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存在諸多隱患,為此,父母需要學做思維教練,筑牢三重防線,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最近,8歲的兒子遇到任何問題,都會先問問DeepSeek。我問他:“DeepSeek給的答案就一定是正確的嗎?”他肯定地說:“那當然!”最近,他按照DeepSeek給出的攻略帶我去坐公交車,結果到了地點才發現,那條公交線路已經被取消了。這時,兒子才意識到,AI的答案并不完全可靠。
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長期使用AI可能會阻礙孩子的思維發育,AI正在改變大腦的思維模式。
過度依賴AI會使表層學習替代深度思考。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當兒童直接用AI獲取答案時,負責邏輯推理的大腦前額葉皮層活躍度下降,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則被過度激活。這種學習方式會弱化兒童的分析、綜合、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
過度依賴AI會使認知帶寬被技術壓縮。當兒童頻繁依賴AI提供的答案時,其思維靈活度將會大大受限。AI提供的最優解像無形枷鎖,限制了兒童主動去探索其他可能性。
過度依賴AI會使元認知能力發展受阻。“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元認知能力是思維進化的關鍵,而AI代勞使兒童失去了“試錯—反思—修正”的過程。就像總用導航的人記不住路線,總依賴AI提供答案的孩子也難以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
這就要求父母學做思維教練,最大程度地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從鼓勵孩子質疑AI的答案開始,培養批判性思維。當孩子尋求AI的幫助時,父母可以充當挑刺者。比如,當孩子與AI討論有關友誼的作文時,可以問孩子:“AI把友誼定義成互相幫助,如果是你,會加上允許爭吵嗎?”引導孩子質疑AI給出的答案,并大膽說出相左的想法。
在不同應用場景中設計人機協作任務,平衡虛擬與現實。父母可以用三步提問法引導孩子思考:先獨立嘗試,再用AI輔助,后假設條件變化重新考慮答案的可行性。比如在利用AI解方程時,鼓勵孩子思考:“如果未知數不在分母而在根號里,AI的解法還適用嗎?”同時,在不同的運用場景中,創造跨媒介實踐任務,融合數字創作與實體表達,強化孩子的多維思維能力。
通過日常對話訓練思維拆解力。針對AI給出的事實性結論,可以問問孩子:“這個結論是怎么得出的?如果給AI換個問題,答案會變嗎?”從“結論追問”轉向“問題鏈挖掘”。與孩子共同建立問題筆記本,每頁分三欄:原問題、AI給出的答案和我的追問,定期邀請全家圍繞某一個問題進行討論。
通過建立批判性思維、人機協作能力和思維拆解力這三重防線,父母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在AI時代真正把握自己的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