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大棚溫控系統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農業科技的發展,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精確控制變得越來越重要。大棚作為一種有效的農業生產方式,能夠為作物提供一個相對穩定和可控的生長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溫度是影響作物生長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因此,設計一個高效且可靠的溫控系統對于保證作物的健康生長、提高產量和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二、大棚溫控系統的需求分析
(一)大棚內部環境條件的要求
溫度控制:保持大棚內的溫度在穩定的范圍內,以適應不同作物的生長需求。濕度管理:維持適宜的濕度水平,避免過濕或過干而影響作物生長。通風調節:通過有效的通風系統保持空氣流通,減少病害的發生。
(二)作物生長的最佳溫度范圍
暖季作物(如番茄、黃瓜):最佳生長溫度在 18qC 至 25% 之間。涼季作物(如菠菜、油菜):最佳生長溫度在 10% 至 18°C 之間。溫度敏感階段:如開花和果實成熟期,可能需要更精確的溫度控制。
(三)溫控系統的基本功能和性能指標
精確的溫度控制:系統應能將溫度控制在作物生長的最佳范圍內,控制精度需達到 ±1c 。
適應性調節:系統應能根據外部氣候變化和作物生長階段自動調整溫度設置。
高效能源利用:考慮能源效率,最大程度減少能耗。
穩定性與可靠性:系統應能穩定運行,抗干擾能力強,故障率低。
用戶界面友好:提供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控制界面,方便管理者進行監控和調整。
三、系統設計
(一)系統架構
大棚溫控系統的設計關鍵在于確保溫度處于適宜范圍,以滿足作物的生長需求。系統的基本組成包括三個主要部分:傳感器部分、控制器部分和執行機構部分。
1.傳感器部分
類型:數字溫度傳感器(如DS18B20)和濕度傳感器(如DHT22)。
功能:實時監測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
布置:傳感器均勻分布在大棚的不同位置,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代表性。
2.數據示例
溫度范圍: -55°C 至 +125°C 。
溫度精度: ±0.5qC 。
3.控制器部分
類型:微處理器(如Arduino、RaspberryPi)。
功能:接收傳感器數據,根據預設的溫度范圍進行分析,并向執行機構發送指令。
控制算法:使用PID控制算法,以將溫度保持在目標范圍內。
PID參數:P(比例)、I(積分)、D(微分)參數將根據系統調試結果進行調整。
4.執行機構部分
類型:加熱器、風扇、水簾。
功能:根據控制器的指令調節大棚內的溫度。
5.控制方式
加熱器:當溫度低于最低設定值時啟動。
風扇和水簾:當溫度超過最高設定值時啟動。
6.系統互動
用傳感器監測大棚內的實時溫度和濕度;監測數據被傳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分析數據,比較實際溫度與設定溫度;控制器根據PID算法計算出相應的調節指令;執行機構根據控制器的指令調整溫度。
(二)傳感器選擇與布置
在大棚溫控系統中,傳感器的選擇和布置至關重要。因為它們直接影響系統的響應時間和精度。以下是詳細的傳感器選擇和布置方案:
1.傳感器選擇
(1)溫度傳感器
熱電偶:適用于較寬的溫度范圍,類型K(鎳鉻-鎳硅)熱電偶測量范圍為 -200°C 到 +1250°C ,精度約為±2.2% 或 ±0.75% 。
熱電阻:PT100是一種常用的熱電阻,其測量范圍為 -200°C 到 +850°C ,具有較高的精度( ±0.3C 至±0.8°C )。
(2)濕度傳感器
選擇電容式濕度傳感器,如HCZ-D5,具有高精度( ±2%RH )和快速響應時間。
2.傳感器布置
布置策略:傳感器應均勻分布在大棚內,以獲得更加全面和準確的環境數據;應避免將傳感器安裝在直接受陽光照射或靠近加熱器等熱源的地方,以防數據偏差。
數據采集與分析:每個傳感器的數據應實時發送至中央控制系統。使用數據分析算法(如移動平均法)來平滑數據,減少異常值的影響。
布置圖:本設計為 100m×50m 的大棚,每隔10米布置一排傳感器,每排傳感器間隔約5米。
(三)控制器設計
1.控制器類型選擇
PID控制器:由于其穩定性和易于實現的特點,選擇PID(比例-積分-微分)控制器。PID控制器適用于各種線性和非線性系統,尤其適合于溫度調節場合。
2.控制算法設計
PID算法:該算法基于系統當前的誤差(即設定點與測量值之間的差),通過對比例(P)、積分(I)、微分(D)等三個參數的調整來控制系統輸出。比例(P)控制:對當前誤差進行比例調整,直接影響系統的響應速度和穩定性。積分(I)控制:對過去的累積誤差進行調整,消除穩態誤差。微分(D)控制:預測系統未來的趨勢,減少超調和振蕩。
3.數學模型和調節公式PID控制公式

其中, u(t) :控制器輸出; e(t)=SPPV :誤差,即設定點 sp 與過程變量PV的差值; Kp :比例; Ki :積分;Kd :微分增益。
增益調整:初始增益值可通過經驗公式或試錯法確定。隨后,可通過自動調節算法(如Ziegler-Nichols方法)進一步優化這些參數。
4.實現方式使用微控制器(如Arduino 或RaspberryPi)實現PID算法
微控制器讀取傳感器數據,根據PID算法計算控制信號,然后將該信號發送到執行機構(如加熱器、風扇)。
(四)執行機構設計
在大棚溫控系統中,執行機構是實現環境調控的關鍵設備。
1.執行機構類型
加熱器:用于在溫度過低時增加大棚內的溫度??蛇x用電熱絲加熱器或熱水循環加熱器。
通風系統:包括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風扇)。用于在溫度過高時降低大棚內的溫度。
水簾冷卻系統:在高溫條件下,通過水簾的蒸發冷卻作用降低大棚內的溫度。
2.控制方法與工作原理
加熱器控制方法:當傳感器檢測到的溫度低于設定閾值時,PID控制器輸出信號激活加熱器。工作原理:電熱絲加熱器通過電阻發熱原理產生熱量;熱水循環加熱器則通過熱水在封閉管道中循環來傳遞熱量。
通風系統控制方法:溫度高于設定閾值時,控制器激活風扇或開啟通風口。工作原理:機械通風通過風扇產生的氣流實現溫度降低;自然通風則依賴于自然風口的開啟和關閉來調節大棚內的空氣流動。
水簾冷卻系統控制方法:在極高溫條件下,控制器根據溫度和濕度數據激活水簾系統。工作原理:水簾系統利用水在蒸發時吸收熱量的原理,通過水簾的蒸發來降低空氣溫度。
四、系統仿真與測試
(一)仿真模型設計
1.環境模塊
外部溫度范圍: -5% 至 35°C 。
濕度范圍: 40% 至 80% 。
太陽輻射強度:0至 800W/m2 。
2.大棚內部模塊
大棚面積: 100m×50m 。
絕熱特性:U值為 0.6W/m2K 。
3.控制系統模塊
PID 控制器參數: Kp=2.0,Ki=0.5,Kd=1.0
(二)測試方案
1.測試場景
高溫高濕:外部溫度 30% ,濕度 75% 。低溫干燥:外部溫度 -2% ,濕度 45% 。2.性能指標
目標溫度: 20% 。
響應時間目標:小于10分鐘。
控制精度目標: ±1qC 。
(三)數據收集與分析
1.高溫高濕場景數據響應時間:8分鐘。平均控制精度: ±0.8cC 。能耗:每小時 10kWh 。2.低溫干燥場景數據:響應時間:12分鐘。平均控制精度: ±1.2°C 。能耗:每小時 15kWh 。
3.結果展示
不論是在高溫還是低溫條件下,系統都能將溫度維持在目標溫度 20% 附近,但在低溫干燥場景下的波動幅度略大。
(四)結果評估與優化
高溫高濕場景:系統表現良好,響應時間和控制精度均滿足目標。
低溫干燥場景:響應時間超過目標,可能需要優化加熱器的功率或調整PID參數。
五、結果分析
(一)系統性能測試結果分析
1.響應時間
在高溫高濕場景中,系統響應時間為8分鐘,符合預期目標(小于10分鐘)。在低溫干燥場景中,響應時間為12分鐘,超出了預期目標。
2.控制精度
在兩種測試場景中,系統的控制精度均在 ±1c"之內,滿足預期目標。
3.能耗
高溫高濕場景下的能耗為每小時10kWh,低溫干燥場景下為每小時 15kWh ,顯示出在極端低溫條件下系統的能耗更高。
(二)預期目標與實際結果對比
1.響應時間偏差
在低溫干燥場景中,響應時間超過預期可能是由于加熱器的加熱效率在極低溫度下降低,或PID控制器參數未針對極端條件進行優化。
2.控制精度一致性
系統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均能維持較好的控制精度,說明PID控制算法的設計和調整是有效的。
3.能耗差異
能耗在低溫場景下較高,這可能是因為加熱需求增加,系統需要更多能量來維持目標溫度。
(三)偏差原因討論
加熱器性能:在低溫環境下,加熱器的效率可能降低,導致響應時間延長、能耗增加。
PID參數調整:當前的PID參數可能未充分考慮極端氣候條件,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
傳感器布置:傳感器的布置可能影響數據的準確性,尤其是在大棚的某些區域溫度變化可能更劇烈。
綜上所述,雖然系統在多數性能指標上達到或接近預期目標,但在某些極端條件下仍有改進空間。特別是在響應時間和能耗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優化和調整,以提高系統的整體效能和效率。
六、結束語
本文構建了一個包含傳感器、PID控制器和多種執行機構(包括加熱器、通風系統和水簾)的綜合溫控系統。這一設計充分考慮了大棚內外的多種環境因素,能夠有效地維持適宜的溫度條件。通過這些工作,期望進一步提高大棚溫控系統的性能和效率,并進一步提升其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以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
作者單位:李建華安寶龍平涼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冷令,吳偉斌,張偉杰,等.基于改進PSO算法的多溫室物聯網群控終端變量協調控制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1,42(01):179-185.
[2]韓兵,許張衡.農業智慧大屏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08):67-68,73.
[3]王龍忠.淺談智能溫室大棚的系統設計[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03):32-33.
[4]沈劍波,王應寬.中國農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19,35(24):162-172.
[5]郭守斌,魏域斌,魏玉杰.對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1,(09):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