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廬陵人。他既是有為的朝廷重臣,又是方人敬仰的文壇巨匠、蜚聲朝野的史學家,可謂成就卓越。然而,表面光鮮亮麗的人生,實則留有諸多遺憾與傷痛。世人看歐陽修,大多只著眼于他取得的豐功偉績,鮮少走進其內心世界。筆者眼中的歐陽修,并非高高在上、清高冷峻的朝官,而是心思細膩、有血有肉的文壇領袖,他總將真實的內心情感灌注于創作之中,賦予文字以鮮活的生命力。要論最接近歐陽修心靈的那扇窗戶,非《醉翁亭記》一篇莫屬。它有著特殊的創作背景,即歐陽修被貶滁州的人生經歷。全篇即使處處充滿歡樂,也難掩作者內心深處的復雜情感。因此,讀《醉翁亭記》,不能只著眼于其中的樂趣,更要尋找通往歐陽修內心世界的通道,把握其精神內核。
一、縱情山水間,撫平貶斥之痛
初讀《醉翁亭記》,只粗俗地感覺全篇不過一“山水”而已。大概是歐陽修對那瑯琊山水愛得深沉,字里行間皆渲染自己置身山水的趣味,使人心曠神怡,悠然神往。開篇五字“環滁皆山也”,從遠處著筆,簡明扼要概括滁州地況。隨后,視野范圍縮小,描寫西南諸峰之風景,運用對比手法,凸顯出尤為“蔚然而深秀”的瑯琊山。跨越六七里山路后,有“釀泉”映現于兩座山峰之間,水聲潺潺,清冽甘甜,的確不失為釀酒之泉。過后,又回環行至山間,撥開云霧,終于抵達“醉翁亭”。真真是好一個所在!山水天地之間,鳥棲鹿鳴,人煙無跡,但留裊裊一亭,容納太守與百姓無限歡樂。歐陽修以縝密的邏輯,將遠景近景串聯起來,繪制出一幅完整的滁州山水圖。同時,又時刻不忘中心所在,一路點綴伏筆,最終揭示“醉翁亭”之所在。讀來給人以迷霧重重、終得重見天日的豁達曉暢之感,怎能不引發共鳴?
當然,山水之樂,自是不止 于有亭而已,關鍵在于亭中之 景,變幻莫測,攝人心魄。歐陽修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醉翁亭在一日之間、四時之間的光景。文中短短三句話,交織著多條時間線,看似凌亂無序,實則縱橫交錯,有條不紊。先是“山間早晚”,清晨,云霧散去,日出東山;晚間,云霧聚攏,巖穴昏暗。明暗之間,一日光景便盡數收于眼底。而后是“山間四季”,春日野花幽香,夏日樹木繁茂,秋日水落石出,冬日霜色潔白,四季之景各不相同,樂趣亦自然無窮無盡。此處描寫,既優美奇妙,又飽含哲理。時間流逝,歲月無常,雖有一條固定的自然規律,卻又因時因地不同,變幻莫測。想來,歐陽修置身于其中,親眼看見那山間的晨夕變化,必然會感慨大自然巧奪天工,同時又觸景生情,嘆息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不難發現,在《醉翁亭記》中,歐陽修雖以如椽之筆描繪天地山水,毫無保留地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字里行間又隱約顯現出欲言又止的頓挫和曲終人散的落寞,暗示他在宦海浮沉中的傷痛與悲楚?;叵氘斈?,歐陽修因上書為主張推行新政、革故鼎新的范仲淹等人申辯,被削朝職,貶放滁州。朝奏夕貶,歐陽修的內心自然充滿不甘與無奈。可他只能被動地接受判決,帶著滿腔失望前往滁州。為療愈心中傷痛,他將朝堂污穢拋諸腦后,縱情山水,暢享自然。而人間山水也并未辜負歐陽修的一片赤誠之心,以變幻莫測之景回饋前來游玩的眾人,使之盡興而歸。
二、暢飲醉翁亭,忘卻塵世之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歐陽修的內心獨白,坦然交代了“山水之樂”與“飲酒之樂”在自己心中的關系,發自肺腑,情真意切,使人不得不贊嘆他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文人雅趣。自古以來,“醉翁”是個頗具爭議的詞語,常裹挾毀譽參半的意味。那些自號“醉翁”之人,或超逸脫俗、放蕩不羈,或玩物喪志、自甘墮落。古之文人墨客多喜飲酒,助興創作,然真正成名于飲酒的人卻實為少數。歐陽修以“醉翁”自居,釀泉為酒,宴飲賓客,看似放浪形骸,實則暗藏深意。前文提及歐陽修因上奏勸諫遭貶斥,只能獨自面對仕途的迷茫和坎坷。此情此景下,盡管滁州山清水秀,亦不能全然消解歐陽修心中的失落。因此,相比于山水美景,能讓人“一醉解千愁”的酒便成了歐陽修療愈心病的解藥。如《醉翁亭記》中寫道:“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贝司渥x來似乎頗為矛盾,既自號“醉翁”,何以“飲少輒醉”?我想,歐陽修雖熱衷飲酒,卻“意不在酒”,他所追求的不是酩酊大醉后毫無意識的放縱,而是通過飲酒進入物我兩忘的醉酒之境,從而短暫忘卻塵世間的紛擾與憂愁??梢哉f,并非酒令人醉,是心令人醉。
觥籌交錯之間,幾杯清酒下肚,太守已然醉矣。在嘈雜散亂的身影之中,歐陽修頹然倚靠著欄桿,模糊的面容越發清晰。只見他散亂的白發被夕陽余暉染上了色彩,細小的皺紋不知不覺間爬上了眼角,神情已然不似當年那般意氣風發。從表面上看,歐陽修筆下自己的醉酒之態,充滿慵懶松散、不修邊幅的滄桑感,仿佛的確因貶謫之痛郁結于心,借酒消愁,無法自拔。實質上,這種酒醉后自在放松的狀態,恰恰展現了他面對政治失意的釋然。此時此刻的醉翁亭,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唇槍舌劍,只有清風流水,歡聲笑語。正因貶謫,他才能酣暢淋漓地飲酒,在山水間縱情高歌,體會常人的快樂。因此,與其說醉翁亭是歐陽修被貶之后無法掙脫的枷鎖,不如說是他隔絕塵世憂愁的避風港。歐陽修被貶之后看似放縱沉溺,實則節制超脫的狀態,恰恰是北宋文人一直以來追求的精神境界,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支撐他度過人生低谷,成為后來回歸朝廷的精神支柱。
三、同樂黎民畔,彰顯濟世之志
歐陽修遭遇貶斥后,面臨浮萍般的人生前景,并未走上自暴自棄的斷崖路。正如他在朝時主張變革的決心一般,歐陽修在滁州大地上寬簡政治,發展生產,創造出了一片安寧平和、民康物阜的樂土。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閑暇時與太守游山觀光、宴飲歡笑,感受山水人情之美。如此場景,仿佛回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令人無限向往。在《醉翁亭記》中,歐陽修以白描手法,細細勾勒自己與百姓宴游時的場景:赴宴者踏歌而來,絡繹不絕,山間小路歡聲笑語不斷,熱鬧非凡。泉聲悅耳,酒香撲鼻,交織混合在空氣中,令人沉醉。石桌上,早有人備下山肴野蔌、甜酒佳釀供人品嘗。在觥籌交錯的喧嘩聲中,還有投壺弈棋的雅趣,眾賓歡笑,太守亦頹然醉乎其間。如此一幅其樂融融的“太守與民宴游圖”,將百姓出游場景、山水盛宴與精神酬唱融匯于其中,散發出令人動容的和諧安寧氣息。
歐陽修自言:“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笨梢?,在他心中,山水好景、美酒佳肴,都比不上與民同樂的這份珍貴情誼。他雖頹然醉乎其間,卻有意留下一份清醒,將宴游之樂記于紙上,以此作為自己的樂趣。此時的歐陽修,早已忘卻了君臣上下之間的那套尊卑秩序,如同初升朝陽,覽盡人間美好。
“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歐陽修屬文記游,將自己落魄的境遇與濟民的歡樂結合起來,看似強顏歡笑,遮掩傷痛,實則是在與民同樂中完成了向曠達與灑脫的轉變。作為一個政治家,歐陽修自有其濟國救民的抱負與理想,雖遭遇挫折,卻并未沉溺其中。他發揮自己的才能,將滁州地帶治理得井井有條,贏得百姓擁護愛戴。由此看來,此番歷練雖言遭受貶謫,實則是在滁州成就新的自我。待到回歸之時,歐陽修再次面對朝堂之上的刀光劍影,大概也能置之一笑,坦然相待。因為他的眼界已不再局限于朝堂,而是心系家國與人民。
讀完歐陽修所撰《醉翁亭記》后,宛如飲酒一般。將其一飲而盡后,前調是釀泉水中清新怡人的自然氣息,中調是世事無常的苦澀與心酸,最后,一股香甜醇厚的回甘席卷身心,是釀酒之人與民同樂后幡然醒悟的豁達。當然,即使過目千萬遍,依舊比不上歐公親身經歷之感,我們只能透過文字參看揣摩。但可以確定的是,歐公的心始終與人民相系,山水之樂固然動人心弦,卻始終比不上與民同樂的淋漓酣暢。我想,這大概就是歐公畢生追求的心靈歸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