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早上5:45起床,洗把冷水臉,吃一根香蕉,灌下一瓶寶礦力,(不太喝咖啡,空腹喝了劃水容易心悸,上岸再補咖啡因),騎摩托車到海邊,爭取6:30之前下水。這差不多是我在巴厘島烏魯瓦圖的晨浪作息節奏。
看浪況在海外常用Surfline軟件,國內有isurf小程序。烏魯瓦圖的浪已經常態游客化了,對外來者并沒太大的排他性。但那里競技性強,初學者和專業選手混在一起,浪況好的時候總是很擁擠。上個月,我的板還被一個被教練推出來的女士撞壞了。當然我并不是一個巨浪愛好者,4-"9英尺的浪能玩得比較開心。
沖浪需要搭配的陸上訓練主要還是以保持肌群靈活和柔韌度的為主。我會做一些低重量高頻率的力量訓練,并重點保護髖部和膝蓋。我最近嘗試了一些“動物流”訓練,發現它很有助于維持對身體的感知。另外,有機會推薦大家沖浪后嘗試一下冰桶(icebath)。其實上面一系列動作和icebath一樣,都是幫助自己更深層次感知身體變化的。
冥想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增強身體感知很好的訓練。我去年底在烏布參加了PyramidofChi(金字塔療愈項目)的音療課程,在雨季的熱帶叢林中做一場引導式的音療冥想體驗還挺特別的。目前我主力使用的沖浪板是一張Firewire的56Seaside魚板,去年出了volcanic配色,自己還挺喜歡的。或許是我最近開始有點中毒RobMachado(美國沖浪手)的沖浪風格才選擇了他設計的這塊板,它也相對比較能適應國內大部分時間比較軟和小的浪況。我身邊朋友都到了30歲的坎兒了,所以最近都陸續開始給我推薦中尺寸板(mid-"length)了。可能我有一天也會抵擋不住去入一塊中板吧,比如ChannelIslands的Ci-"Mid6’8,應該可以抓浪抓到腿軟。對于初學者,我肯定建議是從長板開始,尤其是國內的浪小浪軟的客觀條件,短板不是很實用。如果大家感興趣就去找一塊大浮力的短板,離岸風俱樂部出的“河豚系列”可以算是國貨之光。
說實話,我開始沖浪的故事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第一次沖浪,是在佛羅里達的Cocoa"Beach。我當時在一個海軍學校上學,跟著我的室友去海邊參加一個燒烤聚會,沖浪只是下午大伙兒無聊臨時插進去的一個項目。記得那天是我室友的舅舅帶我們下海的,他幫我租了一塊接近10尺的大板。那天的浪況我已經記不清了,也不記得自己有沒有站起來,只記得把板子搬進搬出不太輕松。高中時期的我對“浪”其實根本沒概念,但那段時間學校強制性的無動力帆船的訓練倒是給了自己大把在海上獨處的時間,學會透過海感知四季的變化。后來,我從加州畢業,去紐約工作,再回灣區創業,來到了最想做事的時候,疫情來了,一切都被迫停了下來。于是自己買了一張單程機票躲去了夏威夷,遠程辦公。我在AlaMoanaBowls浪點正上方住了好幾個月,每天窗簾一拉就能看到浪點情況,當時喜歡沖日英浪,用FirewireVacay"TimberTek76中板,偶爾也沖日出浪。夏威夷和西海岸有三小時時差,每天下午三四點結束加州的工作,我正好能下水。那時沖浪之于我,不是熱愛,是島上度日的慰藉。也是那時,我意識到沖浪不止是一項運動,它已經對我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產生了持續性的影響。
記得之前我沖得最失敗的一次浪是在哥斯達黎加的Dominicalito,當時膝蓋有傷剛愈,加上回國創業忙碌,有將近快兩年沒下水,整場浪一個都沒抓到。那次讓我意識到:身體狀態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大海可以包容,但并不會憐憫任何人。
浪人之間確實會有一些有趣的文化差異:夏威夷人在板上盤坐放松;南加州人會不停地調著腳繩對再小的浪都時刻警惕;巴厘島人被歪爆后笑罵抱著板子打滾,日本人被歪爆后會對著空氣鞠躬道歉。但當浪壁真正卷起來時,所有的差異都會被抹平,大家都瞬時變得平等而專注,看向海浪。我偶爾也會問自己,沖浪里反復早起、反復追逐、反復摔倒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在我心中的答案也一直演變著,或許只有更積極地去體驗大海才會有更深刻的答案。就好像有個說法是:如果你錯過一道浪,沒關系,還會有下一道;但如果你總是猶豫,最終只會留在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