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物預防性保護,是當今世界文物科學保護領域的發展趨勢,也是當前我國可移動文物保護的迫切任務與重要工作。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根據館藏文物保存實際情況,從“被動的搶救性保護”轉變為“主動的預防性保護”,通過主動、被動相結合的有效調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環境因素對文物的損害,為文物提供一個“穩定、潔凈”的安全保存環境,建立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預防性保護體系,全面提升了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綜合水平。文章以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為例,梳理和總結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措施和經驗,以期為我國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4.009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根脈。然而,文物和人類一樣,始終無法擺脫自然界“生老病死”的規律。國內外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溫濕度、污染氣體、光輻射和有害生物等環境因素,已經成為館藏文物劣化和損害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濕度的大幅度波動和各種污染氣體的侵害,對館藏文物的損害尤為明顯。
為延長文物壽命,減緩文物衰老速度,必須按照“預防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推進館藏文物保護工作,尤其是預防性保護工作,是防止文物繼續出現各種劣化的有效途徑。
為改善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提升館內文物保存環境實時監測、質量評估、有效調控和預防性保護管理水平,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于2020年開展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從被動式的補救轉變為預防性保護。結合館內實際需求,建立環境監控系統平臺,實現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的及時感知和反饋;針對展廳缺少微環境調控設備的情況,配備微環境凈化恒濕機,實現對微環境的精準控制;增設必要的離線環境檢測設備,定期對文物保存環境進行檢測,可快速、準確獲取文物的各種環境參數;展廳采用定制化精品文物展柜,配備雙層夾膠玻璃和LED照明系統,實現文物微環境穩定和無光損展示;針對庫房缺少專用恒濕儲藏設備的情況,配置文物恒濕儲藏柜,全面提升庫房文物保存環境質量。同時,建立長效管理機制,開展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的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環境因素對文物的損害,有效保護了歷史文物資源,全面提升了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水平。
1 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概況
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圖1),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區棲鳳路28號,建筑面積5417平方米,展廳(圖2)面積約3500平方米,2013年10月正式免費面向公眾開放,年均開放300天以上,年均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
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為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館內常設“天府記憶—青白江歷史文化陳列”和“趙抃清白文化專題展覽”兩大展陳。“天府記憶—青白江歷史文化陳列”為館內基本陳列,分為“古蜀源起”“幻彩華章”“風華正茂”“天府門戶”“匯通八方”五個單元,采用通史展覽和場景式展覽相結合的方式,以年代先后為順序,呈現了青白江區從寶墩文化時期到21世紀新時代約4500年的歷史發展脈絡。共展出精品文物600余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00余件(套)。文物藏品特色鮮明,自成體系,囊括了陶器、瓷器、青銅器、鐵器、玉器、石器等,包括國家一級文物—全國同時期出土體積最大的青銅馬和造型獨特的虎熊龍鳳座,以及古蜀青銅器、宋代窖藏瓷器等文物精品。
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現為“四川省廉政建設研究中心青白江調研基地”“成都市科普基地”“成都市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曾獲得成都市十大“我最喜愛的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優秀陳列展覽”“四川省博物館數字文物創新應用優秀案例”等殊榮。
2 文物預防性保護措施
2.1 建立環境監控系統平臺
通過運用先進的無線監測與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及相關應用軟件,建立環境監控系統平臺,實現對展廳、文物庫房等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的及時感知和反饋,提升文物保存環境的系統化管控水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文物數據及環境監測參數實時上傳至云端管理后臺,管理者可通過可視化界面實時遠程監測文物保存環境狀況,包括溫度、濕度、VOC等不同環境參數。如果環境狀況出現異常,管理者能夠快速地響應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確保文物保存環境的穩定性。
2.2 配備恒濕調控設備(圖3)
為維持展柜內部濕度穩定并控制污染物濃度,在其下部空間安裝凈化恒濕機,確保微環境安全穩定。凈化恒濕機具備可自動診斷和遠程診斷功能,通過“半導體制冷片冷凝原理”,快速將展柜空氣中的水汽冷凝成水,降低空氣濕度,達到除濕效果。凈化恒濕機可以將展柜內部濕度維持在一個科學、合理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濕度變化對文物的負面影響。
凈化恒濕機配備了高效的空氣過濾系統,對展柜內部空氣進行過濾,可有效除去氮氧化物、有機酸、灰塵、臭氧、二氧化硫、VOC等氣體污染物,將有毒有害氣體分解成無毒無害氣體,不會產生二次污染。通過凈化恒濕機凈化空氣,確保空氣質量穩定達標,防止有害氣體對文物造成損害。
2.3 增設離線環境檢測設備(圖4)
離線環境檢測設備是文物預防性保護不可或缺的工具。通過配備便攜式離線環境檢測設備,包括全數字紫外輻射照度計、VOC檢測儀、溫濕度檢測儀、甲醛檢測儀等,可實現對文物保存環境的全面檢測。設備采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小巧輕便,易于攜帶和操作,滿足不同地點環境檢測的需求。離線檢測設備和在線監測設備相互配合,共同確保文物的安全保存,為文物預防性保護提供更全面的技術保障。
2.4 配置精品文物展柜(圖5)
根據館內實際需求,將部分展柜更換為精品文物展柜。展柜采用雙層夾膠玻璃,強度比單層玻璃高得多,且不會發生自爆,更為安全。利用有機硅密封條和玻璃密封膠兩種材料提高展柜氣密性,能有效防止外界有害氣體的入侵。展柜結構設計更加合理,柜體下方預留出安裝凈化恒濕機的合理空間,通過配備凈化恒濕機,實現對微環境的精準控制。同時,展柜的開啟更加安全方便,采用一鍵升降、左右平移等多種開啟方式。
2.5 改善文物照明環境
光照是影響文物壽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展柜采用LED燈具,能有效過濾紅外光、紫外光等有害光源。LED燈具可調節亮度、角度、方向等,選用合適的色溫、亮度、顯色指數,均勻照明,營造氛圍,突出文物本身。展柜在保證文物安全及展示效果的前提下盡量隱藏燈具。館內使用的LED燈具,符合《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的要求。通過改善文物的照明環境,滿足了不同文物對光照的需求,為文物提供安全、穩定的照明環境。
2.6 采取被動調控措施
在采取主動調控措施的同時,結合文物保存環境調控需求,為文物配備一批被動調控材料,包括調濕劑、吸附劑、除氧劑等,此類被動調控材料主要用于展柜密封性良好的情況下,有效凈化微環境空氣中多種不良氣體,包括甲醛、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氧化氫等。通過主動、被動相結合的有效調控措施,全面改善文物展柜微環境空氣質量。
2.7 開展文物數字化建設
文物數字化建設為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提供了新路徑。通過高精度的三維掃描、高清拍攝等方式,對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信息采集,獲取文物的三維數據、紋理信息、幾何數據和點云數據等。同時,建立館內藏品管理系統和文物數字化檔案,為日后的查詢、研究、修復、復制、展示等提供科學、精確的數據信息,有效降低文物因人為接觸、搬運或環境暴露等造成的損傷風險。
2.8 升級安防系統
升級館內安防系統,包括視頻監控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周界防范系統、入侵報警系統、電子巡更系統等,全方位、多維度筑牢文物安全防線。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自動報警、遠程視頻監控等功能,提高監控設備的清晰度和覆蓋范圍,滿足對館內各區域的全方位監控需求,可24小時無死角實時監控文物安全狀況以及館內人流情況;加強門禁管理,確保只有授權人員才能進入館內;增加安檢設備的數量和種類,提高安檢效率和質量。嚴格落實文物安全日常巡查制度,確保文物安全萬無一失。
2.9 提升文物庫房環境質量
2.9.1 文物庫房(圖6)
通過對庫房墻體、地面的修繕加固、頂部防水層升級、門窗氣密性改造及照明系統標準化更新,顯著優化了文物保存環境,從而系統性提升了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綜合效能。更換后的庫房門具有防火、防盜、防水、防煙等多重防護功能。門體采用高強度防護材料制造,具備卓越的防破壞和防撬性能。同時,庫房門具有高度密封性,可有效防止有害氣體和濕氣的侵入。庫房不僅是保存文物的場所,更是防止文物受損的關鍵防線。
2.9.2 恒濕儲藏柜
針對庫房無專用恒濕儲藏設備的情況,配置具有“凈化-調濕”功能的文物專用恒濕儲藏柜,包括抽屜式恒濕儲藏柜和隔板式恒濕儲藏柜(圖7)。恒濕儲藏柜的核心在于其高科技的濕度監測與控制系統。采用先進的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儲藏柜內部的濕度水平。當濕度偏離設定值時,控制系統會自動啟動加濕器或除濕器進行調節,確保濕度維持在最佳范圍內,為文物提供一個始終如一的濕度保護屏障。
在控制濕度的同時,恒濕儲藏柜還充分考慮了保溫設計。選擇高效的絕熱材料,合理設置保溫層,減少儲藏柜內外溫差,防止文物受到外部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為文物提供最佳的溫濕度保存環境。
2.9.3 文物專用囊匣
通過科學、合理配置文物專用囊匣,為文物提供安全穩定的微環境,可大幅度降低非展出狀態下的損傷風險,有效延長文物壽命。根據文物大小、質地、形狀等,為文物定制專用囊匣。囊匣內襯無酸棉、海綿、絲綢等軟性材料,通過內部緩沖結構和穩定環境,為文物提供物理防護和微環境控制,避免運輸和存儲過程中的震動、碰撞、擠壓;良好的密封性能可有效隔離灰塵、紫外線、濕氣、有害氣體等環境因素,即使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囊匣內部的微環境變化也會很小,從而保護文物不受損害。同時,囊匣內置調濕劑、吸附劑,并定期進行更換,可有效調控濕度、吸附有害氣體等。實踐證明,文物囊匣在提升文物預防性保護效果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2.9.4 吊頂式恒濕調控設備
吊頂式恒濕調控設備集加濕、除濕于一體,真正實現了小型設備的多功能化,具有高效、節能、潔凈、安全、除濕效果明顯等特點。庫房配備吊頂式恒濕調控設備,通過精準控制環境濕度,確保濕度始終穩定在最佳范圍內。吊頂式恒濕調控設備采用R407C制冷劑,排水方式為自動連續排水;標配RS485/RJ45通信接口,結合文物環境監控系統平臺,可以靈活實現遠程監測與遠程調控的集中管理。
2.9.5 庫房環境新風設備
良好的通風是確保庫房空氣流通、有效排除各種污濁氣體、提高庫房空氣質量的有效途徑。庫房配備新風機,將經過過濾、凈化和熱交換后的室外新鮮空氣強制性送入庫房內,同時將室內有害氣體強制性排出到庫房外。通過24小時通風、換氣,以維持較高的空氣潔凈度和流通率,達到有效改善庫房空氣質量的目的。
2.10 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文物預防性保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綜合性、長期性、常態化的工作過程。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從保護意識、管理程序、規章制度、預警方案等入手,建立健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長效管理機制,開展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的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安排專職人員,負責文物保存環境的監測、評估、調控、管理,以及數據分析和匯報等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確保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3 總結
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積極開展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從源頭上對文物進行保護。主要從建立文物環境監控系統平臺、配置精品文物展柜、配備微環境調控設備、改善照明環境、開展文物數字化建設、升級安防系統、提升庫房環境質量等入手,形成了藏品保護、管理、協調、監測、分析、處理等一系列風險預控機制,使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精益求精,實現了館藏文物的精準保護,顯著改善了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為文物提供一個“穩定、潔凈”的安全保存環境,全面提升了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郭曉晨.孔子博物館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6):108-111.
[2]盧燕玲.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實踐與思考:以深圳博物館為例[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20(2):87-94.
[3]武艷飛.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淺析:以大連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4):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