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思維品質重要組成部分的批判性思維,在語文教育界已達成共識,成為語文教育研究的熱點。運用文獻計量和知識圖譜的方法對過去十年語文批判性思維的研究進行分析和反思,對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在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中,應加強科研投入和協同合作,在相互融合借鑒中立足本土研究,重視實證研究,以彰顯理論和實踐的自覺。
批判性思維是人類思維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1世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學科核心素養思維發展與提升中強調要“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一般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它是一種評估、比較、分析、批判和綜合信息的能力。重視批判性思維培養在語文教育界已經成為共識,近些年,語文教學實踐中指向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探索也頗為活躍,推動語文批判性思維的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回顧近十年學界對語文批判性思維的研究,筆者梳理相關研究脈絡,繪制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圖像,為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1數據來源與方法
首先,基于中國知網(CNKI)學術資源平臺,采用復合檢索式“語文”與“批判性思維”以及“發表時間‘2013-1-1’‘2023-11-5’”進行主題關聯檢索,共檢索到文獻1452篇,對文獻進行主題篩選,去掉“特色期刊、會議、圖書”文獻1021篇,其次,對檢索的文獻進行篩選并以Refworks格式導出,得到高質量文獻299篇。最后,將文獻導入CiteSpace5.1.R6中,并設置:時間跨度(TimeSlicing)為 2013~2023 年,時間分區為1年,來源(TermSouree)選為文獻標題(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關鍵詞(Authorkeywords)和增補關鍵詞(KeywordsPlus),術語(TermTypes)選擇為關鍵詞(Keyword)。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發文趨勢分析
通過檢索可以發現,以“語文”“批判性思維”為主題進行檢索可以發現,在 2013~2023 年,國內發表語文批判性思維的相關高質量論文299篇,通過對各年數量進行統計,得到發文趨勢。從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中,能夠洞察到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領域論文數量的變動及其實踐關聯,借此掌握該領域的發展節奏與研究現況,并梳理歷史脈絡以預測未來走向。
從 2013~2023 年,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文獻自2017年始呈現出爆發式增長趨勢。從2013年的3篇到2017年的10篇,這期間的發文數量增長相對均勻。從 2017~2019 年發文數量突然增多,于2019年達到49篇。從 2019~2022 年期間(不包含2022年)發文數量雖然有所減少,但也在40篇以上,于2022年發文量達到最高峰53篇。 2018~2022 年共發表論文228篇,年均發文量約45.6篇,占發文總量的76.25% ,表明我國自 2018~2022 年間為一個研究熱潮。表明在語文批判性思維領域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和潛在的研究價值。
2.2研究機構
研究機構及其合作關系的分析利于把握相關機構在語文批判性思維領域的研究能力與影響度。研究把樣本文獻規范化處理后導入CiteSpace軟件,分析所選數據庫( 2013~2023 年,各時段取前18位研究機構),選定“機構”為分析項目以繪制共現圖譜。節點代表研究機構,其大小體現對應機構發文量(發文越多節點越大),節點間連線反映機構協作關系。圖中網絡節點數 n=162 ,連線數E=16,網絡密度Density=0.0012。
由CiteSpace生成的研究文獻機構共現知識圖譜,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機構分布與合作關系有如下特點:其一,從發文量看,部分機構是研究中堅力量。依節點大小,發文較多的節點有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杭州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為主要力量。其二,從合作關系看,校際合作多,省際合作少,如長春師范大學和吉林師范大學合作。機構地理位置分布廣,國內各地高校多關注語文批判性思維。總體而言,現有研究機構合作少,未形成緊密網絡,多獨立分布。除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杭州師范大學外,發文量分布較均勻,差距不大。
2.3關鍵詞共現
文獻關鍵詞由作者對文獻核心內容進行提煉形成,在學科領域內高頻出現的關鍵詞可被視為研究熱點。關鍵詞共現分析能較好反映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的熱點分布,進而總結其熱點信息。借助CiteSpace,選定 2013~2023 年,分析項目為“關鍵詞”,各時間段默認Topr 1=50 ,繪制出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圖。圖中節點大小與關鍵詞數量相關,關鍵詞出現頻次越高,節點越大,節點間連線反映不同關鍵詞共現頻次。如圖1所示,節點 n=206 連線E=213,網絡密度Density=0.0101。
如圖1所示,本研究抽取關鍵詞206個,總頻次563次。以中國知網(CNKI)文獻數據匯總排名前30的關鍵詞為例,中心度可反映關鍵詞在貢獻網絡中的重要性,亦能顯示該領域一定時期內的研究熱點與主題。排除干擾項后發現,近年詞頻變化最高的主題關鍵詞:首先為閱讀教學;其次是高中語文、初中語文、教學策略、議論文、培養策略、語文教學、寫作教學、核心素養等。這些研究熱點共同推動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的發展,起到優化提升的作用。
2.4關鍵詞聚類分析
關鍵詞聚類是對關鍵詞共現圖譜的進一步拓展,通過概括和提取研究主題,直觀呈現研究領域及聚類區塊,從而清晰展示研究領域的主題熱點分布。根據篩選后的文獻選擇“關鍵詞”,得到關鍵詞共現圖譜,在此基礎上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如圖2所示,關鍵詞聚類圖譜聚類模塊值大于0.3,表明聚類的結構明顯,平均輪廓值S符合要求中 S=0.7) ,說明聚類的結果是值得信服的。
聚類圖譜顯示有十大聚類,分別為閱讀教學、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教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批判思維、高中語文、思維品質、初中生。可見,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與閱讀、寫作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聯系緊密,在層次上分為初中語文和高中語文。聚類分析結果為:最大集群(#0)含26個成員(輪廓值 S=1 );第二大集群(#1)含15個成員(輪廓值 S=0.981 );第三大集群(#2)含15個成員(輪廓值S=1 );第四大集群(#3)含14個成員(輪廓值 S=0. 951 );第五大集群(#4)含13個成員(輪廓值S=0.957 )等。聚類分析表明,此階段研究有聚集性、多元化且增速快的特征。從研究主題看,學者對語文批判性思維的研究集中于閱讀、寫作教學、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方面,這與研究現狀相符。
2.5時區圖分析
時區圖由一系列垂直帶構成,每個垂直帶代表一個時區,主要用于展示隨時間演進的知識圖譜。它不僅能清晰呈現文獻之間的關系,還能直觀顯示文獻的更新情況。在CiteSpace軟件中選擇“TimeZone”功能,繪制研究的時區視圖,以展示該領域研究熱點及前沿的演變過程。
通過對圖3的分析,可以得出,在 2013~2016 年,主要圍繞在“初中語文”“高中語文”開展語文批判性思維對“閱讀教學”“教學模式”“培養策略”的研究。從2017年開始深入寫作教學、議論文,并關注“核心素養”以及在課堂中“教師提問”的策略,更加強調學生的思維訓練。2021年,“邏輯思維”“深度學習”開始成為關注的焦點,強調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開展“思辨作文”的寫作等。
2.6時間線
時間線圖由一系列橫向帶構成,每個橫向代表一個時間序列,主要用于從時間維度展示知識圖譜的演進。它能夠從時間角度把握某項研究的特點分布、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從而掌握研究的前沿動態。利用CiteSpace軟件對選定文獻進行主題分析,設置相同的時間參數,將Yearperslice設為1,節點類型設為Keyword,結果如圖6所示。生成的圖譜包含206個節點和213條連線,此時Q值為0.8644,表明所劃分的結構具有顯著性。
圖4所示,時間軸上關鍵詞的凸顯經歷了由少到多的變化,表明語文批判性思維的研究逐步深入。圖中關鍵詞“閱讀教學”的節點最大,說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的主陣地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上,指明了語文批判性思維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圖譜右側為關鍵詞聚類標簽,在演進過程中分為閱讀教學、初中語文、初中生、寫作教學、教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批判思維、高中語文、思維品質,共10個聚類。
3結論與討論
回顧過去十年的語文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審視,可以客觀呈現我國過去語文批判性思維的圖景,重要的是反思過去的成績與不足之處,以深化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厚植根基,基于此,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應以以下路徑深入研究。
3.1強化協同合作,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通過對研究作者與機構的圖譜和數據分析,語文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已被廣泛認同。研究力量集中于教學一
線,批判性思維受一線教師關注,但尚未形成明顯的核心作者群。高等院校是重要研究力量且起引領作用,如谷振詣最早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董毓、劉壯虎、武宏志等也活躍于該領域,為推動批判性思維教學貢獻頗多。余黨緒致力于推動批判性思維進入語文課堂,這些專家早期在批判性思維的推廣與研究上貢獻巨大且仍具引領意義。相對來說,語文一線教師更關注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與應用,聚焦“模式”“策略”,如徐向陽和龍文靜強調要依據學生成長特點和教育教學發展要求制訂教學規劃與實施方案,建立保障機制,完善計劃、監督和反饋系統以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而高等院校專家更關注批判性思維本體研究,如孫宏志基于相關理論建立學科高階思維結構模型。從作者看,楊俊曄、史偉麟、楊嬌、易華麗等是當前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的中堅力量,但彼此協作需加強以產出更多高質量成果。
3.2加強科研投入,推動科研一體化建設
科研是發展已有理論、生產新的知識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中小學一線教師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教學上,而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通過對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的知識圖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盡管中小學一線教師在該研究領域中占比較大,但尚未形成具有實質性合作的研究團隊。具體表現為教師之間以及教師與高校學者之間的合作研究較為缺乏。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中小學教師的教學任務較為繁重,導致他們能夠投入科研中的精力相對有限;其二,中小學的科研經費相對不足,使得語文一線教師即使有心開展研究,也常常因缺乏資金支持而難以實現。基于此,建議相關部門加大對中小學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同時增加對具有實用價值研究項目的立項支持。通過這些措施,鼓勵中小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之余積極參與科學研究,促進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的深度融合,實現兩者的相互促進和協同發展,從而推動教研與科研一體化進程。
3.3注重多元比較,形成融合互鑒新生態
批判性思維最早由杜威提出,后經過北美批判性思維運動后,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在國外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較深入,關注國外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是批判性思維研究的重要內容。比較研究是語文批判性思維研究的重要方式。在國外除了關注批判性思維的本體研究之外,在學科應用中更強調實證的研究,如在醫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較多。相比較而言,我國的語文批判性思維更注重“教學模式”“教學策略”的分析,很少開展實證方面的研究,使得語文批判性思維的研究缺少科學的實驗分析。實際上語文批判性思維的研究,需要我們基于彼此的對話,在對話中互相借鑒,并在具體的實踐中螺旋生發,在相互融合中推動語文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在注重本土研究的同時,不斷彰顯理論和實踐的自覺。
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科技師范學院重點科研項目資助“教育數字化背景下廣西高校本科生批判性思維生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GXKS2023ZDB015)成果。
(作者單位:1.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未來教師學院)
通信作者:黃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