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至22日,華為開發者大會2025(HDC 2025)在東莞松山湖拉開帷幕。1.2萬名全球開發者從五湖四海奔赴這場科技之約。
6月的東莞松山湖,荔枝初紅,綠意盎然。20日至22日,華為開發者大會2025(HDC 2025)在此拉開帷幕。1.2萬名全球開發者從五湖四海奔赴這場科技之約,園區內隨處可見的鴻蒙終端交互演示、開發者們熱烈的技術探討,讓這場一年一度的科技盛會成為觀察國產科技動向的最佳窗口。從鴻蒙系統的全棧自研突破到盤古大模型的算力閉環,從單模塊創新到生態協同作戰,華為在AI時代交出的“系統工程”答卷,正重新定義國產智能科技的發展路徑。
鴻蒙十年磨一劍
從“備胎”到智能中樞的蛻變
回溯鴻蒙的誕生,始終繞不開“自主可控”四個字。2012年,當移動互聯網浪潮席卷全球,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設備加速普及,安卓與iOS雖占據主流市場,卻暴露出硬件適配局限、設備間數據壁壘森嚴、協同體驗割裂等問題。更關鍵的是,操作系統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神經中樞”,其技術自主權直接關系到信息安全與產業命脈。
若依賴外部系統,永遠只能在別人的賽道上追趕?;谶@樣的判斷,華為悄然啟動了自有操作系統“HarmonyOS”的研發計劃,目標直指構建跨設備、全場景的智能生態體系。這顆埋下的種子,在九年后迎來了首次綻放。
2019年8月9日,鴻蒙1.0系統在HDC上正式發布,首次應用于華為榮耀智慧屏。彼時的鴻蒙還只是分布式能力的雛形,卻已拉開了國產操作系統在智能終端領域探索的序幕。
2020年9月,鴻蒙2.0將應用范圍拓展至手機、車機、智能電視等多類設備,“全場景設備互聯”概念首次落地,不同終端間的協同操作開始變得順暢,生態框架初具規模。
2022年的鴻蒙3.0是一次關鍵躍升。超級終端功能重大升級,支持更多設備無縫接入,萬能卡片、隱私安全、信息無障礙等功能全面強化。用戶首次感受到“一拉即連”的跨設備協同快感,鴻蒙生態的用戶體驗邁上新臺階。2023年的鴻蒙4.0則將重心轉向智能互聯深化,多屏跨設備投屏技術突破,新增的AI交互功能讓系統更懂用戶意圖,越來越多智能設備開始融入鴻蒙生態。
2024年成為鴻蒙發展的里程碑之年。10月發布的HarmonyOS NEXT(鴻蒙5.0)宣告中國首個全棧自研操作系統誕生—它徹底脫離安卓依賴,流暢度大幅提升,標志著國產操作系統實現了從“跟隨”到“自主”的跨越。2025年3月,原生鴻蒙正式版推送,5.0.0.130版本新增“網絡鄰居”功能優化設備兼容性,5.0.3 Beta2版本針對旗艦機型進行性能調優,分層級體驗優化讓不同設備都能享受流暢服務。而5月鴻蒙PC的發布,更是填補了電腦端生態空白,讓鴻蒙的全場景布局畫上關鍵一筆。
從智慧屏到手機,從車機到電腦,從單一設備系統到跨終端智能中樞,鴻蒙用六年時間完成了角色的徹底轉變。正如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在HDC 2025主題演講中所說:“鴻蒙的成長,是中國科技從技術跟跑到生態領跑的縮影。”
HarmonyOS 6
以AI為核,重構人機交互新范式
“更易用、低時延、更開放”—這九個字是余承東對HarmonyOS 6 Beta版的精準概括。在本屆大會上,華為正式向開發者開放這一全新系統版本,其核心突破并非UI設計或硬件適配,而是操作系統層級的AI能力重構。
“智能體框架(Agent Framework)是HarmonyOS 6的靈魂?!比A為鴻蒙OS產品經理王博在技術分論壇上解釋道。這一框架為多模態交互、任務聯動、意圖識別提供了統一接口,讓系統具備了理解用戶需求、調度多設備資源的“思考能力”。當用戶說“幫我整理今天的會議筆記并同步到電腦”,系統能自動聯動AI筆記App完成內容梳理,再通過分布式能力推送到指定設備,整個過程無需用戶手動切換應用或傳輸文件。
設備協同體驗的升級尤為直觀?;诮鼒鐾ㄐ偶夹g優化的“碰一碰”功能,讓手機與電腦之間的文件傳輸告別了繁瑣操作—輕貼屏幕即可秒傳照片、文檔,傳輸速度較上一代提升3倍。目前小紅書、淘寶、京東、支付寶等50+應用已支持碰一碰分享,用戶在手機上瀏覽的商品、文章,碰一下電腦就能繼續查看。而WPS、新浪新聞、優酷等100+應用支持的“應用接續”功能,則實現了“在手機上追劇,電腦上接著看”的無縫體驗,任務狀態在設備間的切換耗時縮短至0.3秒。
系統級的意圖識別能力正在重塑用戶習慣。小藝助手不再局限于簡單指令響應,而是能理解復雜需求并調動多服務完成任務。例如用戶說“明天出差上海,幫我做好準備”,小藝會自動聯動日歷確認行程,調用天氣App提醒上海天氣,同步打開訂票軟件推薦返程車票,甚至聯動智能家居預設出差期間的家電開關時間。這種“一次指令,多步完成”的體驗,背后是鴻蒙6對用戶行為模式的深度學習與服務串聯能力。
生態建設仍是鴻蒙的重點攻堅方向。據官方數據,搭載HarmonyOS 5的華為終端已超40款,9000多個應用參與了70多個系統級創新體驗的聯合打造,3萬多鴻蒙應用和元服務正在加速開發更新。但華為在《鴻蒙開物—終端操作系統破曉之路》中明確提出:“10萬個應用是鴻蒙生態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成熟標志”,這也是2025年的核心目標。對此,華為終端云服務總裁張平安在大會上宣布:“將投入10億元開發者扶持基金,通過DevEco CodeGenie代碼工具、智能體開發平臺等降低開發門檻,與開發者共筑生態?!?/p>
從工具到伙伴,從功能到體驗,HarmonyOS 6正在讓操作系統從“被動執行指令”轉向“主動理解需求”,這種角色的轉變,正是AI時代操作系統的核心進化方向。
盤古大模型5.5
國產算力閉環下的“智慧大腦”
如果說鴻蒙是智能生態的“神經網絡”,那么盤古大模型就是驅動生態的“智慧大腦”。在HDC 2025上,華為發布的盤古大模型5.5成為最受關注的技術突破—7180億參數量不僅刷新了國產大模型的紀錄,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從訓練到部署的全棧國產化。
“參數規模只是基礎,真正的突破在于算力自主?!比A為云AI領域總裁賈永利強調。盤古大模型5.5完全基于華為昇騰芯片和CloudMatrix 384超節點訓練而成,未使用任何國外芯片,這意味著國產AI終于實現了“算法—算力—數據”的閉環。在國際技術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這種自主可控的算力體系,為國產AI的可持續發展筑起了安全屏障。
技術架構上的創新讓盤古5.5的性能實現躍升。它采用混合專家模型(MoE),內置256個“專家模塊”—當處理數學運算時,系統會自動調用擅長數理推理的專家模塊;面對自然語言處理任務,則激活語言理解模塊。這種“專人專崗”的算力分配模式,讓模型在復雜推理任務中的效率提升40%,同時能耗降低30%。在國際權威的MMLU評測中,盤古5.5的綜合得分進入全球前三,數學推理能力更是超越部分國際頂尖模型。
獨創的“快慢思考”機制大幅提升了模型的可靠性。簡單問題如“查詢天氣”,系統會啟動“快思考”模式,1秒內快速響應;面對“撰寫行業分析報告”等復雜任務,則切換至“慢思考”模式,通過多輪邏輯推演生成內容,同時交叉驗證信息準確性。這種類似人類思維的模式,讓盤古5.5的答案準確率提升25%,“AI幻覺”(生成錯誤信息)發生率降低60%。在開發者體驗區,有工程師現場演示用盤古5.5編寫復雜算法代碼,模型不僅能生成代碼,還能自動標注注釋、檢測漏洞,編程效率提升顯著。
多模態能力的落地讓技術價值加速釋放。盤古世界模型能從一張靜態路況圖生成動態駕駛視頻和激光雷達點云數據,為自動駕駛和機器人訓練構建高度逼真的數字仿真環境?!斑^去構建1公里復雜路況的仿真數據需要3天,現在用盤古大模型只需2小時?!睆V汽研究院智能駕駛負責人在合作案例分享中表示。通過2D視頻與3D點云的像素級映射技術,廣汽的自動駕駛系統在復雜場景下的測試效率提升10倍,研發周期大幅縮短。
從實驗室到產業一線,盤古大模型5.5的突破不僅是技術參數的提升,更是國產AI從“單點創新”到“體系能力”的跨越。正如賈永利所說:“我們不追求參數競賽,而是要構建可持續進化的AI能力體系。”
生態閉環
鴻蒙、盤古、昇騰的“系統工程”
當鴻蒙的智能互聯遇上盤古的智慧大腦,再加上昇騰芯片的算力支撐,華為在HDC 2025上展現的是一幅“1+1+1gt;3”的生態協同圖景。這種從單模塊推進到系統協同的轉變,標志著華為的科技戰略進入了“系統工程”新階段。
在這個閉環體系中,鴻蒙操作系統扮演著“連接者”的角色。它打破了設備間的物理壁壘,讓手機、電腦、車機、智能家居等終端形成有機整體,為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的交互提供統一接口。目前鴻蒙生態已接入超8億終端設備,這些設備產生的場景數據,又為盤古大模型的訓練提供了豐富“養料”,形成“數據—模型—應用”的正向循環。
盤古大模型則是生態的“理解者”。它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學習,理解用戶需求、解析物理世界規律,為鴻蒙系統提供智能決策能力。當用戶在鴻蒙終端上發出指令,盤古負責將自然語言轉化為機器可執行的任務邏輯,再由鴻蒙調度相應設備完成操作。這種“鴻蒙傳意,盤古解碼”的模式,讓智能體驗從“功能疊加”升級為“場景融合”。
昇騰芯片和CloudMatrix超節點集群是整個生態的“支撐者”。它們不僅為盤古大模型提供訓練算力,更通過算力虛擬化、分布式調度技術,讓鴻蒙終端能按需調用云端算力。用戶在手機上運行復雜AI應用時,本地終端負責輕量交互,云端昇騰算力承擔 heavy計算,這種“云邊端協同”模式既保證了體驗流暢度,又降低了終端硬件門檻。
這種閉環戰略正在顯現成效。在教育領域,基于鴻蒙的智慧學伴終端與盤古教育大模型結合,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在醫療場景,鴻蒙設備采集的健康數據經盤古醫療模型分析,可生成精準健康建議;在工業領域,鴻蒙工業終端與盤古工業大模型聯動,實現生產線的智能優化。截至目前,華為已與超過300家行業伙伴達成合作,落地500多個行業解決方案。
“我們不是在和誰比單一產品的參數,而是在構建一條可持續、有韌性的國產智能體系?!庇喑袞|在大會閉幕演講中強調。當國際科技競爭進入“體系對抗”時代,華為的生態閉環戰略,正是應對技術壁壘的破局之道—它讓鴻蒙、盤古、昇騰不再是孤立的技術點,而是相互支撐、協同進化的有機整體。
記者手記
三天的HDC 2025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思考遠未結束。從鴻蒙1.0到HarmonyOS 6,從盤古初版到大模型5.5,華為用九年時間證明:核心技術買不來、討不來,唯有腳踏實地自主創新,才能掌握發展主動權。
1.2萬名開發者的參與、3萬多個加速開發的應用、500多個落地的行業方案,這些數字背后,是國產智能生態從“華為獨奏”到“產業合唱”的轉變。正如一位參與大會的開發者所說:“華為搭建的不僅是技術平臺,更是讓中國科技企業共同成長的舞臺。”
面向未來,鴻蒙生態的“10萬應用目標”仍需攻堅,盤古大模型的多模態能力有待深化,算力體系的效率還有提升空間。但可以確定的是,當鴻蒙的連接力、盤古的理解力、昇騰的支撐力形成合力,中國智能科技必將在開放與創新中,筑就屬于自己的“護城河”。
松山湖的晚風輕拂,園區內的開發者們帶著新的技術藍圖踏上歸途。這場科技盛會的結束,恰是國產智能生態新征程的開始—在自主可控的道路上,華為與開發者們正攜手前行,書寫著屬于中國科技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