耐心,每次要打100耙以上,并且要用勺子及時撇除浮在上面的飛沫,因為里面有雜質。人口多、愛吃醬的人家一般用大缸下醬,打耙時需要用兩手攪動醬耙子,這是個力氣活兒,一般由男人來做。打耙時,“咕咚”聲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是村屯中最熱鬧的時候。
俗話說“十分下醬七分曬”,醬缸要放在向陽處,以便接受陽光,早日發酵好便可早日端上飯桌。一般情況下,人們會用柳條或木棍制作一個兩三平方米的小柵欄(也稱“醬欄子”)放在窗前,里面專門放置醬缸,一是采光好,二是防止禽畜禍害醬缸。
下入缸里的醬,如果不出意外一個月左右就會發酵。發酵期的大醬每天早晨都會漲高一截,并且有氣泡。在這個關口,每日打耙的次數至少要增加1次,而且也要比平時多幾十耙。大約半月后,大醬不再漲起的時候,就說明完全發酵好了。
恰巧,大醬發酵好以后,甸子上的野菜長出來了,小園子里種下的小青菜也能吃了,東北人便開始過上用各種小青菜蘸大醬的美好生活。其實,小菜最適合蘸剛剛發酵好的大醬,此時的大醬干稀適度,味道特別鮮美。盛上一碗大醬,洗出一盆青菜,再燜一盆香噴噴的二米飯,夾一筷子青菜往大醬里一蘸,放進嘴里使勁一嚼,菜香、醬香滿口,再扒拉一口二米飯,那滋味絕了,一天吃三頓都不膩!
都說“醬能百搭”,此話一點不假。東北大醬可與很多食物搭配成菜,比如雞蛋、辣椒、肉、魚、茄子、土豆、角瓜等。弄一些新鮮的小雜魚,與大醬同入鍋中,慢火咕嘟,出鍋時拌入一些切碎的小蔥,鮮香無比。醬炒雞蛋也是百吃不厭,而且制作起來特別簡單。先把雞蛋煎成餅,再用鏟子切成小塊。另起鍋,待油燒熱后加入適量東北大醬爆香,然后放入雞蛋塊同炒,炒成淡淡的醬黃色即可出鍋。此菜不咸不淡,油香、蛋香與醬香有機結合,味道鮮美。
東北大醬不僅能吃,還能外用。如果身上被蚊蟲咬后出現紅腫、發癢,抹上一層大醬,不一會兒就消了;如果身上有輕微的燒燙傷,抹上一層大醬,既消炎、止痛又止癢。
一缸大醬,說起來不起眼,卻是東北人過日子必不可少的。在東北農家,只要家里有一缸大醬,就讓人心里踏實。家人遠去他鄉,日久天長想家了,寄去幾瓶家鄉的大醬,便可化解濃濃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