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5)16-0014-04
一、研讀課標與教材,找準教學方向
(一)依標而思,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點
對于高學段學生的習作,課程標準的要求為:高學段的習作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因此,筆者將課堂習作的目標定位為:初步運用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如動作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等,具體表現一個人的特點。
通過對小學階段寫人習作內容的分析,筆者明確了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于如何選擇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特點。因此,本次習作教學的重點就是教會學生篩選出最典型的事例。
(二)依材而研,學習人物描寫方法
確定了本次習作的教學目標后,教師就要從單元整體和單篇文本兩個角度進行面與點的教學。
首先,需掌握兩篇精讀課文采用的寫作方法。《兩莖燈草》中,為了更好地突出嚴監生吝嗇守財奴的形象,作者精心選擇了不起眼的燈草作為素材,讓人先笑后思,凸顯了人物鮮明的特點。《刷子李》一課是本單元教學的核心文本,是學生學習人物描寫方法的范例。第一,正面描寫一指導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方法。第二,側面描寫一從他人反應表現人物特點。文中“他人\"曹小三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了刷子李的技藝高超。第三,典型事例一“小白洞”,通過一波三折的行文結構增強文章的表現力。研學本課后,師生確定在寫作過程中巧妙運用“典型事例 + 他人反應”的描寫方式,可有力地呈現出人物的鮮明特征。
其次,參與習作練習。在“初試身手\"教學環節,學生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寫同伴、選擇典型事例寫家人。如《我的朋友容容》,學生以小伙伴容容為寫作對象,選擇了送報紙和寫信兩個事例,通過運用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體現容容的特點。又如,《小守門員和他的觀眾們》這篇習作例文,學生不僅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還發現對人物穿戴、服飾、其他附屬物品等的描寫同樣可以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由此拓寬了學生對外貌描寫的認知范圍。
二、根據學情,界定教學目標
(一)聚焦人物特點擬定題目
雖已是小學高年級的習作訓練,但學生在習作練習時仍普遍面臨“擬題難”的問題,常常出現“老師,應從什么角度擬定題目;我不知道寫什么題目\"等困惑。眾所周知,題目是習作的文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為切實解決學生的寫作難題,筆者將提升學生的擬題能力定為關鍵的教學自標,幫助學生突破擬題障礙,掌握擬題技巧。
(二)選擇典型事例具體表現人物特點
在習作中,學生雖然能夠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表現人物特點,但往往因選取的事例不夠鮮明、缺乏代表性,導致所寫人物特點不突出。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將學會篩選典型事例作為教學目標,重點培養學生塑造鮮明生動、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本次習作教學以鞏固學生正面描寫能力為基礎,重點掌握“通過他人反應等側面描寫突出人物特點”的寫作技巧,提升學生塑造立體人物的寫作能力。教材中《叔叔記憶力超群》通過:他讀了一本故事書,能把所有細節都記下來,他記住了我昨天說過的一句話,他竟然能記住我的生日,他能把只看過一眼的畫一點不差地畫下來,這四個事例讓學生初次了解了什么是“典型事例”與側面描寫,為習作事例的選擇做了鋪墊。
三、守基拓新,設計教學版塊
基于對教材的解讀與思考,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累積與生活經驗,筆者設計了三個教學版塊:擬定習作題目、選擇典型事例、建構行文框架。
(一)擬定習作題目
布魯斯曾說過,生活先于文學,就像干活得先有材料一樣。要想讓學生的習作具有真實情感,必須引導他們捕捉能觸動心靈的故事片段。導入新課后,師生共同回憶身邊的人和事,說出人物最突出的特點,并對焦貼切的詞語進行表達。學生普遍能夠說出媽媽喜歡做飯,爸爸愛喝酒,小李跑步特別快…這些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情。為了使作文出彩,更吸引讀者,筆者引導學生將“喜歡做飯”“愛喝酒”“善于跑步\"等生活話語轉換成“廚神\"“酒仙”“飛人\"等凝練用語。這些詞語,不僅能精準表達出人物的鮮明特點,還能引發他人繼續閱讀的欲望。
(二)選擇典型事例
寫人就是寫事,要想表現人物鮮明的特點,事例的選擇至關重要。根據學習目標,筆者設定了兩個學習活動:一,明白什么是典型事例。教材中《記憶力超群的叔叔》共提供了四個事例,學生判斷出來并不難,但是對于記憶力超群的人物,學生生活中并不常見,幾乎沒有接觸過。因此,教材編排的意圖是就是為了讓學生明白:能夠表示出人物鮮明特點的事例就是典型事例。二,典型事例的選擇。明晰了典型事例,筆者利用學習單讓學生初步列舉一些事例,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從中篩選出最典型的事例。
(三)建構行文框架
確定了典型事例,如何寫出“一波三折”的故事,筆者的解決方案是以“下水文”為例,建立標桿模型。
歌德曾言,“取材不在遠方,只需深入充實的生活。”為此,筆者特意選取班級籃球健將王同學作為“下水文”的寫作對象。在敘事結構上,筆者精心設計了跌巖起伏的敘述情節:安排他與實力強勁的主任展開對決,在三場回合賽中,王同學與主任竭盡全力,最終王同學以智取勝,巧妙地贏得了比賽。同時,又通過對圍觀師生心理、神態、語言的描寫,營造出扣人心弦的賽場氛圍。如此,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有機結合,實現了多角度塑造人物特點的教學目的。
四、結合學生習作,展開教學研討
(一)第一節習作課:求同存異
在擬定題目的環節,班級中26個學生只產生了《飛人王同學》《愛讀書的小亮》《酒鬼爸爸》三個新穎的題目,其余學生都集中在《愛臭美的媽媽》《嘮叨的奶奶》兩個題目上,而且《愛臭美的媽媽》寫作人數最多。因此,筆者決定對《愛臭美的媽媽》的習作框架進行指引,幫助學生探究習作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在片段描寫時,筆者發現學生都比較愛寫“愛臭美的媽媽”,但大都寫得平淡無奇。以其中一篇習作為例。該學生主要寫了媽媽化妝品多,化妝的程序繁瑣兩部分。一個片段是:媽媽一會拿起爽膚水,不停拍打,一會兒拿起水乳抹上第二層,一會兒拿起潤膚霜,又聽見“啪啪\"聲。
筆者指導:其實在寫媽媽化妝時,可以用上表示順序的詞語,不僅能表達得更清楚,而且更富層次感。在這樣的提示下,學生想到了順序連接詞“首先、其次、最后”,并在教師的提示下,增加了自己對媽媽化妝的感受:媽媽首先拿出爽膚水,輕輕地噴灑在臉上,用右手輕輕地拍打著。不一會兒,那些水寶寶跑進媽媽的皮膚內,媽媽的臉有了光澤。其次,媽媽拿起水乳,在額頭、臉蛋、下巴、鼻尖上,分別點上黃豆般大小的乳液,輕輕抹平、拍打,媽媽的臉部變得十分水嫩,還閃著光澤呢。最后,媽媽拿出潤膚霜,再次抹勻,再次響起“啪啪啪…\"有節奏的聲響。我再看媽媽的臉部,嫩得可以掐出水來,就像嬰兒的皮膚似的,吹彈可破。
為突破學生寫作雷同化的弊端,筆者引導學生繼續思考:除了化妝外,還有哪些行為能體現媽媽“愛美”的特質?能否選擇出一些“其他人沒有”的獨特事例來表現媽媽“愛美”?怎樣通過事例組合立體呈現媽媽的形象?于是,很多學生開始修改自己的作文,開啟了新的習作之旅。
(二)第二節習作課:異中求同
經過第一節的習作教學,學生在再次擬定習作題目時,出現了《戲迷姥爺》《蝸牛程同學》《飛人張同學》《大力士彭同學》等異彩紛呈的題目。學生大多是從正面描寫入手選擇習作事例,但側面描寫不足,難以表現人物鮮明的特點。以《大力士彭同學》為例,學生最先選擇了扔壘球的比賽現場。片段是這樣寫的:只見,他向后退出場地5米,飛快地助跑了十幾步,身體向后一仰,狠狠地一扔就把壘球扔了出去,竟然是22米,前幾名同學最遠的只扔了18米,換做是我,我也只能扔16米吧。只是寥寥數語,贏得了比賽,讓人覺得平淡無味。小組討論交流后,學生覺得要寫出他輕松贏得比賽時的樣子,可以通過隊友比賽時的吃力進行對比描寫。筆者立刻話鋒一轉:“除了寫比賽,還可以怎樣表現出大力士的特點呢?”利用問題,筆者再次把“球”拋給了學生,立刻就有學生說出:“還可以從外貌描寫入手。”“還可以舉例他昨天勞動課上,能夠輕松地提起水桶,而我們卻氣喘呼呼,滿臉通紅。‘
《戲迷姥爺》片段描寫是:一瞅60多歲的小老頭,一邊干活一邊聽著曲兒,嘴里還“咿咿呀呀\"地哼唱著,他臉上面色紅潤,眼睛有神。從早到晚,這手機里放的戲曲聲就沒斷過,做什么事都聽。筆者提出質疑,如何加入側面描寫來體現姥爺愛聽戲呢?最終,大家選用了“眾人散去以后,姥爺依舊沉迷于聽戲,且興致更濃了”的細節描寫,對比反襯出姥爺是個戲迷這一特點。
在寫作過程中,教師發現,大部分中高年級學生都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清晰地表達出來,只是缺少一些亮點。因此,這次習作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突出典型事例的選擇,提升習作精彩度。
(三)第三節習作課:構建框架
第三節習作課上,筆者決定將教學重點聚焦在題目擬定與典型事例的節點設計上。當學生們紛紛說出“廚神媽媽”“飛毛腿季同學\"等相關的生活素材時,筆者適時出示了擬定好的題目:“金話筒陳同學”“食肉大王馬同學”。很顯然,這種以人物特點為切入點的擬題方式,能快速打開學生的思維,使其聯想到“飛人季同學”“機靈鬼弟弟”等一系列表現人物鮮活特點的題目。
本節課上,《飛人李同學》的案例研討是課堂的轉折點。當王同學提出“賽跑小插曲”的寫作創意時,學生紛紛加入了討論,提出諸如“趄”“歪腳\"“被絆”“飛蟲干擾”等意外小事件,學生思路被打開,想象的各種場景如泉涌般噴薄而出。而孫同學提出的“對比式行文結構”,又將本次習作教學推向了高潮,比如對飛人李同學起跑落后時的心理狀態描寫,當他反超其他同學時的側面烘托(班內同學與教師的神情反應、呼喊聲)等等,這些專業的寫作技巧在生生互動中被逐漸掌握。
此外,孫同學創作的《酒仙爺爺》片段十分驚艷:爺爺仰在躺椅上,微風搖曳著躺椅,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爺爺端起一旁的小酒杯,先輕輕地酌了一小口,干燥的嘴唇瞬間被醇厚的酒香所濕潤。一股濃郁的香氣瞬間流通到他全身的每一個細胞中,爺爺的神情慢慢舒展下來,面龐慢慢紅潤,順勢將剩下的酒一口喝下,爺爺那心滿意足的樣子像是在喝天上的宮廷御酒。此時,爺爺微微張嘴,輕嘆道:“好酒呀,好酒呀,飯后一口酒,能活九十九。\"爺爺的眼晴慢慢閉上,身體完全酥軟在了躺椅上,打起了盹,真是一個活神仙呀!
文章中搖曳的躺椅“吱呀”作響,爺爺品酒時紅潤的面頰、滿足的神情,以及最后那句“飯后一口酒,能活九十九\"的感嘆,將人物刻畫得躍然紙上,仿佛我們都身臨其境般地看見了酒仙爺爺的生活狀態。由此,筆者不禁感慨:學生興趣一旦被激發,思路被打開,就會生成創生性知識,實現“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這一教學目標也印證了“真正的教育是喚醒生命的內在活力\"這句教育箴言。
通過寫作例文的引領、學生之間思維的交流碰撞、創意作文的最終生成三個階段的教學,師生共同見證了“同課同構”的魅力,實現了“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將往日的單項式灌輸轉變為多維對話,實現了學生與例文的對話、與教師的對話、與同伴的對話,以及與自我的對話,且在此期間,學生的寫作思路被打開,不僅掌握了寫作技巧,而且激發了寫作的潛能。這種從學生個體出發,經由集體研討交流,同伴合作,再次回歸個體的學習方式,實現了“以學習為中心”的自的,真正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達成了寫作課堂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