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M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13-0029-04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13.005
Analysis and Solution for Leakage in Regenerative Heaters of 6oo MW Thermal PowerUnitTurbines
ZHANG Xingkai (ShanxiDeyuan Fugu EnergyCo.,Ltd.,Yulin7194O7,China)
Abstract: [Purposes] To analyze leakage issues in 6OO MW thermal power unit regenerative heaters and explore effective solutions.[Methods]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cas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leakage causes in regenerative heaters.Actual operational data from a power plant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leakage mechanisms and verify preventive measures.[Findings] Four main leakage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internal corrosion,mechanical damage,operational fluctuations,and improper maintenance. Corresponding systematic solutions were proposed,including water quality optimization control, mechanical damage prevention, operating parameter optimization, and preventive maintenance.[Conclusions]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can effctively reduce leakage risks,ensuring stable equipment operation and long-term reliable power supply for the power unit. Keywords: thermal power unit; regenerative heater; leakage causes
0 引言
火力發電在我國能源供給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電力需求的持續增長,大容量高參數機組得到廣泛應用[1。回熱系統作為提升機組供熱效率的關鍵,其安全性、可靠性備受關注。回熱加熱器作為回熱系統的核心設備,其泄漏問題易造成機組非計劃停運,影響電網調峰平衡[2]。因此,深入剖析回熱加熱器泄漏原因,探索有效的解決措施,對保障機組長周期滿負荷穩發,促進行業技術
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1泄漏原因剖析
受材料性能、工藝質量、運行工況等多重因素影響,600MW火電機組汽輪機回熱加熱器泄漏問題時有發生,嚴重威脅機組的長周期滿負荷穩發。泄漏原因錯綜復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 內部腐蝕是導致回熱加熱器泄漏的主要原因之一。給水中溶解氧、二氧化碳等酸性氣體,易與管壁發生電化學反應,產生不同形式的局部腐蝕。以碳鋼管為例,溶解氧含量超過 20μg/L 時,可發生嚴重的氧腐蝕,形成大量針孔或麻坑,加速管壁減薄。此外,流動加速腐蝕也不容忽視。當給水流速超過 1.5m/s 時,鋼材的腐蝕速率可提高1~2倍,腐蝕產物四氧化三鐵進一步加劇局部磨損,最終導致泄漏[3]。
② 機械損傷是誘發泄漏的“元兇”。機組頻繁啟停或負荷驟變時,加熱器內部易形成較大的溫差應力和壓差應力。當應力超過材料的屈服強度時,傳熱管束極易發生變形、磨損,甚至斷裂。汽水撞擊也是另一常見誘因。抽氣夾帶水滴高速沖擊管壁,產生嚴重的壁厚減薄或汽蝕坑,進而引發裂紋擴展。此外,管板密封不嚴,也易造成泄漏。
③ 運行工況的波動會加劇泄漏風險。根據熱力計算,回熱加熱器給水進口溫度每升高 10°C ,管壁熱應力可增加 15%~20% 。當機組長期在高參數下運行,特別是給水溫度超過設定值時,傳熱管束的熱疲勞損傷將大幅增加。同時,抽汽參數的頻繁波動,也會引起加熱器內部氣溫分布不均,局部過熱或過冷,誘發泄漏[4]。
④ 維護管理不當是回熱加熱器泄漏的潛在誘因。回熱加熱器作為高溫高壓容器,其檢修周期通常為4年或隨大修周期進行[5]。若日常運行中缺乏有效的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小問題易累積成嚴重隱患。此外,管板與水室等關鍵密封部位若未采取防腐保護措施,也會成為泄漏的薄弱環節。綜上所述,回熱加熱器常見泄漏原因及影響因素見表1。
2泄漏解決措施
針對 600MW 火電機組汽輪機回熱加熱器泄漏問題,需從設計、運行、維護等多個維度系統施策,全面提升設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結合現場運行經驗與技術發展趨勢,本研究提出以水質控制為基礎、機械損傷防范為重點、運行參數優化為保障、維護管理為支撐的綜合解決方案,旨在有效遏制泄漏事故的發生,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確保機組安全穩定運行。
2.1水質控制措施
針對回熱加熱器內部腐蝕這一泄露誘因,優化水質控制是首要舉措。給水溶解氧作為加速腐蝕的\"元兇”,必須嚴格控制在 20μg/L 以下。為此,可采用高效的真空脫氣技術,如機械真空脫氣和膜脫氧相結合,確保除氧效果。同時,在凝結水、除氧水及給水系統中加入氫氧化鈉,將 pH 值控制在 9.0~ 9.6的微堿性范圍,最大限度抑制酸性氣體的腐蝕作用。考慮到流動加速腐蝕的影響,給水流速應控制在 1.2m/s 以下,減少對傳熱管壁的沖刷。在水質監測方面,可引入在線溶解氧分析儀、pH計、電導率儀等,實現實時監測和閉環控制。建立完善的水質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發現水質異常趨勢,為預防性維護提供依據。對投運多年的機組,針對性開展管束清洗,采用高壓水射流或化學清洗等方式,去除管壁氧化物和污垢,恢復傳熱效率,延緩腐蝕速度。同時,優選耐腐蝕材料,如不銹鋼、鈦合金等,提升管材的抗腐蝕性能。對于新建機組,應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水質特性,合理選擇管材,并采用先進的表面處理工藝,如鍍層、涂層等,全面提升傳熱管束的耐腐蝕性[5]。
2.2 機械損傷防范措施
回熱加熱器機械損傷往往源于不合理的運行方式和保障制度的缺失。為有效防范機械損傷引發的泄漏事故,需從優化機組調峰方式人手。針對頻繁啟停和負荷驟變等異常工況,應編制詳細的操作規程,明確升降負荷速率、溫壓曲線等關鍵參數,并通過DCS系統設置軟聯鎖。當實際工況偏離設定值時及時告警,甚至連鎖降負荷,避免惡劣工況對傳熱管束造成熱疲勞損傷。針對抽汽夾帶水滴沖刷管壁的問題,可在疏水系統中增設汽水分離器,并優化安裝位置和分離效率,最大限度降低汽水撞擊風險。針對管板密封不嚴導致的泄漏,應加強檢修環節的質量管控。如在管板與管箱焊接時,采用自動焊代替手工焊,提高焊縫質量;在更換管板密封墊片時,優選石墨基柔性石墨復合墊片,兼顧密封性能和耐久性;在水壓試驗中,嚴格按照規范要求保壓,確保密封面的嚴密性[6。此外,針對機械磨損引發的泄漏,可采用聲發射、渦流檢測等無損檢測技術,及時發現傳熱管束的局部減薄或開裂等缺陷,為狀態維修決策提供依據。對于高溫蠕變易發區域,如抽氣入口附近的管束,可增加定期檢測頻次,并采取噴涂耐磨涂層等防護措施,延緩磨損進程。針對已發生變形或斷管的區域,必須及時實施管束更換,選用更高強度的材料,如奧氏體不銹鋼、含稀土合金鋼等,全面提升設備的抗震性和可靠性。

2.3運行參數優化措施
針對回熱加熱器運行工況波動引發的泄漏風險,優化運行參數和控制策略非常重要。在給水溫度控制方面,可采用模型預測控制(ModelPredic-tiveControl,MPC)算法,根據機組負荷、煤質波動等因素,實時調整給水溫度設定值,使其始終處于最優區間。一般情況下,給水溫度每升高 10°C ,傳熱管束的熱應力增加約 15%~20% 。因此,MPC算法的核心是在保證機組經濟性的同時,將給水溫度控制在設定值附近,避免過高溫導致熱疲勞損傷加劇[]。在抽氣參數優化方面,可建立機組全工況仿真模型,采用遺傳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智能優化方法,在滿足凝汽器真空度、汽機背壓等邊界條件下,求解最佳抽氣壓力、溫度組合,并將優化結果傳遞給DCS系統實時調控。此外,完善的事故預想和應急處置機制不可或缺。針對機組非計劃停運、快速降負荷等異常工況,應提前制定詳盡的操作規程和應急預案,明確不同工況下的控制目標和操作權限。如在急停工況下,可優先切除低壓加熱器抽汽,避免因溫度驟降引發管束熱應力集中。同時,加強運行人員的技能培訓和應急演練,確保關鍵節點的正確決策和快速響應。通過將典型運行工況和對應的泄漏風險評估納人機組知識庫(見表2),并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海量歷史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可以及時識別工況異常和泄漏征兆,為預警決策提供支持。
由此可見,針對運行工況的優化控制是防范回熱加熱器泄漏的重要環節。這需要機組設計、運行、檢修等多部門的協同配合,在制定優化目標和評價指標時,既要兼顧機組經濟性和靈活性要求,也要將設備材料的疲勞壽命和水的化學特性納入考量,權衡各種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運行策略,在全生命周期內實現回熱系統的本質安全。
2.4加強維護管理措施
回熱加熱器作為火電機組的關鍵設備,其維護管理水平直接影響機組的安全經濟運行。從前文分析可知,日常維護不到位是導致回熱加熱器泄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預防性維護體系,從源頭遏制泄漏隱患。首先,傳熱管束狀態監測尤為關鍵,不僅可以采用渦流檢測、超聲導波等無損檢測技術,對管束的減薄率、裂紋深度等損傷參數進行定期評估,形成量化的健康檔案,而且可以引入基于風險的檢驗(RBI)理念,根據回熱加熱器的失效后果和失效可能性,優化檢修周期和任務,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施策。其次,針對現場發現的泄漏隱患,及時制定整改措施,跟蹤落實到人,建立閉環管理機制。如發現管板附近密封面存在腐蝕痕跡,可采取噴涂金屬陶瓷涂層、更換石墨復合墊片等措施,全面提升防腐防泄密封性能。開展設備大修時,對于高溫疲勞敏感區,如氣封加熱器的抽氣入口彎頭,可增設在線應力監測裝置,實現實時狀態評估。最后,注重總結機組典型缺陷案例,用于指導后續檢修策略優化。可搭建泄漏機理研究平臺,開展物理模擬和數值分析,揭示不同泄漏模式的演化規律,為狀態診斷和壽命預測提供理論支撐。如針對流動加速腐蝕機理,通過流場與傳質過程耦合模擬,得出管壁剪切應力與腐蝕速率的定量關系,據此制定管束更換標準。

3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以某電廠2號600MW亞臨界火電機組為研究對象。該機組于2010年6月投產,設計燃煤消耗率為 291.86g/(kW?h) ,采用單軸串聯四缸四排汽、一次中間再熱、八級再生抽汽的亞臨界直接空冷凝汽式汽輪機。機組配置3臺高壓加熱器和3臺低壓加熱器,共6臺回熱加熱器,編號依次為1~6#。2021年8月,機組負荷為 420MW ,運行壓力 24.15MPa ,主蒸汽溫度 537°C ,再熱蒸汽溫度 540°C ,給水溫度280°C 。在例行定期檢查中,發現5#低壓加熱器泄漏較為嚴重,當日凝結水電導率為 8.95μS/cm ,比機組正常值高出約 6.5μS/cm 。泄漏發生時,環境溫度 32°C ,相對濕度 78% ,現場巡檢未發現其他異常。該泄漏為5#低壓加熱器首次出現,且水質、環境等外部因素基本正常,須進一步分析內部原因。
3.2 原因排查
針對5#低壓加熱器首次泄漏這一異常情況,運維團隊高度重視,立即采取措施排查原因。首先,對機組運行參數和泄漏部位開展全面檢查。運行數據顯示,泄漏發生前電導率為 3μS/cm ,屬于正常范圍;泄漏時電導率升至 8.95μS/cm ,超出正常值約3倍,初步判斷為新發泄漏。其次,現場檢查發現,泄漏位于加熱器底部,呈霧狀噴濺,初步定位為管板或傳熱管泄漏。最后,為進一步明確泄漏具體位置和原因,組織人員進行管道開孔探傷檢查。探傷結果顯示,泄漏點位于距管板約 350mm 的U型管母材上,泄漏孔徑約為 0.5mm ,周圍管壁減薄嚴重,最薄處僅剩 1.2mm ,具體見表3。

3.3 方案實施
綜合以上信息,判斷系流體振動引起的局部磨損減薄是導致泄漏的根本原因。為盡快消除泄漏隱患,維修團隊采取了在線封堵的應急處置措施。具體操作如下。在泄漏點上下游各 100mm 處,用自鎖式金屬脹環將泄漏管段隔離,并在兩端注入環氧樹脂進行封堵。在線封堵后,運行電導率迅速降至 2.5μS/cm 以下,泄漏得到有效控制。為防止類似泄漏再次發生,還采取了以下預防措施。 ① 對U型管束進行氣動錘擊試驗,測試頻率覆蓋 5~1000Hz ,以查找其他可能的磨損薄弱點。 ② 在U型管轉彎段外側增加防振錐形套,材質選用聚四氟乙烯,減緩顫振對管壁的沖擊。 ③ 優化水質控制方案,給水銅離子含量控制在 15μg/L 以下, pH 值控制在 9.2~ 9.4,進一步降低流體振動與水汽品質波動耦合誘發的加速磨損風險。通過以上措施,5#低壓加熱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顯著提升。
4結語
本研究圍繞 600MW 火電機組汽輪機回熱加熱器的泄漏問題,系統梳理了其主要成因,并結合典型案例提出了涵蓋水質控制、機械防護、運行優化和維護管理的綜合性解決方案。通過實踐驗證,相關措施在延長設備壽命、減少非計劃停運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為同類型機組提供了可借鑒的技術路徑。未來研究可進一步融合智能傳感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基于狀態的預測性維護體系,實現設備健康全生命周期管理,從而全面提升火電機組熱力系統的安全經濟運行水平。
參考文獻:
[1]葡奕存,伍剛,張明理,等.抽汽背壓式汽輪機回熱系統投運方式對其運行影響的研究[J].發電設備,2022,36(6):377-381,386.
[2]姚瑩瑩.電鍋爐與汽輪機回熱系統耦合的系統設計及可行性論證[J].吉林電力,2022,50(5):46-49
[3]崔傳濤,羅昆,雷剛,等.基于遠程數據診斷的機組給水溫度偏低故障分析[J].山東電力技術,2022,49(9):72-76.
[4]馬一博.基于DCS的火電機組在線性能計算工程應用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22.
[5]崔傳濤,馬守祥,曾勝龍.基于加熱器換熱性能的汽輪機通流設計適應性研究[J].山西電力,2022(2):54-56.
[6]崔傳濤,秦攀,劉利,等.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燃煤發電機組回熱系統故障遠程診斷[J].科技和產業,2022,22(1):258-261.
[7]趙鑫.淺談火電廠回熱加熱器運行方式存在的問題[J].新型工業化,2022,12(1):73-74,78.
(欄目編輯:孫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