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相隔10年,中央再次聚焦城市工作的高規格會議。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意義重大,將為今后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研究員鮑家偉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
回顧歷史,1962 年、1963 年、1978 年中央曾先后召開3次城市工作會議。黨的十八大以來,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了城市工作方向,部署實施一系列重大戰略與工作。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有哪些亮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有哪些重點任務?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有關城市工作的一系列問題備受各界關注。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并賦予其豐富內涵,即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錨定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與之前的城市發展目標一脈相承,又是在城市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上一次理論和實踐的升華。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表示,“人民城市”這一理念是“人民至上”在城市建設中的集中體現。城市不僅僅是經濟活動的場所,也是人民群眾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發展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不僅是物質生活,還有文化生活、城市生態、社會治理等方面,追求的是“五位一體”的改善。因此“人民城市”是城市發展理念的巨大提升。
“此次會議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我覺得是一個新提法。”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王凱指出,此次明確提出現代化的人民城市,從目標層面來看,將現代化的要求與人民城市相結合是首次提出。
王凱進一步指出,此次會議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總目標,和以往提出的城市發展主要是宜居、韌性、智慧這3個目標相比,內涵更加豐富全面,更符合現代化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鮑家偉看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的新路子,最關鍵的還是要以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在這個目標之下可以通過建設韌性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美麗城市、創新城市等,去拓展更好的藍圖,讓新的發展理念能夠在城市落地生根。
城市建設離不開規劃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多規合一’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城市規劃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謝海霞表示,要強化規劃統籌引領,引導各地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差異化發展,健全規劃實施體檢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統籌優化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大力支持城市更新。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市發展成績斐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截至2024年底已達67.00%,城市數量增長至694個,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加速構建。
在業內人士看來,相隔10年再度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主要是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新特征。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

王凱認為,當城鎮化率突破60%,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必然發生深刻變化,從“拼速度、擴規模”轉向“提品質、強內涵”。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城市發展結構、發展環節、發展動力、發展布局和發展主題“五個統籌”的城市工作基本思路。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并鮮明提出了“五個轉變”,即轉變城市發展理念、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城市發展動力、轉變城市工作重心、轉變城市工作方法。從“五個統籌”到“五個轉變”,都是新時代做好城市工作的辯證法,體現了黨對城市發展規律性認識的深化。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生命體,‘五個轉變’將為新形勢下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指引,只有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才能不斷提升城市工作的科學性,贏得城市發展的優勢和未來。”鮑家偉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就城市發展而言,無論是推動緊湊、集約發展還是創新、綠色發展,其實都要求城市走內涵式發展之路,進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不僅是新發展理念在城市落地生根的具體體現,也是提升城市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徑。
從國際經驗和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城鎮化率30%—70%一般被認為是城鎮化快速發展區間。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7%,從普遍規律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后半段,城市建設從關注增量、追求規模擴張、做大城市體量,轉向關注存量、追求品質提升和功能結構優化,深層次邏輯是城市要轉變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以此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鮑家偉指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就是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市縣共同發展,推動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以“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四大標準定義“好房子”。5月1日,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范》正式實施。6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扎實有力推進“好房子”建設,并將“好房子”建設納入城市更新機制加強工作統籌,在規劃、土地、財政、金融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更是強調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加快老舊管線改造升級;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這極大地穩定了市場預期,購房者對“好房子”信心更足。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以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為特征的“好房子”建設將是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重要一環。
在北京,《平原多點地區“好房子”規劃管理相關技術要點(試行)》印發,通過底層架空、配建公共空間、增設風雨連廊等方式,補充公共服務功能,營造多樣化生活場景。
在甘肅,針對住房性能改善需求,明確住房宜居水平提升標準。發布《宜居住宅設計標準》,從住區生活環境、空間適用、安全耐久、綠色低碳、健康舒適、設備設施、建筑體系與集成構造、智慧管理與運維等方面,明確了高品質宜居住宅設計基本要求。
在安徽,推動合肥等地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照安全耐久、功能適用、健康舒適、靈活可變、綠色低碳等要求,系統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產業鏈,打造“好房子”樣板項目。
“我國城市發展逐漸進入到城市更新的重要發展時期。”陳文靜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今年以來,各地不斷加大房票安置力度,促進住房需求進入市場,部分城市取得了較好效果。未來隨著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的穩步推進,房票安置政策或將繼續完善,相關舉措在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中也有望發揮更大作用。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認為,美麗的目標也是城市高品質特征的重要體現。在城市美麗的目標中,美麗的房子也是一個重要維度。過去,一些城市在限價下房子總體質量不高、建筑外立面差,而后續就要持續做好美麗房子,真正助力美麗城市發展。
陳文靜表示,未來老房子、舊房子也將改造成“好房子”,增量住房建設、存量住房改造均以“好房子”為目標。各地在優化“好房子”標準、規范計容規則、鼓勵“好房子”建設、探索存量住房改造為“好房子”的路徑等方面存在諸多政策空間,預計未來在規劃、土地、財政、金融等方面將有更多支持性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