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9-0107-03
“問題引領”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引導學生將探究視角向深度與廣度延伸,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語文課標》)分三個層面設置了學習任務群,分別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拓展型學習任務群”120。因教學年級、目標、內容不同,三個任務群設置的側重點也不同,彼此間既相輔相成又遞進發展。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基礎型、發展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特點,以及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自學能力的實際,教師可依據學習任務群設置不同的問題類型,從而達到落實語言基礎、提高閱讀與表達能力、實現跨學科多向度積累的目的。
《少年閏土》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單元導讀要求“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已的情感”,凝練為“雙線”詮釋,即“知識線”與“情感線”。鑒于該課是本單元的精讀課文,教師將第2課時教學重點定為“抓住關鍵句,借助資料,體會閏土的內心世界”,將教學難點定為“仿照第1自然段,描寫一張照片呈現的瞬間”,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引導學生借鑒課文寫法,掌握寫作技巧。筆者將第2課時設計為“復習舊知”“感悟形象”“隨文練筆”“總結升華”
“拓展延伸”五個環節,根據教學重難點確定各環節所用時間,同時設計復習類、元認知類、總結類三種問題類型,從而達成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目標。
一、復習類問題
設計復習類問題旨在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重新審視和思考,幫助學生回顧和鞏固已學過的知識或技能,以加深記憶和理解。一般而言,如果某篇課文被安排為兩個課時,教學第2課時伊始,教師就要對第1課時的內容進行少而精的知識復習或回顧。而復習類問題常常成為教師習慣性使用的一種手段。在課堂導入環節通過復習類問題引領,能夠迅速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使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教學目標的達成水到渠成。就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而言,設計復習類問題一般指向閱讀路徑,從課文脈絡回顧、主要內容(情節)梳理、重點人物性格(人物形象)與典型事例分析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思路,為開展品讀悟情做好鋪墊。
例如,在《少年閏土》第2課時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設計“請同學們回憶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的問題,引導學生回顧舊知,篩選初讀課文的記憶,凝練關鍵事件的小標題,再串講成句,對主要內容娓娓道來,為從知識概括過渡到拓展延伸打下基礎。同時,通過問題“閏土給‘我’講了幾件新鮮事?請你按照課文敘述順序,依次寫出這些事件,并為每件事取一個小標題”,促使學生厘清課文脈絡,為接下來的課文品析、延伸性學習做鋪墊。教師所設計的這些復習類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從聚合思維的表達順利過渡到發散思維的訓練。
對人物性格特點的品析需要一定的具體事例作支撐。因此,針對主要內容設計復習類問題能讓“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實現靶向發力,并通過讀寫結合提升學習效率,由總至分,有的放矢。在設計復習類問題時,教師可先選擇少年閏土的照片作為開課素材,引題后讓學生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可參考希沃課件頁面的小標題“給我講新鮮事的閏土”“初次相識時的閏土”“月下看瓜刺獵的閏王”“懷念之情”“回憶的方式”“短暫而又真摯”,選擇合適的小標題進行填空,完成對主要內容的回顧(見圖1)。接著,通過提煉關鍵詞梳理課文情節,然后板書課文脈:記憶一相識一相處一分離。在這一復習類問題的引領下,教師及時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能迅速將學習目標定位于文本的段落或內容,杜絕了學與讀“兩張皮”的弊端。

設計復習類問題時要注意用范例引路。在“合作探究,感悟形象”環節,為實現通過復習類問題“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的目標,教師先讓學生從第4自然段中勾畫體現閏土特別之處的句子,總結出其外貌與城市孩子的不同:紫色的圓臉、頭戴小氈帽、頸戴銀項圈,一位健康可愛質樸的鄉村少年形象躍然紙上。教師通過提煉“外貌描寫”這一向度,引導學生回憶并總結描寫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等。接著,讓學生8人一組,各組選擇不同向度的描寫方法,從“月下看瓜刺查的閏土”“給我講新鮮事的閏土\"這兩大段中用勾畫重點詞句的方法,分析關鍵字詞句的描寫向度,深入閱讀課文,加深對閏土的了解,并用喜歡的表達方式把學習成果呈現在大學習卡上。通過復習類問題引領,學生閱讀文段,邊讀邊勾畫邊標注閱讀體會,并匯集到大學習卡上。小組在大學習卡的輔助下進行匯報,輔以情境表演、朗讀指導、教師點講等,使機智勇敢、身手敏捷、聰明能干、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形象躍然紙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2022年版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因此,在“隨文練筆,進行仿寫”這個教學環節,教師可根據本課的語文訓練要素和重難點設計“照片的故事”課堂小練筆。首先,讓學生回顧從本篇課文中學到的人物描寫方法,捕捉照片人物與眾不同之處,找準描寫切入點;其次,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中的“月下刺查”片段,提出“該片段用了哪種描寫人物的方法”的問題,繼而引導學生總結寫法—景物與人物描寫結合,突出人物特點,從而打開學生思路,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練筆;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練筆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從而既有效落實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的語文實踐要求,又再一次強化課文中的寫作方法,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為牢固。
二、元認知類問題
“元認知”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如思考、記憶、學習、問題解決等)的覺察、監控和調節能力。簡單來說,元認知是“關于思考的思考”,即對自身思維活動的反思與控制。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控制,其實質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2。聯系小學語文教學,元認知類問題包括關鍵詞解釋及涵蓋、情景表演挖掘深意等。在“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這一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中,教師需設置詞語理解、句段情境解析等元認知釋疑環節,為達成知識性與人文性雙性合一的教學目標做好梯度引導。元認知類問題的引領作用不可小覷,教師不妨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釋義品析,設置梯度性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探究,為學生感悟文章主旨服務。
例如,教學《少年閏土》第2課時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抓住“新鮮事”一詞,設計三個元認知類問題:““新鮮'是什么意思?”“課文中的新鮮事有哪些?作者為什么覺得新鮮?”“成年后的閏土為什么對一切事物不再覺得新鮮?”然后,出示“鮮”的字理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觀察和回顧魚羊湯汁鮮美、肉質噴香,用現場體態語表現享受“新鮮”時的心情,進而引申出“新鮮事”(指新奇、少見的事情)一詞。這樣從視覺入手,激發學生對生活經驗的挖掘和感悟,使學生由表及里地認識該詞語,實現對詞語的準確理解。接著,結合相關文本的閱讀,引導學生用小標題的形式梳理閏土說的這四件新鮮事是“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獵”“看跳魚兒”。這些事情對閏土而言是很熟悉的事情,為什么對作者來說卻是“新鮮事”?至此,教師需對“新鮮事”一詞做出“元認知”釋疑。由于“看瓜刺獵”這件事講得比較詳細,給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想到閏土,作者的腦海中就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因此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品析第1自然段、第11至第15自然段,讓學生扮演閏土、魯迅的角色,并通過旁白的形式朗讀這幾個自然段,再結合個人閱讀體驗,演繹月下刺查的場景。在角色扮演中,學生興致盎然,對獵的狡猾動作、閏土的敏捷身手、周圍的聲響印象深刻。教師通過適時提問觸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新鮮事都是城市孩子少見、陌生的,故而稀奇有趣。在“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等場景教學中,教師采用“圈動詞”“演過程”“課件創設情境”“想象法”等方法,動靜結合,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激活認知,拓展認知的維度。
元認知類問題的設計要為實現語文閱讀教學“雙線合一”目標服務。在學生對少年閏土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充滿好奇之時,教師筆鋒一轉,出示城里宅院天井中那四角的天空圖,并配上相應的文段。在全班齊讀第18自然段后,再讓學生制作一個兩端鏤空的正方體,邊做邊想:透過正方體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透過正方體看到了老師的眼睛;有的說看到了一小塊黑板的圖像;有的說看到了物體的一小部分…教師順勢總結:“四角的天空”象征生活環境與思想認知的雙重局限,并隱含著作者對自由與廣闊天地的向往,由此提出元認知類問題:“成年后的閏土為什么對一切事物不再覺得新鮮?”學生結合自身的認知踴躍發言。從學生的踴躍發言可以看出,該元認知類問題實現了梯度性調控:教師從抓住關鍵字詞的理解入手,由點及面,從字到詞再到自然解文、悟情,學習層層深入,看似順勢而為,實則教學層次分明。教師從最初設計教學時對大量文本信息或拓展資料的整理,到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梳理出元認知類問題,再到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落實,繼而上升至人文性的指導,有效達成了語文教學知識性與人文性雙線合一的教學目標。
三、總結類問題
總結類問題側重于提煉和概括信息,幫助學生從大量資料或經驗中提煉出核心要點,形成系統化的認識。總結類問題通常是在教學中段或教學即將結束時所設計的對之前教學知識點、學法或討論主題進行觀點發散或闡釋,或學習結束后的知識整合,或項目完成后的經驗總結,目的是通過總結類問題的引領,幫助學生對前段學習進行回顧,增加知識點的強化次數,達到承上啟下的目的,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克服遺忘曲線中初次遺忘出現較快的弊端。這種問題類型通常包含總結學法、原因、學習收獲、人物評價等。在《少年閏土》第2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使用“學法總結類問題”和“原因總結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復習總結。
學法總結類問題通常適用于教學中段,即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某個代表性段落后,總結學法并以此法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流程,讓學習策略一目了然。在“合作探究,感悟形象\"這一環節中,教師首先以課文第4自然段描繪作者初見閏土時的外貌描寫品析為例,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回憶剛才用了什么方法來學習這部分內容。”讓學生總結剛才的學習步驟。學生結合對舊知的記憶,將這些學法概括為四步學法,即“讀一畫一悟一誦”。一是通過默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讀第4自然段;二是勾畫出對閏土外貌描寫的詞句,并做出簡單批注;三是抓住極具特征的詞或詞組進行分析、感悟,如“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戴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三個詞組,說明少年閏土是一個健康、可愛的孩子,他的父親很愛他,給他戴上銀項圈以保佑他平安,由此感悟作者抓住了閏土三個不同的外貌特點,使其健康、可愛、質樸的形象躍然紙上;四是朗讀第4自然段,細細品味人物形象。學生通過學法總結,既強化了對四步學法的認識,又能加深記憶。在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時,學生就能按照四步學法的程序,自主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了學法的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時有的放矢,彼此間配合默契。
原因總結類問題一般用在教學末尾,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素材進行原因分析,進而深入文章內容,或剖析情感,或總結課文,解難釋惑,從而疏通全文主旨。在教授《少年閏土》第2課時的最后教學環節“總結升華”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成年閏土麻木呆滯、毫無生機,似行尸走肉的生活狀態的原因,教師播放如下視頻:閏土父親去世后,閏土一個人承擔生活重擔,在六畝薄沙地里辛苦勞作,以及他為養活一大家子吃苦耐勞,但因為饑荒、苛捐雜稅等生活重壓,把他逼得像一個木偶人。
然后,出示問題:“20年后的閏土為什么變成了這樣?”使學生認識到是因為舊社會制度的黑暗與不公平。學生由此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再聯系作者的棄醫從文,以筆為槍,寫下許多為勞苦人民吶喊的文章、喚起廣大人民的奮爭意識的行為,對當時社會現狀感同身受,對魯迅油然而生敬佩之情。由此可見,在課尾使用總結類問題可以指導學生梳理所學,或陳述分析原因,使學生從課文剖析的發散思維狀態轉變為聚合思維,提升了思維品質。通過總結類問題,學生主動回顧所學并進行總結,有效培養了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學生在總結中積累學習經驗,掌握學習規律,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關于問題的設計是有章可循的。無論設計哪種問題類型,都必須為教學服務。雖然問題引領的效果有大小之別,但是教師應本著“提高課堂效率,向課堂要質量”的宗旨,分析課文素材,研究教學主旨,化繁為簡,發揮問題的引領作用,最終達成既定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趙丹.非英語專業學生元認知策略的應用[J].現代企業教育,2011(21):14.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