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issn.1009-7252.2025.11.007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批判性閱讀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文本,更強調對文本的質疑、分析和評價。然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習慣于被動接受,缺乏主動思考和批判意識。因此,教師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質疑、分析和創新。本文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文本對話和拓展課外閱讀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思維火花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提升其語文素養的重要目標之一。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在于能夠獨立思考、質疑和分析,而問題情境的創設則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手段。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幫助他們從多角度理解文本內容,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1.問題情境的創設:以《坐井觀天》為例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經典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批判性思維訓練素材。例如,《坐井觀天》是一則經典的寓言故事,通過青蛙和小鳥關于“天有多大”的爭論,揭示了“坐井觀天,所見甚小”的道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
例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青蛙和小鳥的爭論,誰對誰錯?為什么?”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往往會從青蛙和小鳥的不同視角出發,分析它們各自的觀點和依據。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小鳥是對的,因為它在天空中飛過很多地方,看到的天是無邊無際的。”而另一些學生可能會提出不同的看法:“青蛙也有它的道理,因為它從未離開過井口,它看到的天就是井口那么大。”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不僅能夠理解故事的寓意,還能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
2.問題情境的多樣性: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
問題情境的創設不應局限于單一的問題形式,而應多樣化,以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假設性問題和拓展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內容。
開放性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能夠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你是青蛙,你會怎么回答小鳥?”這樣的問題鼓勵學生站在青蛙的角度,思考它為什么會堅持自己的觀點。學生可能會回答:“青蛙可能會說,它從來沒有見過比井口更大的天,所以它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這樣的回答不僅體現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假設性問題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會怎樣”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推理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會看到什么?它又會怎么想?”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青蛙的局限性,同時也能夠體會到跳出局限后視野的開闊。學生可能會回答:“青蛙跳出井口后,會看到無邊無際的天空,它會意識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錯誤的。”這樣的回答不僅體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拓展性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將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培養他們的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提問:“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坐井觀天’的情況?你是怎么解決的?”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將文本中的道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也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培養批判性思維。
3.問題情境的層次性: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
問題情境的創設還應具有層次性,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引導學生深人思考。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文本內容,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理解性問題是問題情境的基礎,能夠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文本內容。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教師可以提問:“青蛙和小鳥在爭論什么?”這個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故事的主要內容,幫助他們理解青蛙和小鳥的觀點。學生通過回答這個問題,能夠初步理解故事的寓意。
分析性問題能夠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本內容,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提問:“青蛙和小鳥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分析青蛙和小鳥所處的環境和經歷,從而理解它們觀點的差異。學生通過回答這個問題,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寓意,同時也能夠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評價性問題是問題情境的高級形式,能夠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評價和反思,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例如,教師可以提問:“你認為青蛙和小鳥誰的觀點更合理?為什么?”這個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對青蛙和小鳥的觀點進行評價,同時也能夠引導他們反思自己的觀點。學生通過回答這個問題,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寓意,同時也能夠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創設問題情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教師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幫助他們從多角度理解文本內容,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提出有趣的問題,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通過提出“青蛙和小鳥的爭論,誰對誰錯?”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討論,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文本對話:深化理解與質疑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目標。批判性閱讀不僅僅是對文本的簡單理解,更是對文本的深度對話、質疑和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主動與文本進行對話,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從而深化對文本的理解。這種對話式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1.文本對話:理解作者意圖
文本對話的核心是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文本的深層含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情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這些內容。例如,在教學《秋天的雨》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說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這個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表達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秋天的雨》是一篇充滿詩意的散文,作者用“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作為開篇,富有象征意義。通過組織學生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將秋天的雨比作鑰匙,是為了表達秋天的到來開啟了豐富多彩的季節之門。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會提出各種見解,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因為秋天的雨帶來了豐收,就像鑰匙打開了豐收的大門。”有的學生可能會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這是一種比喻,讓文章更加生動。”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不僅理解了文本的表達手法,還學會了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2.質疑與分析:培養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閱讀的關鍵在于質疑和分析。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提出疑問,并引導他們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例如,在《秋天的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秋天的雨真的能打開秋天的大門嗎?作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學生質疑文本的表達方式,并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
學生在質疑和分析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例如,有的學生可能會質疑:“秋天的雨只是一個自然現象,為什么作者要把它寫得這么神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表達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通過這種質疑和分析的過程,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同時也能培養批判性思維。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細節進行分析。例如,在《秋天的雨》中,作者描述了秋天的雨帶來的各種顏色和氣味,教師可以提問:“作者為什么詳細描寫秋天的顏色和氣味?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學會關注文本的細節,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情感表達。
3.多元對話:拓展思維視野
文本對話不僅限于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還應包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元對話。在教學《秋天的雨》時,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問。例如,教師可以提問:“你們覺得秋天的雨還像什么?為什么?”這個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
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可能會說:“秋天的雨像一位畫家,因為它把大地染成了五彩斑斕的顏色。”有的學生可能會說:“秋天的雨像一位魔法師,因為它帶來了豐收和變化。”通過這種多元對話,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視角理解文本,拓展思維視野。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對話時,應鼓勵學生尊重他人的觀點,學會傾聽和表達。例如,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分享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通過全班交流,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觀點和想法,進一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引導文本對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通過與文本的深度對話,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表達手法和作者的情感。這種對話式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為他們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本對話能夠幫助學生深人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通過提出問題和組織討論,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細節和修辭手法,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例如,在《秋天的雨》的教學中,通過討論“作者為什么說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學生能夠理解文本的象征意義,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質疑和分析是批判性閱讀的核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質疑文本的表達方式和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在《秋天的雨》的教學中,通過提問“秋天的雨真的能打開秋天的大門嗎”,學生能夠學會質疑和分析,從而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多元對話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通過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種多元對話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三、拓展課外閱讀:豐富思維視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依賴于課堂內的文本學習,還需要通過課外閱讀來進一步拓展和深化。課外閱讀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更多元的文本資源。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并引導他們在閱讀中學會質疑和分析,從而拓寬思維視野,提升批判性閱讀能力。
1.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
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是培養學生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基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推薦適合的書籍。例如,《伊索寓言》是一本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經典作品,它以簡潔的故事形式傳達深刻的道理,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良好素材。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伊索寓言》時思考:“這些故事中哪些觀點你認同?哪些你有不同看法?”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主動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質疑。例如,在《烏鴉和狐貍》的故事中,教師可以提問:“烏鴉為什么會被狐貍騙走肉?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這些問題不僅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寓意,還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
2.引導學生質疑和分析
批判性閱讀的核心在于質疑和分析。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學會質疑作者的觀點,分析文本的結構和邏輯。例如,在閱讀《伊索寓言》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農夫與蛇》中,農夫救了蛇卻被蛇咬,這是否意味著善良總是會被傷害?”通過這種討論,學生能夠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故事的結論。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表達手法。例如,在《伊索寓言》中,許多故事都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作者要把動物擬人化?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學會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技巧,從而提升批判性閱讀能力。
3.組織讀書分享會:深化批判性思維
課外閱讀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閱讀活動,還可以通過集體分享來進一步深化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定期組織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思考。
例如,在閱讀《伊索寓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享他們最喜歡的寓言故事,并說明理由。在分享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其他學生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這種交流,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方式,進一步拓寬思維視野。
讀書分享會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討論。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伊索寓言》中哪些故事反映了人性的弱點?這些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示?”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能夠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能培養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文本對話和拓展課外閱讀,教師能夠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批判性閱讀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還能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黃惠賢《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探析》,《廣西教育》2024年第19期。
[2]林郁菲《語文批判性閱讀對小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影響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21年碩士論文。
[3]包李花《培養小學生批判閱讀能力“三策略”》,《江西教育》2018年第27期。
[4]王有為《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研究》,《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