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5年歷程中,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艱巨也是前所未有的。但中國不僅頂住了壓力、經受住了考驗,經濟社會發展還實現了大幅躍升。”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回顧‘十四五’這5年,遇到的困難問題比預計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預期的要好。我們都是親歷者、建設者、見證者。”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2025年預計能達到140萬億元左右,增量預計超35萬億元。
35萬億元是怎樣的概念?相當于再造一個長三角,相當于廣東、江蘇、山東三省經濟總量之和,甚至超過了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
經濟實現跨越式增長,民營經濟功不可沒。據介紹,5年間民營企業數量增至5800多萬戶,較“十三五”末增長超40%。“我們組建了民營經濟發展局,推動出臺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完善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和問題解決機制,核電項目民間資本參股比例最高的項目最高達20%,工業設備更新等領域支持民營資本的項目占比超八成,民營企業投資信心不斷增強。”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說。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所在。如今,中國的實體經濟根基越來越強,“十四五”以來每年制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此外,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強。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網、港口網、城市軌道交通網、輸配電網、寬帶網,也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風電裝機、光伏裝機、充電樁、快遞網點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托起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便利生活。
“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鄭柵潔說。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間,我們把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糧食生產實現“21連豐”,去年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在大食物觀的引領下,谷物、肉類、花生、蔬菜、茶葉、水果等產量位居世界首位。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氣總產量首次超過4億噸油當量、發電量達10萬億千瓦時,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有力保障14億多人的用能需求。同時,大國儲備體系加快構建,物資儲備更加充分,應對沖擊的底氣更足。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指出,特別要看到的是,這些新的進展和突破,是中國經濟在今年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情況下取得的,這表明中國經濟的抗壓能力和內生動力都在進一步增強。
“前4年我們的經濟增速平均在5.5%,可以說,我們國家這么大的體量和增量,在經受各種風險挑戰的沖擊下,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應該是前所未有的。”鄭柵潔表示,在這一增速支撐下,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穩定在30%左右,將持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十四五’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們是這么寫的,也是這么做的。”鄭柵潔的話擲地有聲。
據介紹,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升至2.68%,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
創新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我們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的創新制高點。從海陸空全方位來看,海上,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加上大型LNG運輸船全球領先,我們集齊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陸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天上,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無人采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等等。
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創新帶動產業不斷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很多領域加快從量變到質變、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轉變。
“事實證明,‘脫鉤斷鏈’、打壓遏制只會增強我們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只會加速我們自主創新的進度和突破。”鄭柵潔說。
五年來,我們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從點狀突破到系統集成加速推進,“硬核產品”層出不窮。據介紹,2024年“三新”經濟增加值超24萬億元,相當于北上廣三地 GDP總和;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中國占26個,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46萬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73.8%,占GDP比重達到10.4%,提高2.6個百分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進一步表示,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人才創新活力也在加速迸發。目前,我國具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我國人力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每年超過500萬。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至第11位,是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創新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底氣和不竭動力,更為全球發展帶來寶貴“新”意——中國式創新生態加速形成。中國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積極打造并深度融入開源生態,促進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雙向賦能”,形成了全球獨特的技術發展路徑和創新生態系統。比如,我們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進入千行百業、千家萬戶,行業深度垂直應用成為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從20世紀50年代的“一五”計劃到現在的“十四五”規劃,五年規劃記錄著新中國一路走來的艱辛與輝煌,一部五年規劃史,就是一部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史。
“五年一規劃,集中體現了‘中國之治’的成功之道。編制中長期發展規劃,不是中國特有的,但是長期堅持下來并取得巨大成功,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鄭柵潔說。
今年“十五五”規劃相關工作節點比以往開始得還要早,相較于“十四五”期間,即將到來的“十五五”有什么不同?
內外部大環境的變化是重點。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認為,從國際環境看,當前大國博弈明顯加劇、科技革命加速、全球經濟格局正在重構、全球治理面臨變革。從國內環境看,相比于“十四五”規劃時期,當下國內經濟面臨的穩增長壓力比5年前更復雜,一些中長期的困難和挑戰已經浮現,比如人口問題、外部的輸入性風險等。
但不管如何變化,規劃的編制工作仍需繼續。“下一個五年如何規劃”是當前重要問題。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要前瞻性把握國際形勢發展變化對我國的影響,因勢利導對經濟布局進行調整優化;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要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
鄭柵潔則用了“四個注重”來概括五年規劃的關鍵點,即注重發揮制度優勢、注重做到守正創新、注重凝聚社會合力、注重保持戰略定力。他表示,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多了一項內容,就是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會議點明,“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要“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董煜指出,“十五五”規劃要有針對性地作出安排,考慮階段性特點使得規劃與相應目標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