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改變重詞匯、語法淺層知識掌握而忽略深層理解的狀況,引領學生分析、批判、評價、創造,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拓展學生的語言思維。教師應培養學生深層閱讀能力,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教師要精選契合學生閱讀水平、激發閱讀興趣的語言材料,這樣既有挑戰性,避免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也要具有趣味性,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熱情。教師要借助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領域,為學生推薦歷史、文學、科技等感興趣的內容,這樣既符合課標要求,也能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促進他們對學習內容的深層次理解。
泛讀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語篇脈絡,從而促進他們對主題、結構的把握。教師引導學生聚焦標題以及段落首句、尾句等關鍵句段,把握語篇主題及主要論點。學生整體了解語篇,聚焦于語篇的邏輯結構與段落安排,并不追求細枝末節。教師可以提出指向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把握語篇的框架結構。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細致解構,以實現批判性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深層閱讀能力。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他們分析段落中隱含了作者的哪些觀點?作者寫作的意圖是什么?精讀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質疑與反思,讓閱讀不再囿于表面意義。學生通過對比分析語篇,能從不同角度分析,發現文章的矛盾點、對立點,深入理解語篇內容,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能力。教師鼓勵學生在讀后開展批判性寫作,分析作者觀點、段落結構、修辭手法,表達自己對語篇的獨到理解,引發他們對語篇的深度思考。
閱讀是學生自我構建的過程,通過對語篇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的理解,形成知識遷移運用的能力。教師要立足語篇內容,提出循序漸進的問題鏈,以促進學生對創作思路、核心內涵的理解。教師可以立足語篇的表層信息,提出有關詞匯、句式方面的基礎問題,引領學生探索事件順序、人物關系。教師也可以針對語篇的因果關系、矛盾沖突提問,以引發學生的創新思考,讓他們融入跨文化角度解讀與建構,從而激發學生的深層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創造性表達,實現對語篇內容的遷移與運用。
總而言之,高中英語閱讀是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教師要為學生選擇合適讀物、傳授恰當的方法、提出促思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語篇,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