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25)16-0051-05
隨著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推進,小學英語教學正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轉向以能力發(fā)展為核心。對話作為語言交際的基本形式,既是小學英語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與交際素養(yǎng)的關鍵載體。然而,當前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仍存在重語言形式輕語用功能、重機械操練輕意義建構、重單句訓練輕語篇整合等問題,導致學生難以在真實情境中靈活運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語篇分析作為一種語言學研究方法,該理論強調從整體性、情境性與互動性出發(fā),解析語言形式與功能意義的關聯(lián),揭示語篇背后的社會文化內涵與認知邏輯。將語篇分析引入小學英語對話教學,有助于教師深度解讀對話文本,設計基于語篇整體意義的教學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從表層語言學習向深層語用能力發(fā)展轉變。基于此,本研究以語篇分析理論為指導,結合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實踐,探索對話語篇的深度解析路徑與教學轉化策略,旨在構建以語篇為依托、以交際為導向、以素養(yǎng)為目標的對話教學模式,為提升小學英語對話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jù)與實踐參考。
一、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的學習問題
當前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其一,知識學習碎片化。教師往往將對話文本拆解為孤立的詞匯、句型進行講解,忽視對話語篇的整體性與連貫性,導致學生僅能機械記憶語言形式,而難以理解其在具體語境中的交際功能。其二,情境體驗淺表化。教學中對對話情境的創(chuàng)設多流于形式,缺乏真實性與互動性,學生無法深人感知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背景,導致語言學習與真實交際脫節(jié)。其三,思維參與低階化。教學活動多以重復、模仿為主,未能充分挖掘對話語篇的認知價值,學生僅僅停留在淺層記憶與簡單復述層面,高階思維能力如分析、評價與創(chuàng)造等能力均未能得到有效發(fā)展。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師對對話語篇的解讀缺乏系統(tǒng)性,未能從語篇的交際性、互動性與情境性出發(fā)設計教學。具體表現(xiàn)為:教學目標偏重語言知識的識記,忽視對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文本,缺乏對語篇深層意義的挖掘;教學方式以單向灌輸為主,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限制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還制約了其思維品質與文化意識的提升。同時,教學評價方式單一化,評價多聚焦于語言形式的準確性,忽視了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交際表現(xiàn)與思維過程,導致學生缺乏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動力與能力。
二、對話語篇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對話語篇的概念、構成要素及特點
對話語篇,作為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是人們在特定情境下,為實現(xiàn)特定交際目的而進行的言語互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對話語篇通常指教材中的對話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模仿交際的重要資源。對話語篇的構成要素包括話輪結構、話語策略、語境信息及社會文化背景。話輪結構體現(xiàn)對話的互動性,通過話輪轉換實現(xiàn)意義協(xié)商;話語策略反映參與者的交際意圖與認知邏輯,如提問、回應、修正等;語境信息包括時間、地點、參與者關系等,為對話提供情境支持;社會文化背景則影響語言選擇與交際規(guī)范,是理解對話深層意義的關鍵。
對話語篇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其交際性、互動性和情境性上。交際性是指對話是語言交際的基本形式,其核心在于意義的傳遞與協(xié)商,而非單純的語言形式呈現(xiàn)。互動性則強調對話通過話輪交替實現(xiàn)參與者之間的動態(tài)互動,體現(xiàn)語言的協(xié)同建構功能。情境性則指對話總是發(fā)生在特定情境中,其意義理解依賴于對語境的準確把握。
(二)對話語篇分析對教學設計的整體性作用
對話語篇分析為小學英語對話教學設計提供了系統(tǒng)性框架與方法論支持。一方面,對話語篇分析有助于教師深度解讀對話文本。通過分析話輪結構、話語策略及語境信息,教師能夠準確把握對話的交際意圖、認知邏輯與文化內涵,為教學目標設定與內容選擇提供依據(jù)。同時,語篇分析強調語言形式、功能意義與社會文化價值的整合,有助于教師設計融語言知識、語用能力與文化意識于一體的教學活動,避免知識碎片化與情境割裂化。另一方面,對話語篇分析為教學評價提供了多維視角。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多聚焦于語言形式的準確性,而語篇分析則強調對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進行意義協(xié)商,同時考察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通過設計基于語篇的評價任務,教師能夠全面評估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與文化意識,實現(xiàn)評價與教學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
三、基于對話語篇分析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設計
(一)基于語篇分析深度解讀對話文本
對話文本的深度解讀是教學設計的基礎。教師需從語篇的整體性、互動性與情境性出發(fā),解析對話的話輪結構、話語策略及語境信息,揭示其交際意圖與認知邏輯。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3“Askingtheway\"為例,本單元對話語篇圍繞“問路與指路\"這一主題展開,對話者涉及同齡朋友間的日常交流(YangLing與SuHai)及陌生人間的公共交際(YangLing與警察),交際內容聚焦空間方位描述與路線指引。通過分析語境可知,對話圍繞空間方位的描述展開,內容涵蓋交通方式(takethemetro)、方位動詞短語(get on/off,go along,turn right)及地點參照物(bookshop,traffic lights)等核心語言要素,內容貼合學生生活經(jīng)驗,主題指向“解決實際問題”與“社會交往能力培養(yǎng)”。
該對話語篇的育人價值體現(xiàn)在三方面: ① 語言層面,通過問路句式(如“HowdoⅠgetto.?\")、方位介詞(next to,onyourright)及路線指令(goalong,turnright)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 思維層面,引導學生理解空間邏輯關系(如從ParkStation到CityLibraryStation的移動路徑),發(fā)展空間思維能力; ③ 文化與社會意識層面,滲透禮貌交際原則(如“Excuseme”“Thank you\"),強調公共場合求助與助人的社會規(guī)范,傳遞友善互助的價值導向。
對話的語篇結構采用“問題一解答一確認”的話輪模式,通過提問、指令、確認的三步結構實現(xiàn)意義連貫(如YangLing提問路線, Su Hai分步說明,YangLing回應確認)。語言特征方面,問路對話多使用祈使句(Goalong.../Turnright...)和方位短語(onthestreet,nextto),句式簡潔且指令清晰;同時,借助銜接詞(then)實現(xiàn)話輪連貫。非語言交際策略隱含于語境中,如YangLing迷路時的困惑狀態(tài)及警察的肢體指引(手勢指向道路)。文體特征上,對話兼具生活化與功能性,語言符合真實交際需求,可作為學生模擬真實情境的范例。
(二)基于語篇分析進行對話教學實踐
在整體性解讀對話語篇后,教師可以開始進行對話教學實踐。這一步驟包括確定教學目標、設計對話教學活動以及設計對話教學評價活動。
1.確定教學目標
基于對話語篇的整體性解讀,教學目標應涵蓋語言知識、語用能力與文化意識三個維度,結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核心素養(yǎng)要求,本單元對話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2.設計對話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的設計需以語篇分析為基礎,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點,體現(xiàn)“風格感知一內涵建構一遷移創(chuàng)新”的階梯式學習路徑。
(1)基于對話語篇,把握對話文本風格
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對話中的語言風格,如正式與非正式、幽默與嚴肅等,并鼓勵其模仿和運用這些風格進行對話練習。通過感知對話的話輪結構、話語策略及語境信息,學生能夠初步理解對話的交際意圖與語言風格。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3“Askingtheway\"為例,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活動1:情境聽力與話輪重構
任務:播放兩段對話錄音,學生填寫信息表格(如圖1),聚焦關鍵信息提取:
延伸: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對話,標注問路句型與方位短語,總結\"問路三要素\"(起點、路徑、終點)。
活動2:語境化語言操練任務:利用“替換一拓展\"法強化語言結構:
句型替換:教師提供不同地點(如school,supermarket),學生替換劃線部分造句:“HowdoIgetto_?Youcanat_andat_Then,walk to_
路徑擴展:在SuHai的指引中插入新步驟(如\"Pass thepost office\"),學生調整語言順序并復述。
(2)深入對話語篇,挖掘對話內涵特質
對話中的內涵特質往往體現(xiàn)在對話的主題、情感色彩、文化背景等方面。教師應深入挖掘這些內涵特質,并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理解和體驗。通過分析對話的認知邏輯與社會文化背景,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對話的深層意義與文化價值。具體教學活動如下:
活動1:對比分析與策略探究
任務:對比兩段對話的差異,以問題鏈驅動: ① 為什么Su Hai的指引省略了“Excuseme”,而警察對話中有禮貌用語? ② 警察的指引比SuHai多了哪些細節(jié)(如交通信號燈)?這些細節(jié)對問路者有何幫助? ③ 如果YangLing在MoonStreet仍然迷路,她可以如何調整提問的方式?
產(chǎn)出:學生總結出“有效指引\"的標準(如地標明確、步驟清晰、用語禮貌),并制定“問路指南”。
活動2:地圖繪制與邏輯驗證
任務:根據(jù)對話內容繪制City LibraryStation 周邊地圖,標注 Sun Street,Moon Street,交通燈及書店位置。
步驟:小組根據(jù)警察的指引(“Go along SunStreet ′ Turn right $$ Moon Street $$ Bookshopontheright\")繪制路線;分析YangLing迷路的原因(從 City Library Station到 Sun Street 的出口方向偏差);提出改進建議(如SuHai應補充“Exit 3 of City Library Station leads to MoonStreet\")。
延伸:結合地圖模擬北斗導航對話,使用“Next,youshould...\"句式連貫描述路徑。
(3)超越對話語篇,提升情境交際能力
對話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情境交際能力。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超越對話語篇本身,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或擬真的交際情境,學生能夠將所學語言知識遷移至實際生活中,實現(xiàn)從語言學習向語言運用的轉變。具體教學活動如下:
活動1:多模態(tài)情境創(chuàng)編
任務:設計“校園開放日問路服務\"項目,分三階段實施: ① 信息收集:調查學校周邊地標(如library,gym,cafeteria),整理中英文對照名稱; ② 角色分工:學生分組扮演“新生家長\"“志愿者”“保安”,設計不同身份的對話腳本; ③ 實景演練:在教室布置“校園微縮模型”,使用道具(如方向指示牌)開展沉浸式問路體驗。
語言支持:提供拓展句型(如“Could youpleaserepeatthat?\"\"Isthereashortcut?\"),豐富表達層次。
活動2:社會性議題探究
任務:圍繞“如何幫助外國人問路”展開項目式學習: ① 文化對比:比較中西方問路習慣差異(如中國偏好“東南西北”,西方常用\"left/right\"); ② 問題解決:分析外國人在本地可能遇到的問路障礙(如街道名發(fā)音困難),設計雙語指引卡; ③ 公益實踐:在學校英語角設立“HelpDesk”,為外教或訪客提供實際問路幫助。
3.設計對話教學評價活動
教學評價是對話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語篇分析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而復雜的過程,在設計評價活動時,教師應注重評價的多元性和全面性,涵蓋語言準確性(句型、詞匯)交際適切性(禮貌、清晰度)與思維邏輯性(步驟合理性)。過程性評價可采用“課堂觀察 + 學習檔案 + 項目成果”相結合的方式,記錄學生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的成長軌跡;同時,引入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具體評價工具與實施如下:
工具1:三維度評價量,如下。
來訪的英國學生設計從校門口到體育館的路線指引(含至少3個地標),并錄制2分鐘的英文講解視頻。\"評分標準如下: ① 語言維度( 40% ):句型豐富度、詞匯準確性、語音語調; ② 思維維度( 30% ):路徑合理性、地標參照有效性; ③ 文化維度( 30% ):禮貌用語、肢體語言配合度。
四、結語
基于語篇分析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實踐,為破解傳統(tǒng)教學中知識碎片化、情境割裂化及思維淺表化問題提供了有效路徑。以譯林版五年級下冊Unit3“Askingtheway”為例,通過深度解讀對話文本的話輪結構、話語策略及語境信息,教師能夠設計融語言知識、語用能力與文化意識于一體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從表層語言學習向深層交際能力發(fā)展的轉變。未來,隨著語篇分析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其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和深人,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李海霞,湯焱吳.從情景到情境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設計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5,(02):43~46.
[2]楊芳.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0,43(10):41~46.
[3]丁新琴.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0,43(01):53~58.
[4]謝夢嬌.對話教學視角下小學英語教師課堂用語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5]許麗晶.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的話題設計探析J].英語廣場,2019,(07):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