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群四十年如一日,在中國科技創新的浪潮中勇立潮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書寫著中國計算機軟件行業的輝煌篇章。
見字如面,源自中國傳統書信的問候語,表達的是文字背后的溫暖與力量。今天,面對紙上的幾頁文字,幾句簡單的文字交流,就能從繁冗中抓住重點,一語中的。這便是中關村科技軟件董事長、中關村科技企業家協會執行會長羅群先生給我的初次印象。
事實也正如此,當我第一次見到羅群的時候,那種跨越了時空限制的數字能量,撲面而來。這是一位集成熟與睿智于一體的先行者,也是一位信息化資源整合之道的開拓者,更是一位AI數字智能系統的引領者。他四十年如一日,在中國科技創新的浪潮中勇立潮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書寫著中國計算機軟件行業的輝煌篇章。他的創業歷程,激勵著無數科技創業者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奮勇前進。于是,我忍不住內心的好奇,探尋起了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點亮國產軟件的曙光
“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沖,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的宿州,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春秋時期,這里是古“宿國”的封地。秦漢時期,這里已是“舟車會聚,九州通衢之地”……如此交通樞紐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世代宿州人民勤勞智慧、創新進取、開放包容的美好品德。
1968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的羅群,從小聰明好學,尤其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1986年,羅群以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成了眾人眼里那個令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在中國科大這所“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高等學府里,羅群將自己的整個身心沉浸于計算機知識領域,不僅成為中國計算機專業的佼佼者,而且具備了拼搏進取、求實創新的科大精神。大學畢業后,羅群順利地進入當時中國計算機水平最先進的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深圳)工作,和一大批來自清華、北大、中國科大和上海交大等全國知名院校的優秀青年成了同事。正是“恰同學少年”的年代,可謂“風華正茂,意氣風發”,他們滿懷“科技報國”的責任感,迫切地想用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為此,羅群用了11年的時間,和他的科技團隊依次研發Windows系統支持下的中文輸入法、中文顯示系統和中文字庫,并成功地開發了國產打印機漢字輸出的驅動程序,從而打破了外國計算機軟件企業壟斷中國市場的格局。這種從產品測試工程師到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副總經理的職業經歷,不僅證明了羅群扎實的計算機專業技能,而且激發了他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創新的熱情。
打造全新一代的AI數字智能公司
20世紀末,美國微軟公司逐步加大對中國計算機軟件產業的投資與合作力度,致力于推動自身在中國的發展,壟斷中國市場。中國政府高瞻遠矚,要求微軟公司幫助中國建立中國自己的獨立軟件技術公司,微軟公司同意在中國北京和上海成立兩家中外合資公司,協助中國建立自主創新的國產大型計算機軟件公司。
2002年,羅群以最適合的人選,受邀加入中關村科技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開啟了“做中國自己的軟件”的歷程。成立之初,公司主攻具有國產自主知識產權的中關通用資源管理平臺等項目的開發。為此,公司投入了1億元人民幣,試圖與美國投入10億美元的類似平臺看齊,其難度可想而知。很快,公司就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和市場挑戰,企業經營也出現下滑趨勢。
2007年,身為產品業務總監的羅群,臨危受命,出任公司總經理。他果斷將公司從關注產品項目轉移到以客戶服務為核心,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建立資源整合和應用支撐兩大業務體系。這次成功的轉型,不但給公司帶來了活力,而且充分展現了羅群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對市場客戶的深刻理解。
2012年,公司實行股份改制,羅群從職業經理人轉身變成了公司股東,工作重心也從日常經營轉向戰略決策。在羅群的帶領下,公司發展迅速。
2016年12月,中關村科技軟件正式掛牌新三板,開啟了新的發展階段。在羅群的引領下,公司以“關鍵數據+核心平臺+創新應用”模式,向全新的數字公司邁進,通過持續的技術和應用創新,實現“信息資源整合之道”。
2020年,作為大數據智能領軍企業,公司進駐中關村壹號·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開始打造中國全新一代的AI數字智能公司。
2025年,中關村科技軟件,不但成為中國信息資源整合之道的開拓者,而且成為領先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產品及服務提供商。
談到公司的發展歷程,羅群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他解釋說,中關村科技軟件,按照技術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信息化整合(2005—2015年)、數字化轉型(2015—2025年)和智能化重構(2025—2035年)。在信息資源整合階段,公司的重點是軟件技術、軟件工程、項目代碼、軟件開發環境和質量工具,搭建面向軟件工程的代碼程序信息系統。在數字化轉型階段,公司的重點是數據資源化/要素化/資產化、數據治理、整合平臺、云服務、數字生態,構建新一代的基于大數據的數字平臺數字系統。在智能化重構階段,也就是今后十年的發展,公司的重點是業務域智能體、業務大模型、智能物聯,創建全新一代面向人工智能的智能服務\智能系統。其主要任務是CenAI(中關大模型智能產品和服務),即面向企業級客戶,提供從代碼級、方案級到產品級的CenAI系列大模型智能產品和服務,實現智能化重構。
圍繞公司當前的智能化重構,公司今后的主營業務是什么呢?羅群肯定地說,是AI+城市運維運營,即圍繞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基礎設施安全運維、產業園區高品質運營,提供“中關村方案”全景的方案。那么,什么是“中關村方案”全景的方案呢?就是圍繞重點行業和領域合作,為中國領先客戶提供全新一代的數字驅動、智能服務、融合創新的“中關村方案”,其目的是幫助客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創新應用、增強競爭力,實現更安全、更綠色、更高效率效益品質的高質量目標。比如,公司目前正在進行的中關村壹號產業園區的高品質運營等等。
如此充滿活力的中關村科技創新企業啊!我不禁感慨萬分,同時也對其充滿了神往。當我問及人工智能未來發展方向的時候,羅群稍作停頓,然后以前瞻性的語言說:“當然是以人為本了。因為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是為人類服務的,這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既然人工智能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它必然帶來生產關系的變化,而科技創新企業家就應該做好當下,服務客戶。”是啊,倘若離開了人,我們的科技創新談何發展?
在這次采訪中,羅群幾次提到了“新質生產力”這個名詞,我知道這個名詞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到的,并且,習近平總書記還給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他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多個重要場合作了深入論述。由此可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實際上,我們前面提到的AI智能化,就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在此,羅群仍然以中關村科技軟件發展歷程的三個階段為例,從馬克思經濟學原理的高度上闡述了生產力發展,企業服務的客戶發生了變化,由此引發的商業模式也要發生變化。他說變化的市場客戶,自然需要匹配新質生產力,而這所謂的新質生產力,就是技術,是AI智能化的問題……面對他的侃侃而談,暗自在想,中關村科技軟件之所以能在起起伏伏的技術革新中,依然屹立于中關村壹號這塊風水寶地,和作為科技創新企業家的羅群的眼光是分不開的。
助力中關村AI人工智能的明天
2007年,羅群擔任中關村科技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如今已經近20年了,這期間,作為中關村科技企業家的他,一直深耕于中關村科技創新一線,把握著時代發展的浪潮,關注中關村科技企業家們自身的成長,并為其科技創新提供最大可能的幫助。
當我問及從中國長城計算機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的青年骨干,到中關村科技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關村科技企業家協會執行會長的角色轉換中,他的思維方式、面臨的挑戰以及對后來者轉換身份過程中的建議的時候,他想了想,若有所思地說:“活在當下、實事求是。”活在當下,是活在當下環境中,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實事求是,是對所做之事客觀判斷后,孜孜不倦地追求。簡言之,實事求是,就是客觀看事情、客觀做事情。這也許才是一條科技創新企業健康發展的道路,也是一位科技創新企業家、中關村科技企業家協會執行會長最真切的感悟。之后,他又補充說:“中關村科技軟件,2025年6月30日剛剛完成新一屆全部‘80后’管理團隊的搭建,新團隊最大的特點是年輕化、一線化和業務化。構建‘80后’團隊,既是全面年輕化、有序傳承的必修課,更是著眼于更長期持續發展的需要、更艱巨艱苦挑戰的準備、更高質量發展的布局。新團隊將肩負更多責任和使命,引領企業大船行穩致遠。”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似在感慨,卻表明了羅群此刻的決心。致敬,羅群先生!致敬,中關村科技創新的每一位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