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將語文大單元進行整體學習的策略,借助統一主題進行學習,突出語文教學的主體性和科學性,提升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拓寬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領域。”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大單元教學的應用價值不容忽視。為此,在初中語文的教學與實踐活動中,教師也要與時俱進地革新課堂教學理念,借助大單元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對單元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與掌握,在提升學生單元學習質量的同時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內涵與特征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學科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更注重從單元整體視角入手,在整合單元教學內容的同時,進一步優化單元教學的流程和方法,增加了對教材整體編寫特點的關注力度。在具體教學中,大單元教學強調從單元視角入手,以一個明確的單元主題作為引領,有機整合和重構單元教學知識。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單元知識內容分布過于零碎對學生學習的消極影響,課堂教學活動也從單一關注單篇教學目標逐步向兼顧單元整體目標的方向轉變,提高單元整體教學效率的同時,助力學生更系統地掌握單元所學知識,強化單元知識的關聯性和整體性。對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際應用而言,其教學特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內容具有重構化特征。在傳統單篇教學活動中,單元知識與技能之間的關聯易割裂,這也是影響學生單元整體學習質量和效率的主要原因。而大單元理念導向下的單元教學活動打破了單篇文本教學之間的知識與技能壁壘。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大單元教學內容的整體分布情況,然后依托大單元教學的實際要求和學生學習需要,系統整合單元教學內容。這種單元知識的重構與組合可以讓大單元教學活動聯系得更緊密,原本零散的單元知識也能以一種系統化、結構化的形式呈現出來。
第二,教學活動具有整合化特征。大單元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理念,還是一種教學方式,它在實際應用中具有一套完整且系統的教學體系。教師在預設大單元教學活動時需要根據單元教學內容提煉明確的單元教學主題,并在單元主題的導向下整合單元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以此凸顯單元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為了確保大單元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教師在細化教學活動時要綜合考慮單元各要素的實際教學需要,做好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協調關系,以結構化的單元知識體系為媒介,有序推動大單元教學活動落實和開展。
第三,教學主體呈現多元化特征。在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教學主體。相反,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顯和體現。在大單元導向下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基于教師預設的單元教學主題引領,積極參與大單元學習活動,并依托教師提前預設的單元學習任務,自主探究學習單元知識內容。這一教學主題的轉變不僅有助于凸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核心地位,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自主參與課堂學習的實踐與互動中汲取自身語文學習能力發展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此外,在單元教學任務驅動下的大單元學習中,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在大單元教學的實施中,教師要依托主體多元化的教學特征,系統革新大單元教學活動,為學生學習質量與能力的雙向提升搭建平臺。
二、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立足單元內容,提煉單元主題
初中語文新教材中,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都會有一個明確的單元教學主題,且圍繞該教學主題有相應的單元導語介紹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和語文知識與素養。基于這一教材特點,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活動時可以立足大單元教學內容提煉具有導向性和指向性的單元教學主題,以統領大單元教學的實踐活動。在具體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通讀單元課文,借助單元教學主題的引領,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本單元學習的內容分布情況和知識特點、在完成課前導學活動時,教師可以依托單元教學主題的導向作用,有序規劃大單元教學的課時教學內容與進度,確保學生在大單元教學主題的驅動和導向下能循序漸進深入單元內容進行學習和探究,以此彰顯大單元教學的應用優勢,為學生系統把握單元所學知識和提升自身語用能力奠定基礎。
例如,在設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大單元教學活動時,從單元教學內容和單元主題可以看出,本單元教學活動主要圍繞親情這一主題展開,課文內容分別從不同角度向學生闡述了親情與友情的故事。教師在大單元教學活動中可以圍繞親情這一主題,分別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細節描寫方法”以及“學習象征手法”等角度預設大單元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大單元學習的過程中更具目的性。此外,在單元教學主題引領下,教師要立足文本的寫作特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文本閱讀和大單元學習的方式,探究文章的抒情敘事方法、文章結構布局特點等語文核心要素。例如,在《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中,作者用質樸的語言描繪了對母親的回憶,字里行間無不顯露著作者對母親的深刻懷念。在引導學生參與大單元學習的實踐活動時,教師就需要借助細化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主動圍繞文章的核心主題和情感要素進行探究,在提高學生大單元學習效率的同時,讓學生在文本閱讀與實踐中逐步感受到這類文章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助力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均衡發展。
(二)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載體和重要素材,教學內容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直接關系后期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在大單元教學活動的前期設計和準備階段,教師應基于大單元教學主題的引領,結合學生實際學習認知水平對大單元教學內容作出進一步整合,確保大單元教學內容在整體設計與應用上的合理性,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單元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情,對大單元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進行系統優化。在大單元教學主題的引領下,教師要突出單元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和知識整合應用能力,確保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可以自主構建完整的單元知識框架和體系。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時,正如單元教學導語所述:“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闡述事理的說明文,涉及物候學、地質學、生態學等領域,體現了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教師在預設大單元教學活動時,有必要立足單元導語的啟示,系統整合本單元文本內容,突出文本內容與自然科學知識的關聯性和系統性,確保學生在系統閱讀與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掌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寫作技巧,還能在文本閱讀與讀寫結合中自主感悟求真、務實、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在優化教學流程方面,教師可以先揭示本單元的文本教學主題,以明確學生大單元閱讀學習的側重點,突出對文章情感與隱藏科學精神的重視力度。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分別從說明文閱讀的學習方法、說明方法以及寫作方法的順序,依次梳理出漸進的大單元學習流程,讓學生在文本閱讀與學習中逐步掌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及寫作方法,并在實踐與應用中加深對本單元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化的單元知識框架。
(三)指向教學目標,設置學習任務
相較于傳統單篇文本教學的模式而言,大單元教學突出從單元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角度入手,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構,以此生成指向大單元教學目標的單元教學資源。這種教學方式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將分散的單元知識進行系統整合,有助于突出單元教學主題對教學活動的引領作用。考慮到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的發展需求,為了高效達成教學目標,在大單元教學實施中,教師可以基于學生課堂學習的表現和反饋情況,為學生細化出層次性的單元學習任務,從而幫助學生科學把握教材內容之間的關聯,做好大單元教學的指導和幫助工作。在設置單元學習任務環節,教師一方面要立足大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設置適應學生認知能力和當前思維水平的學習任務,為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搭建平臺。另一方面,在預設大單元學習任務時,教師應突出對單元知識的整合和歸納作用,以單元學習任務為載體,助力學生將分散的單元知識進行系統整合,引導學生逐步構建系統的單元知識體系。這樣的設計凸顯大單元教學的應用優勢和價值。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知識內容時,從單元課文組成要素來看,本單元教學內容涵蓋了《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以及古代詩歌等內容,從單元導語中也可以看出,本單元課文描繪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發了作者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懷。鑒于此,教師在預設單元學習任務時就可以提煉“擁抱自然、熱愛生活”這一單元教學主題,并結合實際學情預設“金秋的校園”大單元學習情境,如圖1所示,從而將語文學習活動和學生校園生活進行巧妙結合,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賞析閱讀的同時,逐步激發學生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之情。在單元學習任務活動的前置性設計階段,教師可以分別從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課后成果展示三個維度入手,預設層次性和指向性的單元學習任務,在由淺入深的學習與探究中逐步推進大單元教學活動。首先,在學生自主學習階段。教師可以依托既定的大單元教學主題,細化出“九月,我的校園”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根據文本閱讀的學習體驗,借助文章作者的觀察方法去觀察校園環境和學習生活,以自主發現校園生活之美。其次,在學生小組合作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差異化特征,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單元課文的學習自主梳理和總結名家筆下的自然風光和景色描寫的特點,在小組成員的交流和互動分享中,強化學生單元學習的體驗和感受。最后,在學習成果展示階段。由教師根據學生學習任務的達成情況,為學生搭建學習成果的展示平臺,分別從單元閱讀學習感悟和文學創意表達兩個方面對“金秋的校園”主題進行呼應,在讀與寫的相互轉化中深化學生對文章深層情感的理解和掌握,并嘗試模仿課文的語言寫作和表達特點進行創意表達。通過這種分層、分段式的階段性單元學習任務的指引,學生在大單元學習活動中都能準確定位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從而在細化的學習任務框架引領下高效學習并完成教師預設的單元學習任務,從而保障單元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圖1" 擁抱自然、熱愛生活
(四)基于教學過程,形成指導評價
在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過程中,確保教學活動能高效達成既定的大單元教學目標。在推進大單元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基于學生大單元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學習結果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從而幫助學生準確定位大單元學習實際表現,為優化大單元學習質量提供針對性指導。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大單元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評估。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將教學評價的關注點放在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上進行過程性評價,以此更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科學提高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首先,開展多元性、開放性評價。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學習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在實踐教學應用策略方面與傳統教學模式既有關聯又有區別。為此,在教學評價方法方式上,教師也要積極搭建多元性、開放性的教學評價平臺,在互動評價中促進大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實現。在評價內容上,既要關注學生在大單元學習過程中的個體表現情況,又要從學生小組合作的整體表現入手,對學生學習的行為和過程作出綜合評價,提高學生大單元學習質量的同時,教會學生高效的課堂學習方法。其次,引入多主體評價、互評機制。為了凸顯教學評價對學生大單元學習的導向和促進作用,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應進一步拓寬教學評價的實施主體。在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引入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的機制,彌補單一以教師為評價主體的教學評價局限。通過引導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況的評價,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自己在大單元學習中遺留的問題,為學生后續開展查缺補漏學習活動提供針對性指導。在引導學生互評時,評價重點則可以適當向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與表現方面傾斜,以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評價不斷優化合作學習的流程和方法,為后續高效落實大單元教學活動提供有益幫助。通過過程性評價,持續提升學生大單元學習的質量,為教師改善課堂教學方法、優化大單元教學策略提供正向促進作用,在教學實踐與評價中實現教學相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內涵和教學特征,再以此為依托指導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在具體教學策略中,教師要立足單元教學內容,明確單元教學主題,再基于單元教學主題的引領,整合單元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流程,確保大單元教學活動得以有序推進和落實。教師還要借助貫穿大單元教學全過程的教學評價,持續提升大單元教學實效,助力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