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在今年兩會期間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院校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和人才聚集高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連接點,必須搶抓歷史機遇,切實擔負起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時代重任。
一、更新思維理念,構建人才發展的良好生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一切變革首先從思想開始,只有思想“破冰”,才能推動問題“破解”引領工作“破局”。要尊重科學、探尋規律,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改造觀念中更新觀念,以新思維、新理念迎來人才建設內涵發展的新春天。貫徹全鏈路抓建理念。貫徹全鏈路抓建理念,是習主席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上作出的重要指示,體現了系統、全面、整體的人才發展觀,就是把干部工作的重心歸正到打基礎、固根本上來,突出把握成長全過程的連貫性和遞進性,從教育塑造、培養鍛煉、管理監督、考核評價、選拔任用、正向激勵等方面整體規劃路徑,接續跟蹤培養,用系統思維塑造人才工作格局,構建“引育用留\"全鏈條體系。特別是要把思想改造貫穿全程,讓教育者先受教育,從第一粒扣子到每一粒扣子都要扣緊、扣正、扣好,既精通專業知識又涵養德行,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大先生。強化匯聚一流英才的共識。建設“雙一流\"院校,必須有高層次人才作為支撐。要統籌規劃引進數量、專業方向和人才層次,突出高端人才和團隊的引進,利用人才特區試點重大機遇,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將政策扶持之特、資源加持之特轉化為內涵發展模式之特。特別是用好直接評定高職和市場化高端薪酬政策,從引進“雙一流\"博士向引進拔尖人才聚焦,從優秀個體向創新團隊升級,從立足國內向放眼海外拓展,實現引才從底線到高線的跨越。打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習主席指出,“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人才既要引得來,更要留得住。杭州“六小龍\"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其中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對人才的服務態度值得深思,人才爭奪戰早已超越簡單的政策補貼,升級為歸屬感的全方位構建。人才生態是持久的競爭力,豐富的物質條件固然重要,但人才看重的絕不僅僅是掛滿票子和房子的紅繡球,而是能夠施展平生所學的一席之地,用待遇留人的同時,更要用事業吸引人、鍛造人。通過為文職人員分配住房、實行學術年假制度等,營造尊重人才良好生態,提升人才的幸福感和融入感。
二、聚焦向戰為戰,樹立以戰領建的鮮明導向
習主席在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要抓住我國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機遇,創新戰斗力建設和運用模式,加快發展新質戰斗力”。軍隊院校因打仗而生、為打仗而建,必須為戰抓教、為戰育人,始終把能打仗打勝仗作為人才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為戰的標準。人才工作說到底是為戰爭培育人才儲備人才,必須向戰聚焦、為戰用力。要整體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形成牽引辦學的“新引擎”。大膽推進“課程 + T模式運用,壓茬推進傳統學科“軍事 + ”“智能 + 轉型,牢牢把握新興領域發展特點規律,推動新質生產力同新質戰斗力高效融合。緊盯專業布局和梯隊結構,聚焦新域新質學科,“訂單式\"預置、“點對點\"招錄,真正讓人才建設“準星\"對準勝戰“靶心”。強化教戰的能力。名師必曉于實戰。軍校教員不能只當傳播知識的\"教書匠”,更要做教戰研戰的\"武教頭”,準確把握現代戰爭特點規律,跟蹤了解武器裝備新概念新技術新發展,跟進掌握新域新質作戰力量運用,深研克敵制勝戰法訓法,努力成為知戰曉戰行家里手。廣泛吸納部隊最新研戰成果,緊貼戰訓實踐更新教學內容,以作戰指揮教材編寫和接裝部隊培訓為抓手,聚焦能力生成創新教法手段,加強實踐鍛煉提升教戰本領。鼓勵教員赴部隊實習代職、參加遠海實習訪問、參與部隊演習演訓、開展技術支援,促進教員熟悉部隊、熟悉裝備、熟悉戰訓,在提升知戰曉戰教戰能力方面持續走深走實。提升研戰的水平。戰爭是最好的老師,戰場是唯一的考場。馬偉明院士團隊之所以能夠領先超越,根本的原因就是緊貼戰爭實際,不斷搶占現代戰爭的制高點,每一項成果都能在部隊得到應用,并在很多方面實現了對強敵對手的彎道超車。只有堅持面向打仗急需、戰場急備、官兵急用搞科研,打通技術孵化研改、集成創新、先試先用的鏈路,才能讓研究成果真正服務于部隊新質戰斗力生成。
三、創新思路舉措,打造人才興校的體系格局
習主席強調,創新才能緊貼時代、引領時代。要贏得軍事競爭主動,最需要的是創新,根本出路也在創新。面向未來戰爭的“前端”,立于變革轉型的“潮頭”,既要把人才建設作為戰略工程持續用力,更要作為緊要任務加速推進,聚合有利資源,創新思路舉措,實現高質量發展。著眼前瞻布局。隨著無人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發展,未來抗強制強的體系對抗中,手段將更多、規模將更大、烈度將更甚,必須提前謀劃,結合本輪院校改革、學科專業調整,投子布勢、落子布局,下好新域新質“先手棋”。緊盯國家競爭的新興領域,跟上數字化建設發展趨勢,求新破局、出奇制勝。實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臺,突破常規,創新模式,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育,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實施體系抓建。未來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更多依賴跨域聯合、多域協同,單個系統難以支撐體系作戰。要按照“小核心 + 大外圍\"\"領軍人才 + 創新團隊\"的思路,大力實施“人才 + 工程\"\"指揮員 + 科學家\"的模式,依托重大項目,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形成“以才引才”的“虹吸效應”,逐步構建優勢互補、團結協作的科研創新人才群體。要突破守土守成的老舊觀念,大膽打破學科專業的壁壘,創建交叉融合的新團隊,構建學科聯合的新模式,培塑適應未來的新能力。激發人才活力。青年人才處于思維和智力創造的黃金期,是科技創新活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要助力青年教員成長成才,用信任、欣賞、發展的眼光看待人才。統籌推進“搶苗\"“選苗\"“育苗\"工作,大力實施托舉工程,完善優秀青年人才全鏈條培養機制,扶上馬再送一程,助力年輕人成功。注重人文關懷,關注婚戀家庭,搞好心理服務,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讓每名教員都能時刻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四、堅持黨管人才,強化人才建設的使命擔當
責任匯聚力量,擔當成就夢想。習主席把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作為根本保證予以強調,賦予了各級黨委領導人才建設的時代重任,必須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打贏人才建設的攻堅戰持久戰總體戰。下定決心打好攻堅戰。“一山放出一山攔”,困難面前方顯英雄本色,在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期和攻堅期,考驗的是領導干部的擔當和本色,需要在吃勁要緊的關頭迎難而上。人才特區試點任務充分給各級授權、賦能、壓責,提供了過河的“橋\"和“船”。要堅持立足自身實際和現實條件,用足用好政策,發揚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難中求成的精神,主動想事干事擔事,接最燙手的山芋、啃最硬的骨頭,在突破瓶頸難題中推動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樹立恒心打好持久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建設是一項經常性、基礎性、長期性工程,周期長、見效慢。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統籌安排各項工作,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任接著一任干,在馳而不息、鍥而不舍中打造人才競相涌現的生動局面。萬眾一心打好總體戰。人才建設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必須作為黨委工程和系統工程,壓緊壓實各級責任,形成黨委抓總、機關協同、院系配套、室隊落實的生動局面。黨委要加強頂層設計,搞好宏觀統籌,緊前督導落實,在打通堵點、疏通瘀點、破除難點中發揮好把關定向的作用。機關要把握政策導向、抓好工作統籌,做到縱向貫穿“一條線”橫向同下“一盤棋”,主管部門要牽起頭、負起責,業務部門要與主管部門主動聯系、經常協調。基層要把人才建設各項舉措與本單位實際結合起來,在落地落實上出真招見實效,調動各類人才創新創造積極性,努力讓人才建設跑出加速度。
【作者單位:海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