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提出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現象日益普遍,同時帶來一個顯著的問題一一注意力失焦。有研究表明,在碎片化學習中,學習信息變得零碎、非線性、靈活,容易導致學習者思維跳躍化、注意力轉移。這種在碎片化學習中出現的注意力弱化現象被稱為注意力失焦[1]。
張青等[2認為,在碎片化學習環境中,大學生的注意力失焦行為及其解決策略是今后在線學習效果研究值得特別關注的。胡姣等[3指出,注意力是人一切活動的開始,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張克永等[4研究發現,在碎片化學習中,注意認知障礙主要表現為注意增強,導致學習者過于關注某一件事而不輕易轉移注意力,陷入單質化、片面化的學習方式與思考模式。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哈伯特·西蒙在幾十年前就預見性地提出,信息需要消耗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過量的信息將會導致注意力的貧乏[5]
已有研究無論是對大學生碎片化學習中注意力失焦的擔憂,還是試圖改進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狀態的努力,都是基于一個直觀的經驗,即注意力越集中,學習效果越好。然而,這種解讀過于簡化了問題的本質,事實上,注意力失焦可能正是學習者在復雜信息環境中主動適應、靈活調整的一種表現。如有學者認為注意力失焦也有好的一面,注意力分散引發的失焦表現為大學生熱衷于多樣性和刺激性的信息[6]
本文受上述研究啟發,從注意力分配視角出發,改變對大學生碎片化學習注意力失焦的負面解讀,將其視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主動選擇的結果,而非被迫放棄的產物。同時指出,適度的注意力失焦對在線學習機制的重構具有積極意義。
2碎片化學習注意力失焦現狀及其傳統歸因
在信息化的時代浪潮中,碎片化學習以其靈活性和隨時隨地的便捷性,在現代學習領域受到廣泛追捧[7]。與這種普及程度相伴的是學習者在碎片化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注意力失焦現象,這一現象不僅影響學習效果,也折射出大學生碎片化學習廣度、深度、效度的缺乏。
2.1信息過載與注意力分散:傳統學習模式的慣性
當前,人們期待通過碎片化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實現知識的快速積累,現實卻遠未如人意。許多大學生在碎片化學習中頻繁出現注意力失焦現象,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對其學習持續性、有效性、滿意度等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3]。究其原因,傳統學習模式的慣性影響不容忽視。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整塊時間的學習,對信息的接收和處理也有一套固定的模式。然而,碎片化學習會分散學習注意力。在信息爆炸式傳播的互聯網時代,碎片化信息資源相對泛濫,加劇了信息超載現象。且碎片化信息源源不斷、質量參差不齊,學習者需要從眾多信息資源中篩選有意義的知識碎片。同時,碎片化學習過程很容易被各種信息打斷,加上學習內容零散、無連續性,大量的信息稍縱即逝,從而使學習者在學習知識時注意力降低[8]
2.2網絡時代的新難題:虛擬環境的干擾與自控力的挑戰
在碎片化學習中,大學生面臨網絡時代許多不同的新難題。碎片化學習的普及和普及帶來的信息快速流動,確實會讓大腦習慣性地尋求即時的、短暫的刺激。這種趨勢可能會導致學習者在面臨需要長時間思考和學習的任務時,注意力難以持續集中,從而影響在線學習的質量[9]。究其原因,互聯網無限延展和即時互動的特性,使得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頻繁被各種彈窗、通知和鏈接吸引,導致注意力不斷被打斷。同時,社交媒體、短視頻等平臺的興起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干擾,而大學生往往難以抵擋這些平臺的吸引力,不知不覺就耗費了大量原本應該用于學習的時間和精力。
虛擬環境對大學生的自控力提出嚴峻挑戰,移動通信的發展使得大學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利用手機進行娛樂消遣,這導致他們難以抵抗網絡的誘惑,顯示出自我控制能力的嚴重缺失[10]。在缺乏現實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下,大學生需要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和自律精神保持學習的連續性與專注度。然而,面對網絡世界的各種誘惑和干擾,許多大學生往往難以堅持,容易陷入無休止的娛樂和消遣之中,導致學習進度受阻,進而出現注意力失焦。
2.3評價標準與導向的偏離:教育慣性思維的束縛
根據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由于語言認知水平與程度存在個體差異,每位學習者的有效理解區間與學習的“i+1”的內容是不同的,進而導致其需求與能力存在差異。因此,碎片化學習的評價不再以“目的一過程一效果”的單一模式為導向,而是針對具有不同語言認知與水平的學習者制定不同的標準[11]。究其原因,傳統教育慣性思維往往將學習成果簡單等同于知識的掌握程度,而碎片化學習時,應在本質上注重對碎片化知識的思考與內化[12],使碎片化學習成為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13]。然而,由于評價標準模糊,大學生在碎片化學習中往往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導向,難以有效地評估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成果。
教育慣性思維的束縛還會引起導向的偏離。由于傳統教育模式往往強調知識灌輸和應試技巧培養,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培養,導致大學生往往追求表面成績和短期目標,忽視學習的本質和意義。同時,在碎片化學習環境中,大學生往往被各種外在因素干擾,如可能會追求熱門話題、跟風學習,或者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機械性地學習知識,而非真正理解和掌握。這種導向的偏離使得大學生難以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和專注力,更嚴重的是,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迷失方向,陷入無效學習的困境。因此,重新審視教育目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建立內在動機,是解決大學生注意力失焦問題的關鍵所在。
3注意力分配視角下對注意力失焦現象的積極解讀
在全球信息爆炸與多任務處理成為常態的背景下,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和探討注意力分配問題,特別是在面對注意力失焦這一現象時,產生對注意力分配機制進行深度剖析的訴求。在此,基于注意力分配理論解讀注意力失焦。作為一種看似分散的注意力狀態,注意力失焦實際上是大腦在復雜信息環境中進行篩選、整合和創新的過程。從注意力分配的角度看,這種失焦狀態可以被視為學習者或個體在適應快速變化環境時的一種積極策略[14]。在碎片化學習實踐中,學習者面對的是不斷分散的注意力和信息碎片,但這并不意味著碎片化學習必然導致注意力失焦,而是可以被有效利用,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注意力失焦在碎片化學習中并非全然消極,而是蘊含著積極的一面,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3.1注意力分散:打破傳統的線性思維模式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注意力分散已經成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這一現象挑戰了傳統教育中線性、連續的思維模式。然而,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注意力分散實則孕育著創新與探索的火花,打破了傳統的線性思維模式,為學習者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習者往往被要求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線性的方式接收和處理信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習者面臨海量信息的沖擊,注意力分散成為常態。這種分散并不意味著學習者的學習效率降低,相反,它可能是一種更為高效的學習方式。
注意力分散促使學習者在不同的信息源之間快速切換,這種非線性的信息處理方式使得學習者能夠同時接收多種信息,進而在大腦中進行信息的整合和重構。這種整合和重構的過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習者的信息處理能力,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此外,注意力分散還可以使學習者在不同領域之間建立聯系,形成跨學科的知識體系。當學習者將注意力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一個領域時,他們可能會發現兩個領域之間的共同點或關聯點,進而產生新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案。這種跨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僅能夠豐富學習者的知識儲備,還能夠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3.2注意力失焦:促進信息的深度加工與整合
在碎片化學習中,雖然注意力集中對教學活動至關重要,但注意力失焦的狀態同樣在在線課程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與教師、線上其他學習者、文本之間的互動,始終伴隨注意力的流轉與變化。隨著碎片化學習模式的興起,人們逐漸認識到,注意力失焦對信息的深度加工與整合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首先,在碎片化學習環境中,學習者常常需要面對海量的信息輸入,此時,注意力失焦的狀態反而有助于他們更全面地捕捉信息。這種狀態下,學習者不再被單一的信息點限制,而是能夠跨越不同的學習領域,將看似不相關的信息點連接起來,構建更為豐富的知識網絡。這種跨界的思維方式能夠促進學習者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挖掘其中隱藏的規律和聯系。
其次,注意力失焦還強化了學習者對信息的整合能力。在注意力集中的狀態下,學習者往往只能關注信息的某個方面或某個細節,但當注意力失焦時,學習者能夠在多個信息點之間自由切換,從而更加全面地把握信息的全貌。這種自由的切換不僅有助于學習者對信息進行整合和歸納,還能幫助他們發現信息之間的關聯性和互補性,形成更為完整和深入的認識。
最后,碎片化學習中的注意力失焦現象也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一些學習者并不熱衷于參與熱烈的討論,只是默默地在課程平臺上瀏覽和學習,可能在注意力失焦的狀態下以更加自由和靈活的方式與課程內容進行對話,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與整合。這些學習者雖然在線下學習中保持沉默,但他們的學習經歷和思考同樣值得關注和尊重。
3.3注意力游離:學習自主性的重塑
在學習自主性日益成為教育焦點的當下,注意力游離現象為人們提供了重塑學習模式的契機。從注意力游離的角度出發,筆者重新審視學習過程,發現其背后蘊藏著激發學習者自主性和創造力的巨大潛力。在注意力游離的瞬間,學習者可能暫時脫離既定的學習軌跡,但這正是他們自主探索和發現新知的開始。這些游離的瞬間為學習者提供了自由思考、聯想和創新的空間,使他們的學習不再局限于傳統框架。隨著“互聯網+教學\"技術的深入應用,線上線下課程的融合為學習者創造了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者的注意力游離現象得到合理引導和利用。同時,需要認識到注意力游離并非完全負面的現象,它既是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一種體現,也是培養學習者自主性和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面對注意力游離時,不應過于擔憂或限制,而應積極探索如何利用這一現象推動學習者全面發展,最終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自主意識的新時代人才。在這樣的目標下,注意力游離不再是學習過程中的障礙,而是學習者實現自主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助推器。因此,要重新審視注意力游離現象,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教育價值,為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重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助力學習者走向更加寬廣的未來。
4注意力分配視角下注意力失焦的突破路徑
注意力分配理論并非直接解決注意力失焦現象的“萬金油”,也非一成不變、可輕易套用的模式。作為一種研究人類如何在多任務環境下有效分配注意力的理論,它為人們提供了寶貴的視角,以應對注意力失焦挑戰[15],其實質在于指導人們如何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更有效地利用這一心理機制。它強調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中采用策略性和靈活性的方法,以平衡和專注為核心,實現動態交互和創新適應,最終優化學習者的認知效率。該理論的價值在于它深刻關注人的存在和價值,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分配注意力,培養具有高效信息處理能力和深度學習能力的人。它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框架,更是一種實踐指導,旨在幫助學習者在信息化時代更好地適應和成長。因此,在注意力分配視角下,碎片化學習需要在學習策略、內容篩選和技術支持等各個層面都融入專注力與目標導向的設計,通過構建目標明確的學習策略、篩選高質量的學習內容和運用智能輔助技術,幫助學習者在碎片化學習中實現注意力的有效分配,突破失焦困境。
4.1創設專注學習環境,以情境提升學習體驗
碎片化學習因其便捷性和靈活性受到現代學習者的青睞,注意力分配理論為人們揭示了如何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有效地管理和分配注意力,以使學習效益最大化。注意力分配理論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需要合理地將注意力分配給不同的學習活動和資源,以確保信息的有效獲取和處理。情境認知理論為注意力分配理論提供了重要支撐,它強調任何學習活動都離不開特定的情境,學習者在情境化的學習環境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進而高效獲取和掌握知識。因此,在碎片化學習中創設一個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真實有趣的情境,對提高學習者的注意力分配能力至關重要。在溫馨愉悅、充滿關懷的在線學習環境中,學習者不僅能夠感受教師的良苦用心和飽含深情的關懷,還能在潛心問道的執著和巧用技術的匠心中體驗學習的樂趣與價值。這種良好的注意力分配狀態將使學習者更加專注于學習任務,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這種對話交流方式還具有潤心啟智、溫暖心靈的重要價值,使學習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4.2利用技術手段,以科技助力注意力分配
學習情境如果是一種軟力量,那么技術則是一種硬實力。軟力量能夠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引導他們聚焦學習內容,但它的有效運用離不開技術的硬實力支持。正如有學者強調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是推進在線課程廣泛傳播的主要動力[16]。
首先,面對碎片化學習中注意力失焦現象,技術的硬實力為在線課程平臺提供了堅實保障。強大的技術實力和技術支持使得平臺能夠穩定運行,為學習者提供一個穩定、可靠的學習環境。在此基礎上,數字技術構建了一個與教和學相對應的數字世界,以數據為核心、人工智能為手段、云服務為形式,實現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和教學流程的全方位創新。
其次,技術的硬實力要求在線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將互聯網作為重要的教學要素。教師不能再將技術與教育簡單地拼湊與整合,而應將其作為教學資源有效配置和整合的重要條件,利用技術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通過對話思維和對話情境的營造,引導學習者在碎片化的時間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最后,在碎片化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技術賦能實現對學習者全周期數據化的管理和服務。通過收集和分析學習者的學習數據,教師可以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態、需求和問題,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這種數據化的管理和服務不僅有助于解決學習者注意力失焦的問題,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4.3開展注意力評價,以反饋促進學習改進
注意力分配理論究其實質是一種關注學習者在多任務環境中如何有效管理和分配注意力的科學理念。這意味著在教育和學習實踐中,要優化注意力分配,促進學習者在多任務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高效和深入的學習。
1)在注意力分配的目標設定上,實施個性化的目標定制: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個人特質、學習風格和已有能力,從而為他們設定既符合實際又具有挑戰性的注意力分配目標。
2)在注意力分配的策略上,為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教學習者如何通過設定優先級、制定計劃和使用時間管理工具有效管理時間,從而優化注意力分配;其次,鼓勵學習者采用交替學習和分段休息策略,減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帶來的疲勞;最后,教授學習者如何通過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恢復和增強注意力。
3)在注意力分配的評價標準上,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多元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習者在單一任務中的注意力表現,還要關注他們在多任務環境中的注意力分配和切換能力。
4)在注意力分配的評價結果上,實施發展性的反饋和指導:一方面,通過數據記錄和分析客觀評估學習者在注意力分配方面的進步與成就,為他們提供清晰的學習路徑和反饋;另一方面,設置引導型和啟發型評價模塊,幫助學習者識別并改進他們在注意力分配方面的不足,引導他們從簡單的注意力管理上升為深層次的認知控制和優化。
5 結束語
雖然無法預測大學生在碎片化學習中面臨的注意力失焦現象是否會持續,但眾多年輕學子在這種新型學習模式中的積極嘗試和不懈探索,無疑值得贊賞和尊重。從消極角度過度解讀注意力失焦現象,容易使人們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產生誤解,忽略碎片化學習本身帶來的靈活性創新空間。相反,人們應當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這一現象,將其視為注意力分配視角下碎片化學習與傳統學習模式交織產生的自然結果。與其擔憂注意力失焦可能帶來的學習效率下降,更應該思考如何通過提升優化學習情境、用科技手段有效分配注意力和開展注意力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應對碎片化學習帶來的挑戰,還能幫助大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環境中實現更高效、更深入的學習。
6 參考文獻
[1]曹培杰.數字化學習中注意力失焦的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2):33-39.
[2]張青,龍玉萍.我國近20年來在線學習效果影響因素研究的述評[J].成人教育,2023,43(2):44-53.
[3]胡姣,張文蘭,陳思睿.大學生碎片化學習中注意力失焦歸因研究:基于扎根理論的質性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12):36-43.
[4]張克永,李宇佳,楊雪.網絡碎片化學習中的認知障礙問題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2):88-94.
[5]周憲.時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J].學術月刊,2014,46(12):5-12.
[6]張青,王雨蘋.當前成人在線教學的問題審視與優化策略及其遠程教育學闡釋[J].成人教育,2024,44(3):59-65.
[7]李小玲.“微時代”大學生網絡行為新樣態與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9(3):79-83.
[8]李夢卿,劉博.消減微課“知識碎片化呈現”的策略性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11):28-31.
[9]CINGUINPA,GUITTONP,SAUZEONH.Online e-lear-ningand cognitive disabilities:A systematic
review[J].Computersamp; Education,2019,130:152- 167.
[10]張慧妍.內蒙古地區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9.
[11]鄧中敏.基于手機依賴情感的大學英語“后碎片化”學習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7(47):124-127.
[12]武志峰.碎片化學習時代課程的繼承與革新[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1,4(2):114-121.
[13]王竹立.移動互聯時代的碎片化學習及應對之策:從零存整取到“互聯網 + ”課堂[J].遠程教育雜志,2016,34(4):9-16.
[14]韓麗穎,李承秋.“無意識”與“有選擇”:大學生注意力分布樣態及機制:基于大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4(3):112-119.
[15]高健.縣域中心工作的生成邏輯研究:基于注意力“嵌入一分層”框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1.
[16]祝智庭,賀斌,沈德梅.信息化教育中的逆序創新[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3):5-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