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要結婚?這個問題來自我一個相當熟的朋友的 15 歲女兒。在一次小型聚餐時,她提了這個問題。
結婚大概會讓人更有錢。
其實關于結婚或者生小孩對人們財富的影響,我跟蹤了解了 35 到 45 歲已婚且婚姻狀況穩定,以及作為對照的同年齡階段始終未婚的公司人,他們生活在北京、上海這兩個一線城市。
在 這 里 解 釋 下, 為 什 么選 35 到 45 歲這個階段而不是更年輕的:原因是可以撇除那些想結婚但還沒來得及結婚的人。35 到 45 歲年齡段的未婚者很大概率是希望終生獨身。
結果顯示,結婚組的財富積累更加豐厚,獨身組的收入雖然也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但總體上沒有結婚組增長得快,更何況他們積累的本來就少。
可以肯定,這個簡陋的實驗看起來問題多多,比如樣本量過少,或者因為我結婚了,所以調查具有相當的“稟賦效應”,即故意只找身邊獨身的窮人。
婚姻能讓人更富有嗎?
沃倫·巴菲特是這么認為的。
他用網球舉了個例子。網球選手兼網球教育家西蒙·拉默寫過一本給初學者看的小冊子《出手不凡的初學者》,在文章里拉默強調,非職業選手想在社區友誼賽里取得耀眼的成績,不在于你獲得多少個發球直接得分,更重要的是盡量減少比賽里的“非受迫性失誤”。
更 確 切 地 說, 業 余 比 賽不是在比誰的網球峰值技術更高,而是在比“在對面的胖子踩到自己鞋帶之前,要把球正正經經地打回他的場地里”。
普通人的財務決策與此類似,關鍵不在于你能否發現第二家蘋果或者騰訊,而在于千萬別把錢交給那些號稱每月利息達到 8% 的 P2P 公司。
正常的婚姻有較大概率可以使投資者的決策水準大大提升,對于那些自以為是的男性更是有非常顯著的作用。
除 此 之 外, 相 對 于 獨 身者,婚姻大概也會敦促人們更注重花銷的性價比,注意儲蓄,夫妻會互相監督減少非必要花銷,以及為了更明確的未來規劃更清晰的財務目標。平均來看,這些都有利于個人財富的積累。
當然,問題也可能有另一個角度的解釋,從人們擇偶的世俗標準來看,那些原生家庭富裕、心靈手巧、善于與人相處、體健貌端的人本身就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獲得適配人群的好感,他們的婚姻保持穩定的概率更高。
既然有錢人和更善于賺錢的人獲得穩定婚姻的概率更 高, 那 么 從 統 計 結 果 來看,當然是處于穩定婚姻的家庭和個人掌握了更多的財富 —— 不 是 婚 姻 讓 人 們 更 富有,而是沒錢的人在獨身者中占了更高的比例。
(王十一摘自《第一財經》2025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