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強調了美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關鍵地位,更進一步明確以美育浸潤學生、教師、學校,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教師美育意識和素養,營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幼兒園運用具身化的理論基于幼兒的學習特點及美育活動特性,充分利用地域本土資源開展閩南文化美育項目活動。閩南文化美育項目活動與具身認知理論的內涵相契合,能支持幼兒在與環境、材料互動的過程中體驗美、表達美、創造美,讓幼兒在浸潤式的閩南文化體驗中,深度且有效地構建本土文化的認知體系,增強幼兒的文化認同感、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實現美育價值。
一、“具身”視域下,本土資源融合幼兒園美育的意義
(一)文化傳承,激發幼兒對家鄉本土文化的熱愛
教師挖掘閩南文化資源開展美育項目活動,引導幼兒浸潤體驗感受閩南文化的豐富與優秀以及推動幼兒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是培養幼兒熱愛家鄉本土文化情感的有效途徑。在閩南文化美育項目活動中,幼兒可以近距離了解閩南地區的民俗活動、特色古建筑等。這些熟悉的、貼近幼兒生活的文化事物不僅能讓幼兒在環境的浸潤、體驗中提升審美素養,還能提高閩南文化對幼兒的吸引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幼兒對閩南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二)能力培育,促進幼兒提高綜合素養
幼兒教師在具身認知理論的引導下運用本土資源開展“紅磚古厝”“一起趣玩偶”“新垵五祖拳”“神奇漆線雕”“閩南小吃”等豐富多彩的美育項目活動,對幼兒的綜合發展具有積極影響。一是發展幼兒的創意思維能力。幼兒會嘗試將閩南文化元素與想象相結合,創作出富有個性的美術作品,不斷提升創意思維的發展水平。二是發展幼兒的藝術表達能力。以開展閩南踩街、新垵小劇院,閩南文化進社區展演、非遺創作進社區等活動,為幼兒創設極具特色與多元的展示機會和環境,有力促進幼兒藝術表達能力的提升。
(三)教學相長,促進教師專業素養與發展
在具身認知視域下,教師運用閩南文化資源開展美育活動對自身的成長與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首先,在將閩南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美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持續學習閩南文化,逐步構建深化的閩南文化知識體系。其次,通過挖掘篩選適宜幼兒的文化資源,研究具身認知視域下閩南文化資源與幼兒園美育活動的融合要點,由此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再次,通過采用實地參觀的教學方式引導幼兒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以及在融合教學過程中鼓勵幼兒自由操作、自主探究,教師教學實踐能力也能不斷精進。最后,在運用閩南文化資源培養幼兒美育素養的過程中,教師自身也受到閩南文化資源的熏陶,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美育素養。
二、“具身”視域下,本土資源融合幼兒園美育踐行策略
(一)深挖本土資源,建設本土美育資源庫
要想將閩南文化資源創造性地融入幼兒園美育活動,教師就必須充分了解閩南文化資源,積極構建完善的閩南文化資源知識體系。幼兒園引導教師對閩南文化資源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挖掘。這是幫助教師構建完善的閩南文化資源知識體系的有效途徑。幼兒園可以組織教師通過實地考察、走訪藝人、查閱資料的方式了解閩南文化資源。教師在深入挖掘幼兒生活中的閩南文化課程資源后,要以項目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幼兒走進文化、感知與理解文化。幼兒在欣賞閩南藝術的美之后,要通過自己的理解、借助生活的材料去再現美,如創作美術作品、故事表演、語言講述、游戲呈現等。在階段性項目式學習中,幼兒可以深入了解閩南文化、再現閩南文化藝術和萌發愛家鄉的情感。例如,為了讓幼兒認識閩南的漆線雕,教師就會帶領幼兒參觀漆線雕,組織幼兒走進工廠看漆線雕的制作工藝流程,并請漆線雕達人來與幼兒互動。在回到幼兒園之后,教師要鼓勵幼兒從生活中尋找材料再創作漆線雕,最后舉辦作品布展以及引導幼兒把作品融入“閩南小商場”角色游戲。
(二)巧用本土資源,營造浸潤式美育環境
首先,堅持主體性原則。一方面,教師要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成長需求選擇融入環境中的閩南文化美育資源,并確保本土美育環境形式多樣,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幼兒參與閩南文化美育環境創設活動提供機會。例如,教師在創設以“家鄉的建筑”為主題的美育環境時,展示了師幼共同搜集的紅磚古厝圖片資料,還展示了幼兒合作完成的建筑作品。教師引導幼兒充分參與閩南文化美育環境建設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綜合能力,還增強了幼兒保護閩南文化美育環境的意識。
其次,堅持全面性原則。教師不僅要創設物質類閩南文化美育環境,還要創設精神類閩南文化美育環境,才能使幼兒在閩南文化氣息濃郁的美育環境中健康成長。例如,教師在校園公共區域融入閩南建筑特色,使幼兒在日?;顒又芯涂筛惺荛}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教師還引導幼兒閱讀與閩南文化相關的繪本,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推動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擁有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本土資源,創新本土美育活動
教師創新設計閩南文化美育活動是提高幼兒閩南文化資源學習效率與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將閩南文化美育活動與采風活動、區域活動、自主游戲、藝術活動、項目活動等有機融合,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幼兒參與閩南文化美育活動的興趣。
1.美育與采風活動相結合
教師可以將美育活動融入幼兒采風活動、親子采風活動,使幼兒親身體驗閩南文化資源的魅力,以加深幼兒對閩南文化資源的印象。為了提高幼兒采風活動、親子采風活動的開展質量,教師要率先行動。教師可以通過實地考察閩南文化遺址、風土人情的方式找出適合幼兒參觀的閩南文化資源,為組織高質量的幼兒采風活動做好鋪墊。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幼兒到天竺山、慈濟東宮、博餅民俗園、大屏山郊野公園等閩南文化場所參加采風活動,使幼兒在欣賞大自然美景的同時,深入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師設計了“紅磚古厝”系列采風活動,帶領幼兒走進新垵村的紅磚古厝,組織幼兒聆聽古厝的故事、觀察古厝的建筑特色。在回園之后,教師引導幼兒用剪紙、繪畫、蓋印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幼兒內化采風收獲。親子采風活動為家長提供了與孩子共同感受家鄉文化魅力的機會,是家長在閩南文化美育活動中發揮教育力量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實際與家長一同選擇采風地點、組織采風活動,發揮家園共育的力量促進幼兒掌握閩南文化美育資源。
2.美育與區域活動相結合
教師可以結合閩南文化資源打造特色區域角,組織幼兒參加一系列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區域活動,使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增強對閩南文化的認同感。例如,教師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及閩南民間工藝,設置了藝術欣賞區,將繡架、高嶺土、布袋偶等材料投放在該區域中,方便幼兒欣賞及創作各種閩南藝術品。在組織特色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支持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選擇活動內容,為幼兒創意思維的發展奠定基礎。
3.美育與自主游戲活動相結合
教師可以將閩南文化資源融入深受幼兒喜愛的自主游戲活動,充分調動幼兒探究閩南文化的積極性。同時,在游戲中,教師要精準捕捉游戲契機,有機植入鍛煉幼兒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的活力因子,讓幼兒在自由探索、盡情嬉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知識、能力、情感等多維度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例如,基于幼兒興趣生發的“我們的厝”建構游戲,幼兒結合自己對閩南古厝的觀察和理解,自主運用建構材料設計古厝造型。教師還要鼓勵幼兒合作探索提高花磚建構穩定性、多樣性的方法,充分鍛煉幼兒的空間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再如,幼兒因居住新垵村,生活圈中有一條居民們最喜歡的新垵夜市。幼兒基于生活經驗以及對于閩南小吃、漆線雕等文創的喜歡在教師的共同支持下開展角色游戲。為了使幼兒積累相關的游戲經驗,教師帶領幼兒走進閩南小吃街、參觀漆線雕工藝廠,讓幼兒互相分享所見所聞,在此基礎上開展了“閩臺步行街”游戲、開起了“紅龜果”“四果湯”“沙茶面”等閩南小吃店和具有廈門特色的“文創店”。在游戲中,有的孩子是小導游介紹文創作品和閩南美食、有的是小演員在小劇場里表演五祖拳,有的幼兒結合自己對漆線雕工藝的理解,運用廢舊玻璃瓶子、塑料瓶子、超輕黏土、橡皮泥、線條等材料進行漆線雕藝術作品創作,最后將創作的藝術品放入文創店進行游戲。在該游戲中,幼兒不僅能提高創新能力、合作能力,還能對閩南小吃、民間工藝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產生濃厚的興趣。
4.美育與藝術家互動相結合
在閩南文化美育中,教師為幼兒提供與當地民間藝術家互動的機會,有助于開闊幼兒的視野、提高幼兒感知與理解藝術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積極挖掘閩南文化民間藝術資源,邀請民間藝術家、非遺傳承人等到幼兒園圍繞閩南文化美育資源與幼兒進行互動。幼兒園還可以長期聘請閩南的民間藝術家入園指導幼兒完成一系列藝術創作活動,推動幼兒了解傳統手藝,掌握傳統手藝的專業技巧、享受創作的樂趣。通過近距離地接觸和了解傳統藝術形式,幼兒可以產生濃厚的學習、傳承傳統文化的興趣。除了邀請民間藝術家進校園外,幼兒園還可大力培養園內“藝術家”。幼兒園可以為教師搭建學習平臺為定期參加扎染、剪紙、陶泥等藝術學習活動創造條件,盡最大努力培養專業水平高的閩南文化美育教師隊伍,為提升閩南文化美育課程的實施質量奠定基礎。
5.美育與大型活動相結合
教師可以將閩南文化美育資源結合節慶活動創造性地融入幼兒園大型活動,進一步豐富幼兒的閩南文化美育資源學習體驗。例如,幼兒園結合六一開展“閩南文化”主題藝術節親子活動,結合元旦開展“親子閩南童玩廟會”,結合元宵節開展“閩南燈籠節”等。在活動中支持幼兒參與活動設計、作品布展,通過師幼互動、親子互動等方式共同布置幼兒園的大型活動環境。這樣的美育活動不僅能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與審美能力,實現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還能深化家長對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提升家長的審美素養、教育觀念和文化傳承思想。
6.美育與項目活動相結合
項目活動在發展幼兒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合作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教師將閩南文化美育資源融入項目活動是將閩南文化美育資源的教育價值充分展現出來的有效途徑,可以使幼兒在探究項目問題、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深入了解閩南文化、提高綜合能力。例如,教師基于幼兒興趣生成的“一起趣玩偶”的項目活動,要求幼兒通過實地觀察、查閱資料、采訪長輩等方式收集與木偶相關的信息,并引導幼兒解決什么材料適合制作提線偶、如何讓提線偶動起來、如何操控提線偶等問題。教師還鼓勵幼兒運用繪畫、手工等方式進行提線木偶創意表達,最后幼兒在同伴的合作下一起創編劇本,在幼兒園的小劇院里開展木偶劇的講演。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幼兒的觀察、思考、探究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合作、講演能力,還增強了幼兒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
(四)基于本土資源,優化美育課程評價
評價在閩南文化美育活動中占據關鍵地位,具有激發幼兒的閩南文化美育資源學習興趣、完善教師閩南文化美育課程教學設計的作用。為了增強幼兒對閩南文化美育資源的重視程度,教師要基于閩南文化資源創新美育課程評價方式,將評價促學、評價促教的作用落到實處。首先,教師要豐富評價的內容。除了要評價幼兒在閩南文化美育課程學習中的學習成果外,教師還要評價幼兒在收集、利用閩南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所展現的藝術感知、創意表達、文化理解、合作等能力的情況。這種全面、科學的評價內容更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其次,教師要豐富評價的主體。除了教師自身給出幼兒評價外,教師還要尊重幼兒及家長的評價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評、互評以及將幼兒在閩南文化美育課程中的表現以圖片、視頻的形式推送給家長,邀請家長給出客觀評價。例如,幼兒園將幼兒的閩南文化美育課程學習表現上傳到平臺,方便家長通過平臺實時查看幼兒在園的學習及活動情況。教師要綜合分析多元主體給出的評價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得出科學的評價結果。最后,教師要利用好評價的結果。教師可以為表現優異的幼兒發放精神獎勵或物質獎勵,將這部分幼兒的榜樣作用展示出來。教師還要結合幼兒存在的問題調整美育方案,形成良性教學循環。
三、結語
在閩南文化資源與幼兒園美育活動相結合的影響下,美育浸潤校園環境,幼兒的創意思維得到了提升,在藝術、語言、健康、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教師樹立了科學的課程改革理念,提升了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這也讓幼兒園園本課程更具有園本化、特色化。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美育研究”專項課題“‘具身化’視域下的幼兒創意美術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MYZX23-12)階段性研究成果。