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全方位改變教育內容、教學模式、教育治理和教育形態。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創新不僅將成為撬動教育變革的一大支點,還將培育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教育新模式,為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近期,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加快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完善多模態語料庫,推動思政、科學教育、基礎學科等垂直領域專題大模型應用。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表示,在生態構建方面,教育部將營造“人工智能+教育”的創新應用場景。構建了多元參與的人工智能應用生態,促進“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發展,開發人工智能教育的專用大模型,建設語料聯盟和開源社區,組織廣大師生參與調優教育大模型。建立了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評價和科學決策制度。加強網絡安全保障,強化數據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倫理安全。
《意見》還提出,推動課程、教材、教學數字化變革。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建設“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建設一批高校智慧課程,開好中小學信息科技相關課程,鼓勵開設人工智能特色課程。同時,探索建設云端學校、智造空間、未來學習中心,建設“人工智能+X”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構建新型教學組織形態,促進學習方式變革。
教育大模型產品層出
國內教育大模型正密集涌現。根據多鯨教育研究院發布的《2024中國教育智能硬件行業發展趨勢報告》,中國教育智能硬件市場規模于2024年成功突破千億元,2020—2027年復合增長率預計達17.2%,顯示出該領域的巨大潛力。另據艾媒咨詢數據,2024年中國智能平板學習機市場規模達270.72億元,同比增長48.27%,預計2027年中國智能平板學習機市場規模將超500億元。
在近期披露的多家教育上市公司財報中,教育大模型產品的“身影”亦隨處可見。
豆神教育年報表示,2024年10月,公司發布了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教育垂類大模型應用“豆神AI”,包括私教問答、寫作參謀等多元模塊。視源股份年報指出,2024年10月,希沃教學大模型升級至2.0版本,該模型是基于超2200億token的教材、教案、課件等數據訓練的教育垂域自研大模型。
網易有道2025年一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披露,有道持續在學習服務領域推進AI技術的深化應用,基于“子曰”大模型推動產品智能化升級。
網易有道CEO周楓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公司在2023年初即啟動教育垂域大模型‘子曰’的自主研發,并實現技術成果的規模化落地與持續進化。2024年公司制定了‘AI+教育’戰略,并首次實現全年盈利。今年1月,發布了首個開源的教育推理模型‘子曰-o1’”。在周楓看來,大模型的創新不是短跑,而是一場至少持續5到10年的馬拉松。“未來,公司將持續聚焦教育垂類場景,推出更多創新AI產品與模型更新。”
“近兩年,我們見證了大模型在硬件、軟件、教學服務中的多方位突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所長曹培杰表示,“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正在改變著教育—將傳統的知識傳授變為個性化、互動化學習體驗,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頭部企業競逐細分賽道
在教育大模型背后,從智能應用到在線課程,從學習硬件到教育機器人……越來越多的教育類或者科技類企業押注“AI+教育”,并在細分賽道上展開新一輪競逐。
“基于技術的不斷升級,‘AI+教育’正在深入落地應用。我們正在構建‘技術創新—場景驗證—規模應用’的良性循環發展機制。”科大訊飛相關負責人介紹,科大訊飛智慧教育提供了覆蓋學校教學、教師發展、智慧考試、素質教育、自主學習等教育全場景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區域級因材施教、課后服務等綜合解決方案。
數據顯示,科大訊飛智慧教育產品已在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應用,深度服務5萬余所學校、1.3億師生。其中星火教師助手已覆蓋全國2000余所學校15萬余名教師。通過一線教師使用數據反饋,教學設計效率提升56.52%,資源檢索便捷度提升56.22%,課件制作效率提升64.18%,教師好評率達93%。周頻活躍用戶占比85%,累計教學模式創新3000余個。
除了智慧教育軟硬件產品以外,不少企業紛紛開發教育機器人。
北京瑞宏具身智能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近日與北京亦莊實驗小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機器人研發、課程開發及教育場景應用,并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平臺。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將人工智能、物聯網以及教育大模型技術深度融合,推動“教學—實踐—評價”全鏈條智能化升級。
東港股份近日也表示,小智1.0教育機器人已完成多項功能升級,包括智能互動模塊。
在業內看來,“AI+教育”的市場競爭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科技巨頭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資源優勢,在AI教育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方面占據領先地位;傳統教育企業依托豐富的教育內容和用戶基礎,積極轉型和布局AI教育領域;初創企業則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在細分市場中尋求突破。”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表示。
在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看來,技術路徑分化主要由企業基因決定。深耕內容的公司選擇大模型路線,因其能以較低邊際成本生成海量題庫與虛擬教師,快速覆蓋K12提分市場;硬件背景團隊押注教育機器人,瞄準職業實訓、特殊教育等實體交互場景。
助力教育打破地域限制
AI時代,公益機構在推動鄉村教育發展和閱讀育人方面仍能發揮積極作用。
2025年“六一”兒童節前夕,擔當者行動教育基金會聯合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國內首份《數字化發展對鄉村兒童閱讀的影響》調研報告。報告顯示,AI技術正加速滲透鄉村課堂—57.58%的教師愿用AI輔助備課。
調研還顯示,AI技術正成為鄉村教師備課與教學的新工具。46.65%的受訪教師表示他們會使用AI進行個性化閱讀推薦,38.19%的受訪教師表示他們會借助AI自動批改作文,34.48%的受訪教師表示他們會依賴AI生成練習題。
一位教齡19年的語文教師徐老師,最近就使用AI工具輔助他完成了一次效果不錯的教學設計,因為自己思考問題的角度難免有局限,AI工具可以協助打開思路,補充知識點,綜合起來就會呈現一個還不錯的結果。但目前他對工具的使用還不太熟練,偶爾使用一兩次。
在市場端,不少教育企業積極響應,通過捐贈設備、開發適合鄉村教育的AI課程等方式,助力鄉村AI教育發展。英特爾全球數字化能力建設項目中國區總監顏厲介紹稱,英特爾已構建包含5階段、60單元、246課時的課程資源庫,供各地按需選取,解決課時難以全覆蓋的問題,并探索與師范院校合作,將短期支教轉化為長期支援機制,開發適合鄉村地區教學的工具套件,讓 AI教育真正融入鄉村教學場景。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焦建利則給出多項建議。比如,政策傾斜,構建系統性支持框架。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強化頂層設計與資金投入,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尤其是高品質、參與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工作坊式的研修學習;推動課程標準化與分層實施。同時,加快加大校企合作,創新資源共享模式。地方政府要鼓勵教育信息化企業技術賦能與教育信息化資源下沉。
他還提到,要建立長效機制,組建跨區域的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實踐共同體的發展,建立動態評估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人工智能教育應用與創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