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11.044
生活語文學科作為培智學生課程設置中的一般性學科,既是基礎性學科,又是發展性學科。在生活語文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語文的語文素養、夯實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等都是教學的重點。學科間存在緊密的聯系,教學內容有些也是交叉共通的,特殊教育教師多為特殊教育專業,其綜合實力讓其能夠勝任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按照培智生活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建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注重學生體驗性、自主性和發展性教育。在生活語文課堂上開展融合性教學活動,將普校語文、培智除生活語文外的其他學科、立德樹人和實踐課程融入生活語文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促進生活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更有助于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
一、融合教學的實踐意義
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堂融合教學,對于學生長遠發展、落實課程標準和提升生活語文教學效果有重要意義。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教學需求,了解生活語文學科特點,才能讓融合教學活動高效且有質量。
1.融合教學是培智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需要
一是培智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培智學校學生殘疾類型多樣,且學生伴隨不同程度的多重殘疾,表現在學習能力上,不同類型和程度的學生存在的障礙不同,需要在教學中給予不同的關照。教學本就不是一刀切的過程,教師要充分評估學生待提高點,通過優化設計和個別化關注等方式提升集體課的教學效果是關鍵。在生活語文融合教學中,可融合進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極大滿足學生個別化教育需要。二是培智學生適應社會需要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培智學生教學活動依舊需要落實國家政策,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幫助學生適應集體生活和適應社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會遇到困難,運用獲得的技能來解決實際遇到的困難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現。解決一個問題是需要運用綜合能力的,也就是說僅靠語文一個學科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既然在生活中需要的是多種能力的融會貫通,那么開展融合教學就變得必要和必然,融合教學可助力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2.融合教學是生活語文學科課程標準落實的需要
一是核心素養落實是生活語文教學的重點。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程標準產生于2016年,是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依據。課程標準中提出夯實學生語文素養,重視核心素養落實。培智學生教學的重要方向是助力培智學生適應普通學校的學習生活,為融人社會生活奠定基礎。因此,生活語文教學也要適當參看義務教育學校課程標準。2022年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涵蓋語言文字運用、文化自信、審美創造、思維能力四個方面。參看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開展融合教學教學活動進行落實,為培智學生普特知識銜接奠定基礎。二是挖掘培智學生潛能是生活語文教學的關鍵。培智學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性,因此,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長處也各有不同,開展融合教學,為學生豐富內容和教學策略,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發現并強化學生長處。學生在融合教學活動中感受語言文字和文化魅力的同時培養數學思維,提升適應性,學會休閑和放松,養成良好習慣。生活語文課堂充滿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獲取生活語文知識,同時也能獲得全面發展。
二、生活語文學科融合教學的原則
原則是教師開展融合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生活語文學科融合教學不能一味關注融合,要以生活語文的主導為基礎,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中融入多元內容,讓學生的生活語文課堂教學資源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加多樣、教學目標更易于實現,以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持續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1.主導性原則
生活語文學科融合教學把握主導性原則,要求全面夯實生活語文課堂的基礎性,具體教學中主要以兩種教學模式為主。一是“二一分模式”,指的是在一節生活語文課中,按照課堂時間,三分之二的時間為生活語文教學內容,三分之一的時間為其他學科教學內容,稱為“微融合”,這種融合方式更加體現語文的主體地位。二是“半分模式”,指的是一節課中生活語文占據二分之一的時間,其他內容也占據二分之一的時間,這種融合方式稱之為“整合教學”,生活語文是主線,其他內容是輔線,具體融合教學實踐中,可以先講語文再講其他,也可以將其他融入語文教學中進行授課,但是要注重授課的時長安排。如何融合的效果更好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習慣、教學風格,更是由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學習效果決定的。
2.綜合性原則
融合教學本身就是綜合性學習的體現,不僅體現在內容的豐富性上,同時也體現在教學手段、輔助、評價的多元性上。一是利用一切資源為學生服務。利用現有資源,比如地域資源、智慧教育等信息化平臺,可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多的教學支持。根據教學內容創造資源也是一個重要路徑,即教師依據教學需要進行資源篩選、重組和編寫。一方面教師取得其他教師、家長或者社會支持,為學生融合授課搭建平臺,另一方面,教師制作輔具和尋找強化物,為學習效率提升提供支持和激勵,不斷以趣味給予課堂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效能。二是利用一切機會為學生學習助力。生活語文融合教學,不局限在校園內、課堂上,可不斷優化和調整教學方式、教學地點、教學人員,綜合傳統節日、實踐活動、體驗活動、運動會等活動帶來的附加效能,帶動學生參與訓練,讓機會成為助力,讓融合變得自然、適時和融洽。
三、生活語文學科融合教學的內容設計
以生活語文學科為基礎的融合教學,可以從“普校語文、培智其他學科、立德樹人和實踐課程”等方面進行融合,在融合教學中,多學科、多層面資源得以綜合運用,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其他素養融合,能夠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生活語文 + 普校語文
生活語文課程標準對培智學校生活語文教育提出具體要求,是從培智學生教育需要出發進行制定的,符合培智學生特點,且遵循培智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是培智學校生活語文教學的主要參照。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重點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強調幫助學生夯實語言文字基礎,獲得文化自信,鍛煉思維和提升審美創造能力。培智學生與普通學生相比思維能力渙散,智力發育遲滯,有熱愛祖國的情感,但是不善于表達,對于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感有待提升。輕度培智學生進人普校進行隨班就讀,中度培智學生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在推動融合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落實“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各項要求,需要幫助培智學生與普通學生建立聯系,不僅是生活中的融合,更涵蓋知識和技能的融合。因此,縮短培智學生與普通學生的差距,開展生活語文與普校語文融合至關重要。教學中,以生活語文教材為主,普校語文教材為輔,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進行適宜和分層次的融合。
2.生活語文 + 其他學科
培智學生學科整合教學是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將各學科內容進行整合授課,目標更為綜合。生活語文課上,讓學生數一數教室內有幾名學生,有多少張桌椅,是數學的融合。再如,講授《里外》一課時,其中的“高矮、左右、有無”等內容就可以和生活數學融合授課。比如,執教《爺爺和小樹》一課時,可以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學科融合教學的重點是生活數學和生活適應學科的融合教學。其他學科融合教學時,以執教《陽光》一課為例,可以通過歌曲“種太陽”和比賽“畫太陽”,進行唱游與律動、繪畫與手工學科的融合教學。同樣,不管融合哪個學科的教學內容,都需要依據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和拓展。
3.生活語文 + 立德樹人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需要注重學生習慣養成、品質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每一節課的教學都要進行德育素養的融合教學。習慣養成融合教學可與課文或者繪本相結合進行授課,比如,執教《什么是美》一課時,教育學生學習蜜蜂的勤勞,做力所能及的勞動。品質教育從模仿榜樣開始,執教《司馬光》一課時就可以讓學生學習司馬光善于思考,遇到問題想辦法的積極態度。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教材、繪本的融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愛國主義教育則可以在拓展延伸環節進行滲透,比如,執教《紅領巾》一課時,認識五星紅旗、隊旗、紅領巾等,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4.生活語文 + 實踐課程
生活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在課堂,但是生活語文更注重教學的生活化。語文從生活中來,最終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也將用于生活,生活成為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標準。生活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形式,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互動并夯實知識基礎。融合教學需要教師為學生搭建實踐的平臺,通過實踐鞏固成果、固化記憶和形成長久能力。實踐課程要有針對性、計劃性和可操作性。針對性指的是從生活語文教學需要出發進行活動設計,活動的目的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并提升訓練頻次,夯實生活化語文教學效果。計劃性指的是圍繞學校教學計劃,圍繞語文教材、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有計劃、有內容、有目標地開展活動。可操作性指的是應結合學生實際水平、現有能力和最近發展區開展融合教學,只有真正適合學生的內容和策略才能達成教學效果。
四、生活語文學科融合教學策略
生活語文學科融合教學,主要依據為生活語文課程標準、教材和個別化教育計劃落實,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踐融和教學和達成融合教學目標,可選擇“大單元主題教學”和“編任務群組”的形式進行教學,兩者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融合運用,一切以學生需要和發展為參照標準,最大限度提升融合教學效果。
1.設定大單元主題
生活語文學科融合教學活動開展具有語文性特點,其他學科也可以按照這種模式開展教學活動,讓不同學科之間建立聯系,可通過“大單元”教學統一主題,以主題為線,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活動。一是結合生活語文課程標準確定主題。依據課程標準確定主題,需要充分研讀課程標準,先對整個生活語文教學內容、目標和要求進行解讀,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然后依據教師執教的學段,對課程標準進行分解,先分解為年級目標,再分解為學期目標,最后分解為月目標。月目標作為大單元主題設計的依據,確定主題之后進行融合教學整體設計。二是結合學科教材設定主題。融合教學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翻閱教材進行整體了解是基礎,結合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教師座談是過程,最終確定各個學科都認同并實踐的大單元主題。大單元教學為融合教學提供共同的主題,便于教師據此結合學科特點開展融合教學活動。
2.編制任務群組
學生核心素養概括為四大方面,六大部分,在大單元的背景下開展融合教學活動,可以“任務群”為教學的主要策略。在單元主題下,多篇課文和情境活動共同組成了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每一課都設定一個或者幾個任務,一個單元的多個任務就組成了一個任務群,當所有任務都實現的時候,大單元教學就完成了。一是任務設定要體現融合性。生活語文學科以融合教學為目的,設定的任務應從融合角度進行設計和實踐,教師教授融合性的教學內容,學生才會獲得以語文為基礎的綜合能力。二是任務要符合培智學生特點。培智學生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學困情況,任務設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現有語文能力,以發展性任務為主,小任務具有較強可操作性,使培智學生能夠在任務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提升合作、溝通與交往能力,幫助學生每天進步一點點。三是任務設定要體現個別化。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水平不同,任務群不能一概而論,對學生進行評估和評估結果分析,了解學生薄弱點,進行差異化任務設定,讓不同學生都得到適宜自己的任務群,體現學生的個別化教育,在彌補培智學生不足的基礎上開展的融合教學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發展性,學生的綜合能力會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原則是特定的教學規則,是教學的重要依據,在培智學校生活語文學科中開展融合教學活動,需要夯實生活語文的基礎性地位,字詞句段篇等語言文字運用以及文化自信、審美創造仍是生活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在語文基礎地位不動搖的基礎上融合適合學生需要的教學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大單元教學的重要前提,也是設定“任務群”的重要依據。培智學生生活語文融合教育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路徑,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運用語文技能和適應社會,才能更扎實地落實課程課程標準,并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拉《融合教育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2]江小英《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程標準、教材與繪本教學》,《現代特殊教育》2020年第15期。
[3]張文京、嚴小琴《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理論、計劃、實施》,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